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学:课堂的本然生活——整体实施“五环践学”课堂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时间:2017-12-27      来源: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践学:课堂的本然生活

——整体实施“五环践学”课堂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内容提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实践风起云涌。各学校争相立足校情,针对这一“共同话题”做出自己的“创新解答”。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从根本上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扭转教学弊端,回归教学本真,站在终身发展的高度来“立学”“立人”。实施“五环践学课堂模式”,重构课堂结构,将“践行学习”作为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与形式,是让教学向课堂本然生活回归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构建“学习型小组”和“学习型备课组”,铸成改革“统一体”,以细节立新拉动整体变革,对模式本身和改革行为不断地哲学思辨,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并建立完善相应的机制,则成为催生教育教学新格局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教学改革 学习本质 课堂模式 策略和保障


实施整体改革的动因:
让师生过一种新的课堂生活

一、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研究风起云涌

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的聚焦点,它也是学校教学永恒的话题。全国基础教育众多学校都凝聚智慧,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课堂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创生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成果,各种教学模式、学校发展模式、特色彰显模式如雨后春笋,推动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东部一些学校,如江苏洋思中学、东洲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河南永威中学等,他们借助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已经走出了一条条崛起之路、特色之路、成功之路。可见,选择以高效课堂、有效教学为主题的理论、实践研究以及新的教学模式的创建,算是抓住了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抓住了教学改革的真正内涵,其研究探索过程及其成果成效,将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二、我校实施教学改革的价值与意义

1、“共同话题”的“创新解答”

毋庸置疑,他校所创生的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学校所在区域、所处环境、面对的学生群体、师生群体总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切合学校发展历史、学校现实状况和未来需求,对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和追求,看起来是一个主题、一个方向,其实是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变数,各有自身存在的个性化理由。这既不是跟风,也不是重复,而是教学界所面临的“共同话题”的“创新解答”。这也正是我校选择“五环践学课堂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持久价值所在。

2、破除旧有弊端,提升办学品位

我校作为民办学校,面临新形势、新环境、新机遇、新发展的当头,在教育改革创新成为时代使命、成为营造教育生机与活力的内在动力的历史阶段,应该正视自己现存的课堂模式、教学方式、师生教学观念与行为等在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发展等方面的弊端和障碍,应该针对教学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高耗低效”、缺少教学模式特色、缺少队伍建设有效举措、缺少生动活泼的课堂风貌、缺少先进的课堂文化等问题进行改革与破解,主动自觉地形成办学新思路、新气象、新格局,办有品位的民办教育。

3、重构课堂结构,优化教学环节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校教育,可以解决一直以来存在的教育弊端和顽疾,让在歧途上远离教育本质的教育选择、教育机制、教育行为、教育评价、教育发展,从思想观念上得以修正,进而在实践行动上回归本真。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学校、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根本理由;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业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又应关注学生合作、交流、沟通、互助、共享、和谐等做人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基础教育就应该为学生长远利益和终身发展打下全方位坚实基础。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形成学生人格、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便培养出什么人格特质的学生。我们选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构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流程,以构建“五环践学课堂模式”作为突破口,就是意在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创立学生自主学习、践行学习的课堂,改变教师的教学惯习和学生的学习惯习,通过一堂堂改造后的“常态课”体现出改革的主张、追求与成效,提高教学效益,提高师生的生存质量,开辟出“学得开心,教得舒心,考得放心,活得倾心”的“四心”教学生活新境界。

4、课堂践行学习,回归教学本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由此可知,课堂教学改革更应该关注的,从根本上说,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需要解决“立学”的问题,“教”应该为“立学”服务。

什么是学习,教学意义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如何做到科学化,如何体现学习的本质特点,如何实现对学生人生、对学生生命有效有益?这些本源性的问题,往往在急功近利的教学需求和教学行为面前,被忽视了,被怠慢了,被扭曲了,被异化了。

