税长荣:基于核心素养的生长课程建设策略——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课程建设为例

时间:2019-06-28      来源: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长课程建设策略


——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课程建设为例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税长荣


【内容摘要】核心素养体现课程育人的价值,根据校本实际重构课程体系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首要任务。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生长课程”体系,以基础课程、创生课程和综合课程为基本架构,着眼于学生个性生长和全面发展,突出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本,以校本课程内化和整合国家课程,充实国家、地方课程。既实现核心素养 “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的需要,又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的需要。生长课程的建设立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系统编制与国家课程配套的导学案、学历单、引桥课程和衔接课程;推进社团活动课程化,把课外活动内容按照课程要求编制成课程纲要,用课程的实施形式提升活动的教育功能;创新学科课程活动化,以活动的形式拓展课程的内容,延伸课程结构,形成多维、立体、开放、融合的课程课系,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个性生长的需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长课程建构策略


一、学校课程改革的背景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炉。“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地位,成为各项教育工作的重要追求。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1)指导课程体系设计;(2)指导教育评价;(3)指导教学实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4)引导学生学习方向。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向课程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课程体系的重构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首要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它明确了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改革课程,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在学科框架内定位本学科教育,形成学科素养,更好地发挥学科课程的价值,从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构建生长课程的价值

(一)什么是生长课程?

生长课程是在生长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形成的多元、开放、融合的课程体系。

生长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生长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是学生发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生长课程体系必须符合学生生长学习的需求。

1、生长教育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必须使人的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他强调说: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让走向生活的每一个青年男女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他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而各种才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则因人而异,因此,他要求教师必须以关切而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去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竭力设法把教学和教育工作安排得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显示出他的天赋,找到他喜爱的活动,并在这方面成为能手。因此,培养儿童成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2、生长教育立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原的思维逻辑,为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

3、生长教育着手于学科基础学习的思维与方法指导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马克思?冯?劳厄认为: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

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如果把教育仅仅指向学会知识点,掌握那些小窍门,分数固然很高,但是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思维训练,没有养成好的学习方法。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课程建设中一定要关注知识背后的东西:思维与方法。

4、生长教育植根于学生适合生长的土壤与环境建设

生长教育要求搭建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各种齐全的硬件设施设备,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安全、友好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切都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内在需求。

生长教育就是——认识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了解人个体发展的独特性;遵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兴趣和需求;搭建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生长课程也必须是:

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激发儿童成长的潜力,既要关注儿童成长的结果,更需要关注儿童成长的过程。

(二)生长课程的价值

构建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主,以校本课程为辅的生长课程体系,其目的就是为满足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满足学校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1、构建生长课程,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构建生长课程体系,是学校生长教育的深度发展和系统发展。

生长课程体系的构建将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育资源,为生长课堂搭建信息和技术平台,为生长教育奠定基础,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通过构建生长课程体系,更新课程观念。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改变课堂教学生态,让学生的学习力在生长课堂上得到根本发展,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生长课程是生长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在课程研究和实践中,将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课程指导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和效度。生长课程的实施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

2、构建生长课程,为学生搭建个性生长和综合素养发展的平台

生长课程的构建为生长教育完善了配置。让学生通过国家课程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通过地方课程体现社会教育和社会参与,通过校本课程体现自主发展、健康生活,满足了学生的精神和人文的需要,也满足学生的社会需要,还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在生长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构建三级生长课程,提高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在老师们传统的意识里,“课程”就是教材,甚至认为课程就是课程表上安排的那些课。在我们以往开设的课程中,有主科有副科,但是像劳动技术、安全教育、环境教育这些只存在“活动”中。什么是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还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所有教育活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教师通过课程开发(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首先从目的上认识到自己所教的科目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前景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的课程观和结构的课程观,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广泛的学科意识。

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对课的设计、研究、教学能力会得到大力地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还会得到完善。特别是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逐渐了解和习得教师通过搜集资料,形成知识系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整合,甚至在其中产生创新的思想和方法,使自己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使个人知识结构更趋完善。

生长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促进教师对专业的理解,提升教师自身经验,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力和活动指导力。

4、创建特色教育学校

发展生长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客观上要求学校不但要有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而且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设个性化课程。近几年,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艺体特长教育中已经取得一些成果。高中段着力打造以学科创新性发展为主的选课制、走班制,满足多元化智能教育的需求;初中段打造生长课堂,强化自主生长教育凸显生命教育质量;小学段以品质课堂、品牌活动彰显活力教育特色,提升学生内涵发展。学校还将发展国际理解教育和生涯教育,以学生的身体生长、智能生长、精神生长为前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最适宜师生发展的教育。

