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第三空间”视域下英语群文阅读文化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3-09-28      来源:

“第三空间”视域下英语群文阅读文化意识的培养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付


2022年5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英语课标》)颁布,围绕学科育人体现了重大突破,其课程性质凸显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统一,其课程目标从学科本位转向素养立意,其课程内容围绕学科育人得到优化与整合,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英语课标》)呈现有机衔接,都坚持德育为先,素养为纲,对文化学习目标提出了全新要求,均体现了文化主体性的增强。

一、文化意识的意涵

1.两大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的论述

关于文化意识,《义教英语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作了如下规定:“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英语课标》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部分做了如下论述:“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的价值取向。”

从上述两大文件对文化意识的论述与规定可以看出,文化意识的内容除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批判性鉴赏与认同,跨文化认知、态度与行为之外,尤其凸显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目标,向善向美而行,具有深远的课程思政指导意义。

2. 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CA)的意涵综述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隐的,无论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还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与批判性鉴赏,都必须以对之产生清晰的意识为前提。国际学界对文化意识意涵的探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其内容主要涉及文化意识应如何界定,具体包含什么要素,有哪些培养途径等等。

很多学者把CA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探讨。最有代表性的要数Byram在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CC)培养的背景下界定的批判性文化意识(Critical Cultural Awareness):“在本土文化和异文化中,根据明确的标准对观点、实践和产品进行批判性评估的能力”。通过批判性文化意识,学习者的文化学习超越文化知识的单纯累积,开始批判性地将异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比较。除此之外,Byram还为CA教学制定了一个全面的框架。

上述CA研究关注的是技能开发,元学习和元交流策略的形成。然而,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ELF)的全球化语境下,CA应当引导外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化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一视角上讲,《义教英语课标》与《高中英语课标》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呈现出12年一贯制的良好衔接。

二、“第三空间”(The Third Place)与群文阅读的内在融通

1.跨文化“第三空间”(The Third Place)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要求的实现一定是依托教育,以培养包含文化意识在内的具有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前提。传统外语教学只将文化教学局限于传递有关目标语国家人民的信息,以及他们的一般态度和世界观,其教学内容主要是静态的、显性的文化信息的传递。

然而,文化冰山的隐喻(Weaver 1993; Brake等1995)形象地说明了文化的复杂性,显性文化只代表冰山一角,而真正决定显性文化的隐性文化则是海面以下不为人知的信仰、价值观和态度。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重在引导外语学习者转换视角,识别、解释、比较与对照本土文化和异文化,也是外语教育人文性的体现。

基于对外语教学环境与文化的深入研究,美国加州大学的Kramsch教授于1993年首次提出跨文化“第三空间”的概念,之后得到澳大利亚著名语言教育专家Lo Bianco教授等的系统阐述和推广。Kramsch认为跨文化交流是在既不同于对话者的母语/文化(L1/C1),也不同于目标语言/文化(L2/C2)的“第三空间”The Third Place中进行的。对C1和C2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理解的唯一方法就是形成“第三空间”,使学习者既能从主位视角(emic perspective,即从一种文化内部),也能从客位视角(etic perspective,即从一种文化外部)来识解文化现象,阐释文化观念,分析不同文化的世界观特性。

“第三空间”概念反映了Kramsch的动态文化观,是在跨文化交际者间的平等对话中形成的,具有流变性和境况性,同时也充分彰显出文化主体间性。因此,跨文化“第三空间”理论被视为摆脱跨文化交际障碍,有效培养学习者文化意识的新落脚点。

2.群文阅读与群文阅读教学

然而,由于英语在中国是外语,在K12阶段的外语教育教学环境中,与来自世界多元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十分有限,在很多地区甚至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作为意义表达的基本单位的语篇自然成为语言文化学习的重要载体。而相较于多语篇来讲,单语篇为学习者建构的时空以及提供的信息是很有局限的,无法实现搭建“第三空间”所需要的视角切换与文化比较。

作为多文本阅读中的一种,群文阅读正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一股强有力的潮流。所谓群文,就是围绕一个议题所选择的一组文本的整体。而群文阅读,就是围绕议题对群文展开以比较与整合为主要行为的整体性阅读过程,也是一个探究性阅读的过程。群文阅读能够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元的文化信息,从而引领学习者学会切换视角,比较不同文化间的异同,有效助力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

