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衡:五环践学模式 回归教育本真

时间:2019-06-28      来源: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五环践学模式  回归教育本真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何少衡


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从根本上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扭转教学弊端,回归教学本真,站在终身发展的高度来“立学”“立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实践风起云涌。各学校争相立足校情,针对这一“共同话题”做出自己的“创新解答”。我校实施“五环践学课堂模式”,构建“学习型小组”和“学习型备课组”,铸成改革“统一体”,以细节立新拉动整体变革,对模式本身和改革行为不断地哲学思辨,让教学向课堂本然生活回归,从而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催生教育教学新格局。

一、破除弊端,催生教育新格局

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的聚焦点,也是学校教学永恒的话题。全国基础教育众多学校都凝聚智慧,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课堂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创生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成果,各种教学模式、学校发展模式、特色彰显模式如雨后春笋,推动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东部一些学校,如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等,借助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走出了一条条崛起之路、特色之路、成功之路。

我校作为民办学校,面临新形势、新环境、新机遇、新发展的当头,在教育改革创新成为时代使命、成为营造教育生机与活力的内在动力的历史阶段,应该正视自己现存的课堂模式、教学方式、师生教学观念与行为等在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发展等方面的弊端和障碍,针对教学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高耗低效”、缺少教学模式特色、缺少队伍建设有效举措、缺少生动活泼的课堂风貌、缺少先进的课堂文化等问题进行改革与破解,主动自觉地形成办学新思路、新气象、新格局,办出有品位的民办教育。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形成学生人格、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便培养出什么人格特质的学生。我们选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构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流程,以构建“五环践学课堂模式”作为突破口,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定“教”,创立学生自主学习、践行学习的课堂,改变教师的教学惯习和学生的学习惯习,通过一堂堂改造后的“常态课”体现出改革的主张、追求与成效,提高教学效益,提高师生的生存质量,开辟出“学得开心,教得舒心,考得放心,活得倾心”的“四心”教学生活新境界,真正回归课堂本然生活。

二、调整结构,催生“五环践学”

调整课堂结构,总体上说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调整改造,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对教学有效性的追求,对学生“实践学”的平台搭建和过程保障。“五环践学”就是一种走向“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立足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践学”为主线,以自学质疑——讨论领悟——展示分享——检测巩固——评价提升为环节,既是构成课堂结构的内容,又是课堂运行的流程,同时也是一个“学程”。

“五环践学模式”从结构与流程上改变了旧有的课堂学习方式,引发着学生学习意识、学习行为、学习状态的渐变,走向一种新的学习生活样式,体现着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理念。这是一个由不适应到适应、由生疏到熟练、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传统的“以师为本”“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的课堂,学生学习的“任务性”“被动性”倾向很突出,导致学生缺少课堂实践学的机会,难有主动学的姿态,缺乏关注学程的意识。而真正的“践学”,则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学习的“策略性”“承载性”被高度重视。通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来达到践行学习、学“学习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强大学习的本领,其本质在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学生对学习的实践自然成为课堂主线。

三、夯实基础,构建学习型组织

我校积极构建班级学习型小组、教师学习型备课组这两个“学习型组织”,并充分发挥其职能,研制符合模式要求的课案课件,开展新的课堂教学活动,创生新的教学运行格局,保证课堂教学改革顺利推进,夯实“五环践学课堂模式”的基础。

构建班级“学习型小组”。改变学生的观念和习惯,回归本来的学习生活。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说明会、动员会、培训会、实践体验、典型示范,引导学生认识原本的学习生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地位,敦促学生观念与习惯的转变和重构。课堂上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个体在思考,在质疑;小组在研讨,在辩论;群体在共谋,在分享,课堂才有活力与生机。明确建组原则,催生课堂互动。遵循小组内成员异质异层,小组间同质同层;组约共议,自律自守;轮值角色,职能循环;组内对话,组间竞争;平等尊重,互助共进;自评他评结合,及时奖优扶劣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人人有机会,人人乐参与,人人能履职,人人能互动,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能得到锻炼发展。促进小组“自建设”。学习型小组建设除了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进行,我们还给学生专门的时间和空间,每周日返校后第一节晚自习、“小组反思课”、“周素描活动”、“快乐30分”、“经营半小时”等,让学习型小组搞自身建设,营造团队凝聚力,以产生小组文化效应,营造自主教育、内部修炼、自我完善的“生态”。