在日常的课堂上,存在着教学过程被简单化处理,进行知识的直接输送、结论的直接授受的现象。学生该动脑动手的环节被“弱化”,一些朴实有效的学习行为(如看书、背诵、记忆、听写、默写)被“淡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具体组织被“虚化”,老师程序性地完成着自己的教学方案,搞“课堂教学演示”,学生大部分时间则静坐在那里“观摩”学,在用无神的眼睛“看”老师的说、老师的演、老师的算、老师的思考、投影仪的播放以及个别尖子生的表现,就是自己没有生成学的行为,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没有真正践学起来。学生虽然在教室端坐,在课堂上过日子,但其学习方式十分单一,学习活动非常单调,学习过程极度单薄,始终是一个学习的“外在者”、“见习者”。这既不会有好的课堂结果与教学质量可言,也背离了课堂的本然生活。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能只是学生用眼看老师或一两个学生做示范动作,自己却始终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静观其变”。如果那样,还叫体育课吗?体育课是要真正地实践起来的,要运动肢体,活动筋骨,要跑跳投掷,要流汗,要付出体力,付出能量。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要有积极紧张地“动”起来的状态和过程,要将学习活动落实到自己的眼、手、脚、脑、心中去,要从观摩者变成实践者,变成活动的承载者,变成过程的生成者,在课堂这片天地里经历过程,承担生成,完成成长。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说到底都得在课堂的亲身“学习实践”中获得、提升、强化、巩固,都得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得以体验、感悟、丰富、深邃,而不是只看、只听、只做作业、只做点“教学装点”就能了结的。课堂没有改变旧有的教学格局,没有“践行学习”的模式保障,没有丰富有效的活动展开,没有相应的细致环节,这个目标何以达成,岂不也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同时,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对学生课堂“动”起来、学习实践起来的呼唤和追求的同时,它本身也需要在学生真正的实践学习过程中才能得以变成可能,得以有所保障,得以成为事实。

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和智慧,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并力求在教学环节中体现“践行学习”的特征和意义,回归课堂本然生活,由此改善师生生存状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实施整体改革的目标:
观念与行为、过程与结果、质量与效益的整体性创生

明确目标,明确规划,明确任务,明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做到过程行为有参照量标,这是改革持续、健康推进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保证。根据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整体性、创生性、再创业性的特点,我们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一、观念与行为目标

1、所有教师深入理解并内化课堂教学改革相关概念的内涵。如:“互动”、“渐变”、“渐进”、“五环节”、“践学”、“有效”等。

2、课堂为主阵地,以实现课堂有效教学为宗旨,变“讲堂”为“学堂”。

3、重构课堂结构,以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为先导,提高教学效益。

4、优化课堂流程,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提高学习效能。

5、改革教学评价,以学生现实受益终身获益为主线,提升教学质量。

二、过程与结果目标

1、实施一轮目标(2015—2017年):

(1)教师方面:历经启动期(全员全面启蒙)——适应期(思想、观念、情感、行动上全面适应)——熟练期(教学操作、流程、管理等全面成型、熟练、自觉化)——优化期(对改革的各环节进行优化、科学化、多样化、个性化)。学校初步形成“五环践学课堂模式”特色,并在区域内产生一定影响。

(2)学生方面:课堂学习方式革新,素质、能力、才干、学业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不同学段的个体都得到应有发展。

2、实施两轮目标(2017——2019年):

(1)教师方面:历经优化期(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完善期(整个教学模式趋于完善,显效度不断扩大)——成名期(得到学生、家长、同行深度认同,成为学校“名片”或“教学风格”)—— 文化期(形成教学文化,实现学校发展的生态化,文化积淀不断丰厚,逐渐产生“文化效益”)。 形成学校鲜明特色与品牌冲击力。

(2)学生方面:建立新的课堂学习生活,素质、能力、才干、学业得到全面有效培养和提升。不同学段的个体都得到生动、活泼、充分地发展。

三、质量与效益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达成学校培养目标的“三个追求”(追求个体生命活力、追求个体做人成功、追求个体学业成功)——成就学生。

2、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把发展中的师资队伍提升为有竞争优势的一流团队(不断涌现课改先进教师、课改示范教师、课改学科带头人、课改名师、课改专家)——成就教师。

3、通过实施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凸显特色化教育、差异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将发展中的学校经营成具有强大竞争实力和发展优势的一流学校——成就学校。


实施整体改革的核心:
调整课堂结构,实施“五环践学”课堂模式

一、调整课堂结构,催生“五环践学”

调整课堂结构,总体上说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调整改造,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课堂结构的调整,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对教学有效性的追求,体现的是对学生“实践学”的平台搭建和过程保障。“五环践学”就是一种走向“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环践学”,立足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践学”为主线,既是构成课堂结构的内容,又是课堂运行的流程,同时也是一个“学程”。其内涵是:

环节一:自学质疑——自学相关内容,提炼要点,质疑问难。

环节二:讨论领悟——疑难解析,知识梳理,领悟本质(原理)。

环节三:展示分享——展示学习方法(思路技巧,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认识、成果)、心得体会(感悟、反思)。

