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祖洋:搭建学生与诗人情感沟通的桥梁——“五环践学”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时间:2019-06-27      来源: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搭建学生与诗人情感沟通的桥梁


——“五环践学”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何祖洋


内容摘要中国的诗歌以抒情为主。经典的诗歌篇目给予一代代中国人感情的慰藉和心灵的共鸣,从而流传千古。但是,对于缺乏生活阅历的初中生来说,由于古人生活的时代很遥远,加之诗歌语言精练、表现含蓄,大多数初中生只能在老师的硬性要求下死记硬背,无法透过文字的表象,真切体会到诗歌传达出来的情感,引起自身的心灵共鸣。要打破这种片面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诗词教学法,我试图运用“五环践学”,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互动搭建起学生和诗人情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的情感和诗歌中的情感真正地融为一体。

关键词古典 诗歌 情感 桥梁

 

诗歌教学,特别是古典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搭建学生和诗人情感沟通的桥梁,重点在老师。老师才是这座桥梁的建造者,并且引领学生走上这座桥梁去与诗人进行情感对话。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淡化传统知识点的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五环践学”中的“自学质疑”、“讨论领悟”等环节设定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和诗人的情感契合点,从而明白古代诗人虽然生活的时代和现代相距甚远,但是作为拥有共同的文化血脉和文化传承的中国人,我们的情感是相通的。这样,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同时,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真正领悟诗歌的情感内涵。

下面我以一堂古典诗歌的教学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来说明我在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情感方面运用“五环践学”的尝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经典篇目,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词人面对仕途失意、亲人离别,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忧愤,但词人并没有就此消极颓废,而是在现实的失意中领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从而乐观、旷达起来。有了这种乐观、旷达的精神,才能写出对亲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要做到真正理解这首词,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进入类似词人那样对现实不满的情境,才能理解诗人从不满、忧愤到乐观、旷达的情感活动过程。因此,这堂课情感桥梁的搭建就从让学生体会“对现实不满”开始。

一、自学质疑:情境体验,抛砖引玉

我以流行的穿越题材的电视剧为切入点,先让学生盘点自己看过哪些穿越剧或穿越小说。这时,学生们的兴趣立即被我吸引过来,争先恐后地报出穿越剧的名字,如《宫》《步步惊心》等等。然后,我紧接着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人们喜欢看穿越剧,大多数的人也曾幻想过穿越能降临在自己的身上?2、为什么穿越剧绝大多数都是现代人穿越回古代,而不是现代人穿越到未来呢?同学们经过短暂的思考就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老师和同学一起归纳总结下,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答案:穿越剧的主人公大多在现实的生活中有种种的不如意,而穿越到古代就走好运。穿越剧的走红,正是为苦于无法改变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人们提供了暂时的精神寄托。之所以大多是穿越回古代,因为历史大多有定论,现代人能更好把握。

利用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件,来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正题,比直接由老师提出正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穿越剧的导入看似与本堂课南辕北辙,实则是抛砖引玉。穿越剧的元素引出了本堂课教学设计中的关键:“对现实不满”。接下来,我便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回答“当你对现实不满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并且在引导中把“不满”具体化,诸如:作业多;起床早;食堂饭菜不好吃等等。这样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问题,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来畅所欲言。老师归纳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当我们遇到对现实不满的时候,因自己对改变现状无能为力,大多是心怀抱怨,甚至是郁结在心,不能释怀,很难做到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事物的。

二、讨论领悟和展示分享:情境还原,搭建桥梁

前一个环节的铺垫,让学生意识到“对现实不满”和“乐观、豁达的心态” 两个关键点,为理解诗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时,我开始带领着学生用默读、齐诵和个别朗诵等多种形式阅读诗歌,让学生在诗歌中寻找词人苏轼在现实中不得志的时候,他是怎样做的。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工作的前提下进行。鉴于这一问题的深度和对诗歌理解的困难,我采用小组讨论,提问质疑的方式进行。前两个环节激发出来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讨论分析中来。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分析,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老师适时的点拨得出解读:本词的缘起是词人苏轼在政治中不得意,加之与亲人分离日久,心情郁闷而作。本词中天上的“宫阙”可以理解为词人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欲乘风归去”正体现了词人对现实不满而寄托于虚幻想象的愿望。词人的这种愿望不正是和现代人热衷于穿越剧的心理很相似吗?课堂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与诗人情感沟通的桥梁已经搭好。这时,学生会发现,生活在遥远古代的苏轼有着和我们共同的情感,以前的遥不可及,现在却近在咫尺。

三、检测巩固:情境分析,领悟情感

有了“讨论领悟”和“展示分享”两个环节的深入体会,下一个“检测巩固”环节将进行情感的对话。这一环节,我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理解词人虽然想“欲乘风归去”,但担心“高处不胜寒”,还是停留在“人间”。说明词人并没有消极避世。那词人是怎样从失意的郁愤中解脱出来呢?这一问题是理解本词的关键,教法采用学生讨论质疑的形式进行。老师加强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月亮给予了词人的启示,人生的得意、失落、离别和团聚犹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的规律。我们何必纠结于此,耿耿于怀呢?词人没有受困于失意的忧愤,而是领悟了人生哲理,从而乐观、旷达起来。这样才能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时,学生把苏轼乐观、旷达的胸襟和自己遇到学习和生活不如意时的埋怨、消极,甚至自暴自弃相对比,真正地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内涵。最后把苏轼的积极入世引入现实,让学生领悟乐观、豁达的心态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本堂课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也就顺利达到了。

综上所述,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五环践学”的运用,更能充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人公地位。自主探究,体验情感,让学生在师生、生生讨论中,走进诗歌,诗歌教学不会流于形式,不会简单地停留在“读”、“背”、“写”的初级阶段。而是让诗歌的情感深入到学生内心,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在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第三届教育研讨会论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