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灵: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与史料实证素养

时间:2023-09-27      来源: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与史料实证素养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杜


历史学科的证据意识是指“对史料证据的重视,并将其自觉运用于确认史实、理解和评价史事之中的心态和能力。”这其中表明了证据意识中包含的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一,能够对史料证据予以重视;其二,能够以史料中获得的信息确认相关史实或基于史料信息从而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与之相配套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也随之出版,在新版历史教科书中,编者在课文辅助系统中注重对史料的设计,分别在“史料阅读”和“学思之窗”栏目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史料作为重现历史的重要证据,这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中,与“史料阅读”相比,“学思之窗”结合史料增加了设问,使得学生能够基于设问更具针对性地阅读史料,经由“问题驱动”,更能够促进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理解,更有助于实现学生与教科书之间的对话,故具有更强的教学实用性。现基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学思之窗”的资源,简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一、增加反馈环节,培养学生将史料作为证据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反馈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回应的反馈方式。教师针对学生作答内容所给予的反馈,按其反馈的环节不同可以分为教师仅给予一次反馈行为的单次式课堂反馈和教师围绕某一问题对学生给予两次或两次以上反馈的多次式课堂反馈。其中,多次式课堂反馈往往需要教师基于原有问题和学生的作答内容提出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往往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梳理自身解题思维,从而巩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可以从其他角度思考原有问题,以此弥补学生解题思路不足。

“学思之窗”栏目中,有大部分思考题都需要学生从该栏目的史料中提取史料信息并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学生对该栏目中思考题的正确解答,需要其具备将史料作为得出自身历史认识的证据的意识,而学生解答这些思考题的过程,实际也是有利于自身证据意识培养的过程。基于此,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后,可以不用急于对学生的作答内容加以回应,而是继续向学生询问“为什么你会得出这样的答案?”,提出关于原有问题的新问题,以此增加反馈环节,促使学生在思考题解答后再一次将史料中的相关信息与自身的历史认识加以联系,验证史料中的相关信息是否能够作为自身历史认识的证据——如果学生所得的历史认识与史料之间联系密切,史料信息能作为其历史认识的证据,那么教师所增加的这一反馈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其解题思维,强化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内化的证据意识;如果学生所得历史认识与史料之间联系不严密,其历史认识无法以史料信息作为证据,那么教师所增加的这一反馈环节则有助于学生重新解读史料,促使其将所解读的史料信息与所得历史认识相联系。在学生基于教师的询问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史料的证据作用,从而强化其“论从史出,史从证来”的证据意识。

二、选用多元史料,引导学生对史料价值的辨析

史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但不是所有的史料都可以作为反映历史的证据,“只有经过甄别、质疑、互证、分析后被确证的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相,” 因此,在利用史料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对史料作者的意图有所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判断史料信息的真伪性及其用以说明历史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在对“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上,教师可以借助该栏目中设置有史料作者提出其历史认识的史料,引导学生关注史料作者在编写时的立场和动机,使其认识史料记述中存在的主观性,引导其判断史料中信息的真伪性,同时,引用其他编写者在编写时所持立场较为客观的史料,以辨析思考题史料中的有价值信息

   三、组织辩论活动,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

辩论活动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即时性强,冲突性强,观点鲜明,要求辩论双方有理有据。在辩论活动过程中,一旦某方所准备的证据不完备、不准确,证据力不足,那么就往往容易遭受到对方辩友的攻击,因此,辩论过程中强调证据与论点的紧密结合,也正因为辩论活动有这样的特点,为提升学生的证据意识,教师可以积极组织辩论活动——在辩论活动前的准备阶段,为实现辩论的胜利,学生往往会为了支撑自己论点,而积极搜集相关的史料,并结合自己的论点将所获得的史料进行整理和取舍,并在此基础上将适宜的史料作为证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完成的学习活动,既体现出其将相应史料作为证据的意识,又体现出其对要史料价值加以辨析的能力,故有助于培养其证据意识;在辩论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驳斥对方辩友的观点,学生也需要对对方辩友呈现的证据进行相应的辨伪,以便发现其中的漏洞,并基于对方辩友呈现出的论据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而在评价学生在辩论活动中的表现上,教师可以制定可观测学生所具备的证据意识情况的评测量表,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合理性,使学生根据评价量表中的结果做到自我改进,进而促进其证据意识的培养。

“学思之窗”栏目提供的史料中,不乏教师可用以开展辩论活动的素材,这些素材往往呈现出一个特征,即“学思之窗”栏目所提供的史料里总是呈现了对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截然相反的不同评价,这为学生营造了冲突性的问题情境,如《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的“学思之窗”中提供了皮日休评价隋炀帝的诗句,诗句主要内容是对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的评价,其中针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史实提出了“尽道隋亡为此河”和“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的不同历史评价,这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个辩论活动的主题,即“隋炀帝是功过于过(正方)还是过大于功(反方)?”将学生划分小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论点寻找相应的证据。同时,教师可制定如下评价量表,对学生所具备的证据意识加以测评:


A

B

C

证据搜集

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史料作为证据,所搜集的史料种类丰富,至少包括3种不同的史料;所搜集的史料内容能反映出论点的不同方面。

有较为丰富的史料作为证据,但证据所体现的内容相似,证据之间的互补性较低。

证据种类单一,证据数量不足2条。

证据辨伪

所呈现出的证据,主要来源于一手史料,客观性强,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材料来源基本可靠,但作为证据的材料缺乏一定的客观性或价值不足。

出现虚假史料。

证据运用

证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性强;语言表达的逻辑严密。

无法用证据充分阐释本方的观点;证据和论点之间缺乏一定的逻辑性。

证据选择不合理,无证据阐释本方观点。


(作者系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该文于2020年12月在四川省历史学科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获省级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