环节四:检测巩固——知识积累,原理通透,迁移创新。

环节五:评价提升——知识拓展,归纳总结,个体帮扶。

二、“五环践学模式”的总原则:互动渐进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的课堂,是一个要学生“动”起来的课堂。课堂的“动”,包括学生的“自动”、学生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动”,不是浮动躁动,不是盲动妄动,而是围绕学习目标、任务、内容产生的行动、心动、情动、脑动,互相之间的激动、感动、震动、轰动。在“动”的过程中,实现课堂的“活化”、“生态化”,实现学习结构、过程、结果的优化。

同时,“五环践学模式”从结构与流程上改变了旧有的课堂学习方式,引发着学生学习意识、学习行为、学习状态的渐变,走向一种新的学习生活样式,体现着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理念。这种渐变,自然是一个由不适应到适应、由生疏到熟练、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就学生成长和教学本身来讲,也必须遵循学习规律、能力培养规律、知识增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他是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初级到高级的推进与发展,进而在一个规划周期内完成“学习”“成长”事件。

因此,“五环践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坚持自动与互动、独学与合学、渐变与渐进有机结合的这个“互动渐进”总原则。

三、“五环践学模式”的境界

传统的“以师为本”“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的课堂,学生学习的“任务性”“被动性”倾向很突出,就是通过苦教苦学、大量做题、反复训练,达到对知识、对解题方法熟练掌握的目的,追求的结果,就是“学会”,关注的也仅是应试能力和学业成绩。学生缺少课堂实践学的机会,难有主动学的姿态,缺乏关注学程的意识。

真正的“践学”,则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学习的“策略性”“承载性”被高度重视。通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来达到践行学习、学“学习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强大学习的本领。这就需要思考“学”的策略和“学”的方式方法;需要利用资源“学”、借用情势“学”、运用智慧“学”;在学中尝试发现,在学中体验感悟,在学中提升完善。追求的结果,就不只是“学会”,更在于高层次的“会学”“会创”,关注的则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学习与生活的幸福。

四、“五环践学模式”的张力

“五环践学”,从宏观层面可以作为几节课(一个章、节、单元内容的学习)的跨课结构框架来经营,体现单元、章节设计的整体思想。从中观层面可以作为一整堂课的结构模式来思考,“五环节”成为一堂课“起、承、转、合、评”的布局。从微观层面则可以机动灵活为对某一个知识内容(学习内容)学习的行动步骤,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一堂课进行着“五环节”的多次循环。

从“五环践学”的内涵和实践状态看,其展开具有针对性、互动性、对话性、合作性,并落实到了师生的关注点和操作点上:自学必出质疑,讲求学的深度;讨论定有领悟,追求学的效度;展示求得分享,讲求学的广度;检测达到巩固,讲求学的精度;评价实现提升,追求学的高度。

因此,构建、完善并活化这“五环践学模式”,是对教学课堂自身价值的创新与发展。而教师的“教学责任”就在于“提升教学的本体价值” [3],指导学生在教学“五环节”中掌握基本知识、熟练基本方法,养成基本态度,形成基本能力。

五、“教”“学”行为的匹配

“践行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学生对学习的实践自然成为课堂主线。如何让“践学”行为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和低效,教师的作为在于发挥组织、引领、合作职能。根据学科特性,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需要,或导入明标,或鼓动造势,或适时点拨……在总体上实现“教”的行为与“践学”的行为相呼应相匹配。

“自学质疑”:教师要“目标指向,任务发动,问题宣示,学法指引,自学巡视”。学生需“明确目标,领受任务,瞄准问题,依法自学(读思圈点勾画批注记),思考琢磨,生疑献疑”。

“讨论领悟”:教师要“精选疑难,抛出论题,调控论程,个别点拨”。学生需要“表述想法,交流沟通,参与辩论,形成结论(共识),笔记要点,准备展示”。

“展示分享”:教师要“拟定示法,调拨顺序,鼓动补充,评判优劣,修正完善”。学生应“说写思路,介绍方法,陈述过程,公示结论,聆听注视,热情回应,异议补充,笔记要点,理解内化”。

“检测巩固”:教师要“优选检法,出示题目,精化练习,优化作业”。学生要“参与检测,静思速答,及时完成,组内交流”。

“评价提升”:教师要“评判优劣,指明得失,比较概括,补充升华”。学生应“查对正误,纠错补漏,总结归纳,互促互帮,清算疑问”。

教学在推进的不同阶段,师生之间的教与学行为也在不断变化。或教师的行为发生在先学生的行为发生在后,或学生的行为发生在先教师的行为发生在后,或师生的行为同时发生,教与学行为的匹配,始终处于动态生成、动态协调、动态和谐。