三、构建校本生长课程的策略

(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重建课程体系

在生长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学校实际,以聚焦学生核心素养重构课程目标;以整合、拓展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重组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创新生长课堂;以体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改革评价方式,形成“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生长课程体系”。

1、夯实国家课程。以国家课程为本,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实现核心素养——“文化基础”的需要。让学生在知识、思维、审美和人文情怀方面得到最基本地发展。

2、贯彻地方课程。学生接受安全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环保教育、劳动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让学生有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意识,实现核心素养——“社会参与”的需要。

3、发展校本课程。用校本化的课程与活动,内化和整合国家课程,充实地方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的需要。学生在社团课程或拓展课程中获取感兴趣的知识,发展特长,发挥潜能,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生生长课程体系——按课程功能标准

基础课程

综合课程

创生课程

兴趣课程

衔接课程

生涯课程

高一: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中国剪纸

话剧社

国际理解

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

初生高衔接

学科引桥课程

团校课程

干校课程

国防教育

立志成才

生涯教育

物理实验

高二: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中国剪纸

话剧社

国际理解

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

学科引桥课程

团校课程

干校课程

国防教育

立志成才

生涯教育

物理实验

高三: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中国剪纸

话剧社

国际理解

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

学科引桥课程

团校课程

干校课程

国防教育

立志成才

生涯教育

物理实验

初一: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影视中的地理

体育拓展课程类 校园木笛、书法

水彩画、版画

国际理解

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

小升初衔接

学科衔接课程

学科引桥课程

入学教育

干校课程

研学课程

3D打印

无人机

定向越野

初二: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中国历史之谜

体育拓展课程类 校园木笛、书法

水彩画、版画

国际理解

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

学科衔接课程

学科引桥课程

青春梦想

团校课程

干校课程

研学课程

3D打印

无人机

定向越野

初三: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体育拓展课程类 校园木笛、书法

水彩画、版画

国际理解

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

学科衔接课程

学科引桥课程

理想教育

团校课程

干校课程

研学课程

3D打印

无人机

定向越野

一年级:

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游泳 扎染

陶艺 中国画

科技课程

幼小衔接课程

数学

思维训练

二年级:

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游泳 扎染

陶艺 中国画

科技课程

数学

思维训练

三年级:

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游泳 扎染

陶艺 中国画

科技课程

数学

思维训练

四年级:

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游泳 扎染

陶艺 中国画

鱼凫文化

国际理解

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

形体礼仪

数学思维训练

五年级:

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游泳 扎染

陶艺 中国画

四川十大名人

国际理解

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

形体礼仪

数学思维训练

六年级:

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游泳

英美文化之旅

国际理解

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

数学思维训练

计算机编程

1

(二)生长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学校课程建设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学生课程根据生长规律和学生需求按需开发,形成多维、立体、开放、融合的课程课系。

1、国家课程校本化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基础必修课程,依据教材设置的内容,编写适合生长课堂、利用学生学习的辅助教材——导学案、衔接教材。把国家课程细化为可灵活操作的师本课程、生本课程,实现由课程到课堂、课业的有效链接。

国家课程

校本课程

示例

基础必修课程

导学案

学力单

《语文导学案》

《数学学力单》等

基础必修课程

衔接课程

引桥课程

《初升高衔接课程》

《物理引桥课程》等

2

2、社团活动课程化

“社团活动课程化”就是将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全部纳入学校课程管理,按照课程要求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和课程实施方式,用课程的形式保障教育活动有序开展。

社团(教育)活动

校本课程

示例

课外活动(第二课堂)

学科衍生课程

《陶艺》、《扎染》等

研学活动

德育主题教育课程

《青春梦想》《国防教育》

德育常规教育

班会课程

“三自教育”

3

3、学科课程活动化

以活动的形式拓展课程的内容,延伸课程的结构,向更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发展。课程活动化是为了发展课程,丰富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课程更广、更深的内涵。

学校课程

活动

示例

体育

“模块化”教学和体育拓展活动

篮球、武术、啦啦操等活动

美术

兴趣特长班

水彩画、书法、剪纸等活动

音乐

兴趣特长班

木笛、钢琴、合唱等活动

国学

比赛与展演

国学经典诵读、鱼凫文化

信息技术

综合实践

Pascal程序设计、3D打印

4


(该文2018年获成都市课程创生专题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