构建教师“学习型备课组”。备课组是学校教学、教研的基层组织,是全面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战斗小分队”。规避一般备课组的缺陷,建立新型学习关系。建设学习型备课组,规避了一般备课组的缺陷,真正建立起一种组织成员人人是学习者、人人是研究者、人人是参与者、人人是创造者、人人是资源、人人合作、人人分享、人人受益的新型学习关系,形成了新的组织结构、组织形象、组织自律、组织机制、组织特色,凸显了工作的创造性、开拓性、发展性、实效性、高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整体绩效。聚焦“活”课堂,关注“活”细节,营造“活”动力。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是一项整体性系统工程。为进一步促动备课观念的“更新升级”,我们在教学流程上结合学科特点、不同课型创生彰显模式精神的变式结构,在教学运行中调动与发展“班级学习型小组”,特别需要备课组聚焦“活”的课堂,关注“活”的细节,研究教学“初源性问题”,深研细小问题、过程问题、操作问题、方法问题。需要教师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我行我素为群策群力、变自我封闭为交流分享,切实优化自身和组织推进改革的动力系统,营造改革“活”动力。优化备课流程,提高课案、课件品质。集体备课、研究性备课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是学习型备课组的核心任务。通过整体化、全程化、缜密化思考谋划,让教师个性资源由闲置变为有效激活,充分开发,优化整合,形成问题共商、思维共振、资源共创、信息共享、智慧共增、能力共进的集合效应,更好地美化和增值课堂教学改革行为。

四、革新策略,构建创新性文化

改革行为要变为现实,所主张的教学模式、教学境界要落地生根,需要课堂教学改革各层级充分发挥作用,管理者的“管”破旧立新,教师的“教”推陈出新,学生的“学”去伪存真。这有赖于全校“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凝成一道力,形成鼓励和欣赏改革行为的心理与舆论氛围,培育勇于改革创新的教学风尚,营造推崇改革创新的校园教学文化。

播种理念,促成共识。适时组织有效的课改研讨会、教师培训会、家长说明会、学生动员会、课改问卷调查、信息反馈等,宣传和渗透教学改革理念和追求的境界,扫清思想、心理疑虑和障碍,形成多方共识,立下“不改就下”“不改就让”的规矩,使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的心声和共同的体验,进而形成向课堂要质量,向改革要质量,向创新要质量,以特色塑品牌的群体舆论氛围和共同的心向与愿景。

铸成改革“统一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工作主线来调整学校各组织结构的功能,充分发挥各级层的作用点,形成“一级组织”(校长、课改领导小组)“论道”——“二级组织”(分包干部、处室服务部门)“行道”——“三级组织”(年级组、教研组及备课组)“化道”——“四级组织”(教师、班级、学习型小组、学生个体)“显道”的统一整体。实行课堂教学改革校长负责制,成立课改领导小组,总体指挥“推陈出新”工作。中层干部分包年级,各处室部门改善管理,为教学改革一线服务。中层干部会同年级组长选拔本年级得力干将,组成年级课改实施小组,推进本年级改革工作。分包干部会同各教研组长与各年级备课组长一起,成立课改研究小组,研究本学科教学改革工作。年级组、课改实施小组与教研组、课改研究小组之间密切合作,在相互作用的同时,又同时作用于班级和班级学习型小组,有效指导和推进班级建设和学习型小组的运行,最终将“力道”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个体的变化与发展。

借鉴经验,借助外力,完善自我。借人脑,借电脑,强我脑。在改革进程中,我校推荐若干相关学习资料,收集网络信息资源,重视学习改革先进,借鉴他人教改经验。选派骨干教师奔赴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课改名校实地考察取经。老师们写学习心得体会,交流经验,畅谈感想,有用则“拿来”,形成了浓厚的学习之风。同时,借助本区、市及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案设计比赛、课件设计大赛、课堂教学大赛、教学改革论文大赛等机会,组织教师们踊跃参加,以展示教师自身、学校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问题,在更大范围内检验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和辐射。