实施整体改革的基础:
构建两个“学习型组织”

班级学习型小组、教师学习型备课组的建立,并充分发挥两个“学习型组织”的职能,研制符合模式要求的课案课件,开展新的课堂教学活动,创生新的教学运行格局,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顺利推进,有效实施“五环践学课堂模式”的基础。

一、构建班级“学习型小组”

1、改变学生的观念和习惯,回归本来的学习生活

改变学生的意识和习惯,是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说明会、动员会、培训会、实践体验、典型示范,引导学生认识原本的学习生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地位,敦促学生观念与习惯的转变和重构。

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学生“实践学习”以及“学以致用”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过程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生活。学生课堂真正的受益处就在于此,这是教学之所以存在的价值点。

课堂上学生真正“动”起来了:个体在思考,在质疑;小组在研讨,在辩论;群体在共谋,在分享……如此,课堂自然就和谐、活泼、生动、富有生机了,教学过程自然就灵动、富有成效了。“生”动,也就是学生自己主动积极有效地在读、写、听、说、讲、议、思、演了,或者承载了读、写、听、说、讲、议、思、演等活动过程了,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与生机,才算真正的生动。

2、明确建组原则,催生课堂互动

课堂学习中的互动技能,实际上是一种自己终身所需的社会技能。学习过程既需要凭借这些技能,就其本身也是对这些技能的培养训练、强化巩固、完善优化。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培训培养的个人素质与群体素质。建立学习型小组的出发点,就在于人人有机会,人人乐参与,人人能履职,人人能互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发展。那么,合理建设班级学习型小组,可以充分体现个体与组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性、合作性和强大的学习力。这应遵守一定的原则:

(1)小组内成员异质异层,小组间同质同层;(2)组约共议,自律自守;(3)轮值角色(轮值组长、轮值发言人、轮值组内角色),职能循环;(4)组内对话,组间竞争;(5)平等尊重,互助共进;(6)自评他评结合,及时奖优扶劣。

3、小组的运作与管理

(1)小组的实态形式:组员对坐或围坐;组员间互动合作;组间互竞共享;班级成为独立小组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

(2)小组调控方式:动静调控(师生达成默契,通过眼神、动作、指令、口号等,实现动与静的快速转换)、问答调控(通过问答和竞答调动心向、行为和节奏)、时空调控(通过面对面、正坐、转体、移位、走动,实现身体、姿势、学习行为的有效协调)、评价调控(通过对学习状态、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的评价来鼓动和激励)。

(3)小组奖励策略: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激励方式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小组单项荣誉和团队荣誉称号(如每月评选最佳轮值组长、最佳轮值发言人、每月评选星级小组)、计发奖学金或升学奖励等。

4、促进小组“自建设”

学习型小组建设除了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进行,我们还给学生专门的时间和空间,每周日返校后第一节晚自习,让学习型小组搞自身建设,营造团队凝聚力,以产生小组文化效应。同学们说这是小组的“节日”,有的还戏称为“小组反思课”、“周素描活动”、“快乐30分”、“经营半小时”等。

每个小组都通过回顾、反思、自省、互评,完成小组现状、周建设目标、周组员问题会诊、周组员表现评比(排除顺序)、周教学评价、周小结、团队荣誉、下周关注重点、措施建议、任务分配、口号誓言等内容的讨论与落实,以反映共同生活,记录成长历史。

这样做,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经历建设历程,既以简驭繁,解放了教师,又强化了小组自建设意识,营造了自主教育、内部修炼、自我完善的“生态”。班主任、科任老师则通过细节观察、课堂表现评价、随时抽阅小组记录册,给出切实的指点和引导。

二、构建教师“学习型备课组”

备课组是学校教学、教研的基层组织,是全面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战斗小分队”。如何让备课组在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在构建“五环践学课堂模式”的实战中发挥不一般的功能与价值,这需要对一般意义上的备课组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构建“学习型备课组”。

1、规避一般备课组的缺陷,建立新型学习关系

一般意义备课组存在诸多缺陷,如:成员之间的关系表面、简单、松散,基本各自为阵;集体备课缺少规范化、制度化,应付思想严重,形式主义突出;组员集体学习意识不浓,观念更新滞后,行为僵化;组员合作意识不强,难以形成智慧富集,部分成员思想保守,不愿互学分享;组员课题研究意识和行为淡漠,缺乏团队研究力;竞争机制不健全,目标评价标准不具体等。建设学习型备课组,则规避这些缺陷,真正建立起一种组织成员人人是学习者、人人是研究者、人人是参与者、人人是创造者、人人是资源、人人合作、人人分享、人人受益的新型学习关系,形成新的组织结构、组织形象、组织自律、组织机制、组织特色,凸显工作的创造性、开拓性、发展性、实效性、高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绩效。