3.群文阅读教学与“第三空间”的内在融通

1多元文化体验空间的搭建

语言在我们对景观的感知和构建中起着核心作用,语言教学实际上也是文化教学,而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文化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产生、积累、发展、传播、扩散,有些保留下来,有些慢慢消失,有时在交互作用中又获得再生。文化的这种延续,就构成了它的时间、空间系统。而群文阅读可以围绕文化类型主题进行语篇组元,搭建起多元文化空间,引领学习者领略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认识不同文化类型的差异性和独立性。与此同时,在一定议题的统帅之下,教师可以引领学习者探索文化多样性的统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2)文本互织中立体理解图景的呈现

语言、文化与思维三者密不可分。语言本身即是文化,跨文化交际者主要通过语言进行文化传播。语词基于句子上下文而具有意义。句子基于语言上下文而具有意义。语言基于生活形式的上下文而具有意义。生活形式基于世界的上下文而具有意义。这就是各种层级文本的独特文化含义所在。

无论是“第三空间”,还是群文阅读,都是借助语言符号,指向思维空间拓展的跨文化对话,指向单向、线性思维模式的突破,实现心灵的理智转换和情感交流,从而对本土文化和异文化有更为客观、准确、深刻的理解。只是“第三空间”的对话是人际间的、有声的,而阅读的对话则是往返于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读者与社会、读者与自我之间的多向多元多层次的立体思维格局,在此基础上的“群文阅读”的对话又比单篇阅读具有多元文本互织(intertextuality)的优势,为读者自身经历与文本故事的互文、古今历史文化的互文以及中外文化的互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充满文化意蕴和深度思考,可谓无声胜有声。所谓文本互织(intertextuality),也称作互文性,是由法国符号学家茱莉娅·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向西方介绍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时提出的:“任何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言彩图的拼接,任何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前文本是当下文本所指行为的先决条件”。借由文本互织,学习者得以在文化体验空间编织立体理解图景,实现“第三空间”提倡的视角转换。

3视域融合中意义重构的实现

哲学思索是引领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文化传统相互理解的不可或缺的成分。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旨在回答“理解何以可能”。在他看来,“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只有当文本所说的东西在解释者自己的语言中找到表达,才开始产生理解。解释属于理解所具有的本质的统一性”。偏见构成了理解者的特殊视域,而文本总是承载作者原初的视域与读者的先进的视域,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差距。理解的出现就是两种视域的交融,即“视域融合”(the fusion of horizons)。这种视域融合所产生的新视域,超出了原来的文本作者的视域,也超出了读者自身之前的视界,达到了更高和更新的层次。它又给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

外语学习者的内心存在着一种冲突,即本族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言文化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需要运用“第三空间”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来引领学习者不断扩大视域,在冲突中协商,突破个人文化参考框架的局限,实现跨文化视域融和,从而推动对自己民族文化更好的理解以及异质文化间的沟通与互鉴。而阅读的本质就是读者与文本的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群文阅读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次循环所产生的与多个文本带来的多元文化形成的多重视域融合。该过程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透过与不同文化传统的对话与交流,读者对存在本身多层次和多面相的视野得以不断开拓并丰富,对自身世界的意义建构也日益完善。哲学的目的总是,通过对思想的新异的探求而达到最大可能的对事物的接近。

4在对话理解中向善向美的求索

文化碰撞重在沟通、建设而非干预、征服,通过开放而平等的对话交流,拆掉文化间的壁垒,使隔绝转为互通、分离转为融合、冲突转化为共存,是一个二元或多元开放和多元共存的美妙地带。而“第三空间”则有助于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和文化本身,让我们向善向美而行。“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重大成果”。

群文阅读通过搭建多元文化体验空间来为读者呈现立体理解图景,从而助推读者的“前理解”与多元文化的多重视域融合,是实现跨文化审美的有力抓手。其对话理解的过程概而言之即知入知出的过程,这一出一入与“第三空间”的视角转换是内在融通的。读者在走进与走出文本的过程中,与作者、文本、社会以及自我进行思想对话,沉入共鸣,跳出商兑,品鉴文化,识美、为善、修真。


(作者系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本研究成果入选2022中国英语教学研讨会,于2022年11月5-6日在线做专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