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钛:“知人论世”的运用误区及设计原则

时间:2023-09-28      来源:

“知人论世”的运用误区及设计原则


成都蓝港外国语学校  向文钛


《孟子·万章下》有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文本解读方式,备受语文教师青睐,尤其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非常广泛。《新课程标准》也建议教师们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查阅相关资料,补充与作品相关的作家活动经历、创作背景等信息,帮助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旨意。

“知人论世”这一文本解读方法被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无效、无用和不合时宜的教学现象,使“知人论世”在教学设计中被模式化、流程化和技术化。

一、“知人论世”的运用误区

误区一:“知人论世”就等于作家作品信息的完整介绍。

“知人论世”的运用过程中,常有作家姓名字号、出生地、生卒年、政治经历、文学成就、思想取向等信息。不少老师在此不做任何取舍,没有侧重的介绍,一味追求信息的完整和全面,也是不正确的。

尤其在讲解名家名篇时,都避不开对作家经历的介绍。如一位教师在讲《湖心亭看雪》时,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段信息介绍: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精小品文,工诗词。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这段文字是从百度百科里直接复制而来,未做任何删减调整,乍看十分完备详尽,实则泛泛而谈,无针对性,不能为本节课的目标服务。若要学生理解《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所表现出的孤绝傲岸之境和亡国遗民之思,就必须对张岱其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历程有深入的了解。如介绍张岱《自为墓志铭》中“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等信息,足以了解张岱其人在明朝未亡之时骄纵豪奢的生活,知其奔放自由的思想性格。补充其《〈陶庵梦忆〉自序》 中“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望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等信息,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张岱生活朝代的更迭、生活经历的变化以及沉迷故国之思的原因,对文章所营造的孤绝之境和故国之思的感悟自然也就迎刃冰解,水到渠成。

误区二:“知人论世”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必备环节。

纵观语文课堂教学,几乎每篇课文的学习都有“知人论世”的设计。很少有老师在没有作家作品介绍时,就直接引领学生直面文本,似乎不“知人论世”就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知人论世”就是残缺的阅读教学设计,不“知人论世”就无法展开有效地阅读教学。 于是,逢阅读教学,必作家介绍;逢大部作品,必成就介绍。以致“知人论世”不合时宜,学生也只是匆匆浏览,没有效用。

一位老师在讲授《卖油翁》一文时,一开始就用了较长的时间,照着课件“念”了作者欧阳修的字号、籍贯、生卒年、身份、政治经历、文学成就等信息,可谓非常完整地做到了“知人”。但以笔者的观点来看,这都是无效的信息,至少是对文本解读、作品欣赏、主旨理解是没有多少作用。在“导入”与“解读”之间穿插这样一段照着课件“念”的文字,反而会让学生一头雾水,打断课堂行走的“脉络”。

又如在讲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时,“知人论世”则不再是必备要素,只需简单呈现作家相关信息,作为文学常识积累即可。

误区三:“知人论世”的环节必须在文意理解之前展开。

在诸多课例的研究中不难发现,不少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程式化,都是“新课导入、作家介绍、字词检测、整体感知……”,鲜见有老师逃出“课前知人论世”的怪圈。

老师们备课时也常常习惯性地、程式化地在“新课导入”后立即设计“知人论世”的作家作品介绍,很少有人思考究竟该不该知人论世,需不需要知人论世,究竟何时知人论世,本篇文章到底该知哪些、论什么。

二、“知人论世”的教学设计原则

原则一:“知人论世”应为解读文本、理解主旨服务。

泸州任廷勇老师献课《小桃树》时,并未在一开始就“知人论世”、介绍作家作品,而是先请同学们以“一棵(   )小的桃树”来初步梳理感知文中小桃树的形象特点,继而引导学生读出小桃树顽强坚韧的特点。课行至此,文本的内容已经基本挖掘干净,老师于是迅速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梳理出“我”的相关信息,再指导学生通过“连线”的方式,将文中关于小桃树的描写与“我”的信息相勾连,接着顺势导入作者相关的成长经历,帮助学生轻松地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为学生们诠释了“托物言志”这一较难的写作手法。这一份教学设计,就不再拘束于程式化的“知人论世”,其作家自述的梳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就是为了帮助孩子们走出文章理解的孤境,顺利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简易地懂得“托物言志”的手法。

原则二:“知人论世”要在最需要的地方插入使用。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经典小品文,教师在驾驭文章的时候,常常将“闲人”二字作为文意理解的突破口,借此深入品味文章所营造的舒朗闲远、悠然清旷的艺术境界。若能在此补充苏轼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激越超迈的精神特质,以及他身贬黄州闲置虚职的背景资料,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切体味“闲”字所表达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著名语文教育家余映潮先生执教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在引领学生悟读“母亲这时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 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这一环节时,巧妙补充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一文段,母亲沉重痛楚的心境瞬间便在学生的心中弥散开来。巧妙地利用了课文以外的文字材料,来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这就是有效的“知人论世”。

原则三:“知人论世”要挑选补充有用的信息。

在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母亲逝世后的悔恨惭愧之情时,余老又补充了《合欢树》里的文段: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在学生情感理解的关键点位,这样的文段补充,把前文母亲的苦难坚忍与后文作者的悔悟痛惜勾连起来,令学生如饮醍醐。

对《卖油翁》的教学设计,笔者虽不支持大量补充欧阳修的相关信息,却很赞同适时补充陈尧咨的典型事迹与性格特点,以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陈尧咨这一人物形象。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卖油翁》时,补充了这样一些信息:

陈尧咨,宋代官员、书法家。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右正言、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工部侍郎、武信军节度使等,卒谥康肃。工书法,尤善隶书。其射技超群,文武双全。《宋史》记载他知兵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并以此自豪。

其兄陈尧叟,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状元。两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倍受世人称颂。

补充的文段信息,还原了当世真实的陈尧咨。他身为状元,官职不小,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性情刚戾、盛气凌人,豪侈不循法度,为政“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有了这些材料作为支撑,文中陈尧咨“自矜”“亦”“不亦”“ 忿然”“ 笑而遣之”等词句的品析自然就如汤沃雪了。

原则四:“知人论世”可作课文之外文学知识补充。

尽管我们不提倡对理解文意没有直接帮助的“知人论世”,但作为重要的文学常识补充,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设计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就应该考虑到这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鲁迅”,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鲁迅其人,学习鲁迅其魂。

总之,“知人论世”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常态化的文本解读手段,但在使用的时候,要谨慎使用,适时使用,适度使用;不可妄用滥用,为用而用。


(作者系成都蓝港外国语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