2、聚焦“活”课堂,关注“活”细节,营造“活”动力

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是一项整体性系统工程。如何进一步促动备课观念的“更新升级”,在教学流程上体现和丰富课堂结构及内容,并结合学科特点、不同课型创生彰显模式精神的变式结构,在教学运行中调动与发展“班级学习型小组”,特别需要备课组聚焦“活”的课堂,关注“活”的细节,研究教学“初源性问题”(如教学理解、教学管理、教学二度开发、教学境界、教语锤炼等),深研细小问题、过程问题、操作问题、方法问题。需要教师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我行我素为群策群力、变自我封闭为交流分享,切实优化自身和组织推进改革的动力系统,营造改革“活”动力。

3、优化备课流程,提高课案、课件品质

集体备课、研究性备课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是学习型备课组的核心任务。备出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特色的高质量课案,设计高品质的课件,是备课活动的落脚点。

(1)形成备课流程:一般采用“个人初备——主担人说备——集体研讨——修改完善——分头执教——教后反思”的流程。“让教师个性资源由闲置变为有效激活,充分开发,优化整合,形成问题共商、思维共振、资源共创、信息共享、智慧共增、能力共进的集合效应”[4],更好地美化和增值课堂教学改革行为。

(2)建立备课制度:

①分担共享:组员分别承担一定量的备课任务,个人先备(初备),上传智慧平台(学校建立校内教学交流平台),实现组内同时交流,共同分享,实现异时跨届借鉴分享,优化运用。

②坚持“四定、五统、十备”:“四定”是指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主讲人。“五统”是指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练习、统一考查。“十备”是指:

备课标——弄清《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希望、意见和建议,以之为指导。

备考纲——明确《考试纲要(说明)》的相关内容,把考点、重难点、突破点、能力点、训练点有机结合,综合观照。

备教材——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开发”,进行“教学化”“学习化”处理。精读教材,深钻教材,领悟内容,弄通教材编者意图,掌握文本、知识的本质,从知识点的联系中构建知识网络,明确基本知识点、基本能力训练点、教学核心点和重难点。

备学生——跟踪、分析学生全程学习状况,根据年级学生、班级学生认知实际情况,预测将面临的困难,对症下药地制定发挥学生学习潜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且可行的教学办法。

备资源——针对所教内容,思考自己占有哪些资料,还需要哪些资料,怎么收集相关资料,如何使用相关资料,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备教法——根据学科特点,结合“五环践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提炼教学问题(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又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分配教学任务,准备施教手段,预设课堂流程,思考课堂生成处理艺术,美化课堂教学语言。

备学法——思考学生课堂如何展开学习活动,学生怎样学才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怎样学才有效率、才有效果。解决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备板书——哪些内容板书、如何板书,能否体现精要、好懂、易记、示范等功能。

备课件——思考多媒体展示什么内容、怎样展示,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和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利于同板书紧密结合,是否有利于学生快乐接受。

备练习——考虑课堂如何测试,为什么要采取如此方式测试;课外布置什么作业,为什么布置那样的作业,实效性何在。

通过整体化、全程化、缜密化思考谋划,课案、课件更能体现“五环践学”的特质,课堂充裕从容地生成也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


实施整体改革的策略:
构建崇尚改革创新的教学文化

改革行为要变为现实,所主张的教学模式、教学境界要落地生根,需要课堂教学改革各层级充分发挥作用,管理者的“管”破旧立新,教师的“教”推陈出新,学生的“学”去伪存真。这有赖于全校“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凝成一道力,形成鼓励和欣赏改革行为的心理与舆论氛围,培育勇于改革创新的教学风尚,营造推崇改革创新的校园教学文化。

一、播种理念,促成共识

适时组织有效的课改研讨会、教师培训会、家长说明会、学生动员会、课改问卷调查、信息反馈,宣传和渗透教学改革理念和追求的境界,扫清思想、心理疑虑和障碍,形成多方共识,立下“不改就下”“不改就让”的规矩,获得多方支持,使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的心声和共同的体验。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号召,是学校教学生活的经典概括,体现了发展主题,工作主线,谋事重心,成为各种力道的最终聚焦。“转变作风,构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管理体系”则体现了管理者的重心的调整和为教学一线服务的决心和勇气。这样就形成向课堂要质量,向改革要质量,向创新要质量,以特色塑品牌的群体舆论氛围和共同的心向与愿景。