以细节立新拉动整体变革。新的教学模式要落地生根,实现“旧消新长”,需要学校各层级充分发挥作用,管理者的“管”破旧立新,教师的“教”推陈出新,学生的“学”去伪存真,以细节立新拉动整体变革。通过每一学期两轮的专题化、层进化的备课活动展示赛,解决老师们关心的问题,具有极强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各备课组凝聚智慧、研究课标、分析教材、透视课堂、优选流程、深度反思、开启创新促进一般备课组向学习型备课组“更新”“升级”,真正成为课改教改中“有作为的实体”。通过观察评价,促进基层组织工作的有效和“增值”,引导教师们纠正着过去的一些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做法,使组织种下良性“基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力的全时空训练,促进学生独学、合学、表述、展示、评学、互助的实际能力得到渐次增长。构建新的课堂学习文化,突显改革主张,突出践学主题,扩大行为主流。采取试点课、观摩课、展示课、交流课、常态课的有序推进,来实现模式的从“无形”到“有形”,从“有形”到“有神”,从“有神”到“有效”,从“有效”到“高效”,又从“高效”到“无形”的生长。管理者走进课堂,实地观察了解,关注教学细节,关注学生需求,关注执教关键。同时通过学情调查、教情反馈、效果测评来进行过程维护,保持创新气氛的营造、除弊动力的积蓄、课堂生态的优化、践学模式的成熟、践学文化的兴盛,使师生们在变革中体验,在来回中感悟,在冲突中顺应,在顺应中完善,在次次突破和超越中完成蜕变,步入课堂本然生活。制定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专项表彰奖励政策,推行以课堂教学改革意识、行为、过程和结果为关注点、为评选条件的先进教师、先进备课组、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活动,形成“出现一个奖励一个;成熟一批,奖励一批”的动态荣誉表彰机制,为学校改革创新文化的形成增添推力与活力。

五、思辨思路,拓展模式深研究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门实践科学,也是一门哲学。对整体改革行为和新的模式的哲学思辨,对局部行为和模式环节的哲学思辨,赋予改革行为以丰富的意蕴,赋予教学回归本源以深刻哲理,赋予新模式以教学本质性、前瞻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面对现实,回归本源性地思辨、解释和化解无法回避的问题与难题,增强教学改革行为与模式构建的“后催力”和“再生力”。建立并完善任务驱动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利益激励机制、内力造引机制、自研自创机制“五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改革、承担改革、深化改革、彰显改革,使行政的力量与专业的力量有机结合,为改革营造持久的“外力”与“内力”,确保教师的活力与改革行为的自觉化、自动化。教学、教研、科研融为一体,深化拓展模式本身的内涵。各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管理部门开展以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优化自身教学行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宗旨的研究活动,把教学实践、教研活动、课题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专题研究制度,经常集中研究探讨,丰富了策略和方法,提升了模式的自证力。《学习型小组的建设、管理与激励方略》《课堂自学、互学、共学的效度与信度研究》《“五环践学模式”在不同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导练课、练评课)的变式结构》等专题研究,虽然选题不同,切入角度不同,但价值取向则是高度一致,互相补充和支撑,整合起来推进了改革持续健康发展,走向深入,走向理想境界。

六、结语:教学改革在路上……

改革是时代趋势,改革是发展的需求,改革是走向教育新境界的唯一途径。只有改革才能让学校为学生、为社会提供更有效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只有把学生充分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解决课堂教学的高效问题,才能突破新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和深化的瓶颈,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和质量效应。

我们实施“五环践学课堂模式”,营造出了一种新的课堂生活,为学生个体和小组自主、合作、互动、实践探究、研究性学习及高效课堂等提供了策略性保障和技术性措施,形成了向课堂要质量、向改革要质量、向创新要质量、以特色塑品牌的群体舆论氛围和共同愿景,更坚定了我们“开启更好的教学”“创造更好的教育”的信念和追求。

怀着一颗面向未来的心,我们的改革会一直行进在路上……


(该发表在《2018校长领导力与学校品牌建设》 团结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