二、铸成改革“统一体”

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工作主线来调整学校各组织结构的功能,赋予内部各级层的作用点。实行课堂教学改革校长负责制,校长是改革的“主心骨”。成立课改领导小组,总体指挥“推陈出新”工作。中层干部分包年级,各处室部门改善管理,为教学改革一线服务。中层干部会同年级组长选拔本年级得力干将,组成年级课改实施小组,推进本年级改革工作。分包干部会同各教研组长与各年级备课组长一起,成立课改研究小组,研究本学科教学改革工作。年级组、课改实施小组与教研组、课改研究小组之间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并同时指导各学习型备课组、教师个体的改革行为。以上组织在相互作用的同时,又同时作用于班级和班级学习型小组,有效指导和推进班级建设和学习型小组的运行,而最终都将“力道”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个体的变化与发展。这就形成了“一级组织”(校长、课改领导小组)“论道”——“二级组织”(分包干部、处室服务部门)“行道”——“三级组织”(年级组、教研组及备课组)“化道”——“四级组织”(教师、班级、学习型小组、学生个体)“显道”的统一整体。

三、借鉴经验,借助外力,完善自我

借人脑(他人智慧),借电脑(网络信息),强我脑(自身心智)。在改革进程中,学校推荐若干相关学习资料,收集网络信息资源,重视学习改革先进,借鉴他人教改经验,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郑州四中“探究式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淄博市高青县“五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内蒙乌丹一中“五环节问题解决型”课堂教学模式、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模式等。学校还派骨干教师奔赴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课改名校实地考察取经。老师们写学习心得体会,交流经验,畅谈感想,有用则“拿来”,可鉴则参照,在课堂教学改革潮流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之风。

借助外力,督促和监督自身完善,重视自身“高效课堂”“五环践学模式”特色的凸现。借助本区、市及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案设计比赛、课件设计大赛、课堂教学大赛、教学改革论文大赛等机会,组织教师们踊跃参加,以展示教师自身、学校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问题,在更大范围内检验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和辐射。

四、以细节立新拉动整体变革

新的教学模式要落地生根,实现“旧消新长”,需要学校各层级充分发挥作用:管理者的“管”破旧立新,教师的“教”推陈出新,学生的“学”去伪存真。也需要一个“渐变”“渐进”的过程,特别要以细节立新拉动整体变革。

1、备课组活动展示赛:激活一江春水

通过每一学期两轮的专题化、层进化的备课活动展示赛,解决老师们关心的问题,具有极强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激活了一江春水。各备课组凝聚智慧、研究课标、分析教材、透视课堂、优选流程、深度反思、开启创新促进一般备课组向学习型备课组“更新”“升级”,真正成为课改教改中“有作为的实体”。通过观察评价,促进基层组织工作的有效和“增值”,充分发挥并优化备课组职能。在这样层进式的备课活动展示的过程中,逐渐引导教师们纠正着过去的一些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做法,使组织种下了良性“基因”。

2、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培训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力的全时空训练。讲求学生的自学意识、先学意识、践学意识的建立与浓厚,讲求自主、读书、思考、质疑、倾听、笔记、梳理、整合等各种学习行为的操作、流程和习惯的有效培养,促进学生独学、合学、表述、展示、评学、互助的实际能力得到渐次增长。

3、构建新的课堂学习文化

通过新的课堂文化建设,各年级各班明确发展目标,突显改革主张,突出践学主题,扩大行为主流。采取试点课、观摩课、展示课、交流课、常态课的有序推进,来实现模式的从“无形”到“有形”,从“有形”到“有神”,从“有神”到“有效”,从“有效”到“高效”,又从“高效”到“无形”(高层次常态)的生长。管理者走进课堂,实地观察了解,关注教学细节,关注学生需求,关注执教关键。同时通过学情调查、教情反馈、效果测评来进行过程维护,保持创新气氛的营造、除弊动力的积蓄、课堂生态的优化、践学模式的成熟、践学文化的兴盛。

这样,师生们在变革中体验,在来回中感悟,在冲突中顺应,在顺应中完善,在次次突破和超越中完成蜕变,步入课堂本然生活。

4、评优选先,荣誉表彰

制定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专项表彰奖励政策,推行以课堂教学改革意识、行为、过程和结果为关注点、为评选条件的先进教师、先进备课组、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活动。评选出了一批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教研组、备课组,先进教师、示范教师和学科改革带头人,并形成了“出现一个奖励一个;成熟一批,奖励一批”的动态荣誉表彰机制,为学校改革创新文化的形成增添推力与活力。


实施整体改革的保障:
深邃的哲学思辨,长效机制的形成和模式的“深研究”

一、深邃的哲学思辨,赋予改革以坚韧性、赋予模式以强大生命力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门实践科学,也是一门哲学。对整体改革行为和新的模式的哲学思辨,对局部行为和模式环节的哲学思辨,赋予改革行为以丰富的意蕴,赋予教学回归本源以深刻哲理,赋予新模式以教学本质性、前瞻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实施过程中,来自家长、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的反馈意见,促进我们呵护自身的改革行为和模式构建,坚守理论思考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相互印证,有效疏解与调控理论设计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冲突,化解过程中的障碍,避免研究的空洞空泛和课堂操作的庸俗贬值,保证了模式建设的良性发展。

1、纠正认识上的“四倾向”,坚韧改革态度与行为

一是形式主义倾向:认为这是在课堂上搞搞形式、走走过场而已。没有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动”的主体,真正追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本领以及做人素养的全面培养。

二是教条主义倾向:认为“五环践学”结构流程是僵化的不灵活的,束缚了教师学生的手脚;认为“五环”每节课都得完满,不可变动,不可缺少。事实上“五环”必须与学科内容结合、与学科文化融汇,体现学科特色、学段特色、教师教学个性特色。这样,才会血肉丰满,才充满生命活力。

三是对立主义倾向:认为“五环践学”模式与旧有模式对立,不可调和。事实上“五环践学”吸纳旧有模式中的有价值、有意义、有效益的成分,将继承与创新结合。

四是理想主义倾向:认为“五环践学”模式包治百病,“五环践学”实施一蹴而就。而因效果的后显性、延迟性,又很快跌进怀疑、犹豫、怠慢的泥淖。其实,任何一种模式都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之中,都会随着教学对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构建“五环践学课堂模式”,要步入熟练化、自觉化、自动化境界,需要师生长时的适应与实践磨合过程。

2、回归本源性地化解现实难题,增强改革的“后催力”和“再生力”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面对现实,回归本源性地思辨、解释和化解无法回避的问题与难题,保障了教学改革行为与模式构建的持恒和后劲。诸如:

(1)“课堂检测与课时目标相匹配”:检测的内容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一致,才能检验学生学的水平和质量,才能让学生当堂落实、当堂清爽。切忌把初一学生当初三学生要求和考察,把高一学生当高三学生来强求苛刻,必须体现教学的循序渐进性。至于在共有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提升,应是分层选择,应是“自助餐”。

(2)同一教案如何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在一个教案中,以中等学生水平要求作为基本定位,兼顾两头,根据实情自然微调与选择,实现不同学生在要求的程度、习题的层次上也不同,体现学习活动的普适性、基础性、渐进性、差异性、发展性。

(3)课堂改革与不同层次学生受益:改革的目的就是让每位学生受益。优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多,在帮扶同学的过程中,通过向同学讲解对知识的领悟体验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自身的能力会不断增强,从而学得更自信、成功感更强。对于中等生说,本来教学起点就定位在中等生,教学的针对性、参与性、交流性、获益性,会从这部分学生身上体现得更充分。学习困难生,也绝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有老师的关注,有同学的助推,有小组的拉动。通过同学帮、小组帮、教师帮,自身会从不自觉转向自觉,从低约束力转向强约束力,状态会不断改善,素质会不断提高。

(4)“五环”流程与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与否,评价的标准不应该是教师是否执行完了教案内容,而应该是学生的实际收益。教学不能以教师的活动取代学生的活动,而是要强化学生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如果没有体验和感悟,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就不深刻,就不会融会贯通。如果在初学时一次就弄清楚了、弄明白了、弄透彻了,还会花时间“炒回锅肉”增大了教学时间成本吗?因此,“五环”流程不仅不会阻碍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运用到了熟练的程度,它还会有利于教学任务和内容的完成和效益的增值。当然,老师是要精打细算,对课时内容丰富、容量大的部分,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课堂容量和节奏,减少“非教学时间”(比如抄题、板书解题过程等),避免无效教学信息。

(5)“五环践学”模式与教师教学风格:模式与风格不是矛盾的。只有先“入格”,做好“规定动作”“基本动作”,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出格”,谈个性,谈百花齐放,谈自己的教学风格。把教学“恒式”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变式”的产生,其实是对“恒式”的一种自觉优化,一种深层丰富。如果没有规范,自然就失去了创新的自由和展示个性的权利。

二、逐步建立并完善改革长效机制

建立并完善“五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改革、承担改革、深化改革、彰显改革,保证改革行为的整体性、联动性、持续性和实绩性。

1、任务驱动机制:把推进和完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本职工作和基本任务。促动每位教师主动自觉履行各环节的职责义务。同时,督促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2、考核评价机制:主张什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就考核教师什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高低与优劣的指标,作为实行绩效工资的重要参数。

3、利益激励机制:需要什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就奖励什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个人或组织思想越浓厚、行为越杰出、过程越扎实、结果越理想、贡献越突出,该个人或组织的荣誉、利益就越大。

4、内力造引机制:改革只有“外力”的撼动还不够,更需要“内力”的推动。内力的营造和引发,既是教师的事,也是学校的事。学校主张把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追求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作为教师自我当前思事谋事行事的自然选择、自觉选择,内化为自身安身立命的基础、专业发展的需求、人格尊严的体现。强调“治事”与“治学”的统一,“成事”与“成人”的统一。针对课堂教学改革领域或课堂教学改革各环节,教师自定目标,自筹措施,自能反思,自可矫正,自查效果,自我评价。自己向备课组、教研组、学校呈现改革举措、改革过程、改革新气象、改革新成效。真正践行“正确的教学责任”,实现“有效”教学——不仅引导学生认知,更展开师生心灵激荡、同伴观念分享、激发个体潜能、提升生命价值。

5、自研自创机制: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本质具有学术性。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没有现成路子,没有现成方法,没有拿过来一使用就见成效的“秘诀”,其过程更是一个研究创新的过程。教师或组织可以通过专题法、记录法、展示法、申报法等,生产新经验、新知识、新文化,避免凡事等、靠、要,凡事不想策略、因循守旧、应付为先的现象发生。专题法——每周或每月,自己(组织)提炼具有“共识性”的专题,在课堂教学中逐个集中力量和智慧解决,促进提高;记录法——记录自己(组织)在改革进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解决办法,解决的结果如何,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矛盾,欲投放什么招数来破解……个体向组织、下级组织向上级组织进行时交验、月交验或期交验;展示法——把自己(组织)的研究创新在课堂教学中鲜活地展现出来,让观摩者、考察者、学习者评判,获得指导和智慧支持,产生影响和效益;申报法——把研究创新的经验(知识、文化)向备课组、教研组或学校申报,以求产生更大价值。

有效运行机制的构建,使行政的力量与专业的力量(具体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个体或组织)有机结合,为改革营造了持久的“外力”与“内力”,确保了教师的活力与改革行为的自觉化、自动化。

三、教学、教研、科研融为一体,深化拓展模式本身的内涵

各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管理部门开展以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优化自身教学行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宗旨的研究活动,把教学实践、教研活动、课题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专题研究制度,经常集中研究探讨,丰富了策略和方法,提升了模式的自证力。《学习型小组的建设、管理与激励方略》《课堂自学、互学、共学的效度与信度研究》《课堂讨论式教学的微观调控技巧》《学科学习目标与问题目标的确立原则和方法》《学科特性与学生课堂展示方法的选择》《如何保证课堂检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策略》《“五环践学模式”在不同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导练课、练评课)的变式结构》《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策略》等专题研究,虽然选题不同,切入角度不同,但价值取向则是高度一致,互相补充和支撑,整合起来推进了改革持续健康发展,走向深入,走向理想境界。老师们在教学和研究中也得到实战培训、专业提升、综合发展,寻求到了工作的价值与乐趣,并对改革的成功充满激情与希望。

结语:教学改革在路上……

改革是时代趋势,改革是发展的需求,改革是走向教育新境界的唯一途径。只有改革才能让学校为学生、为社会提供更有效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只有把学生充分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解决课堂教学的高效问题,才能突破新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和深化的瓶颈,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和质量效应。

实践证明,我们整体实施“五环践学课堂模式”,营造出了一种新的课堂生活,为学生个体和小组自主、合作、互动、实践探究、研究性学习及高效课堂等提供了策略性保障和技术性措施。目前,学校的课堂改革工作依据规划有序推进,不断取得阶段成果,获得阶段成效,形成了向课堂要质量、向改革要质量、向创新要质量、以特色塑品牌的群体舆论氛围和共同愿景,也在区域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但这些都不足为奇,最关键的是我们怀着一颗面向未来的心,坚定了“开启更好的教学”、“创造更好的教育”的信念和追求。

我们的改革会一直行进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