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五环践学”教学策略》研究成果节选

时间:2019-06-28      来源: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中小学“五环践学”教学策略》研究成果节选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课题组


【内容摘要】 “中小学‘五环践学’教学策略”就是在中小学教学中,站在为学生终身负责的高度来“立人”“立学”, 将“践学”和“体验”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在“自学质疑”中践行独学,在“讨论领悟”中践行合学,在“展示分享”中践行展学,在“检测巩固”中践行用学,在“评价提升”中践行评学。

本成果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立足于实践学习的“五环节”教学策略,体现出了“践学”为主的“生”动课堂,促进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学校办学品质。

【关键词】中小学 五环践学  研究   策略


一、认识性成果

1.“五环践学”教学策略彰显改革创新的教学文化。

1)播种一种理念,促成一个共识。

适时组织有效的课改研讨会、教师培训会、家长说明会、学生动员会、课改问卷调查、信息反馈,宣传和渗透教学改革理念和追求的境界,扫清思想、心理疑虑和障碍,形成多方共识,立下“不改就下”“不改就让”的规矩,获得多方支持,让课改成为一种核心理念。使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的心声和共同的体验。

2)实现三个转变,倡导四种方法,落实因材施教。

①三个转变:

一是角色的转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激励者。

二是地位的转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践学者、体验者、发展者。

三是手段的转变:设计教学、互动教学、体验教学、多元评价教学。

②四种方法: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第三、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设计、课堂体验,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3)从思想上纠正“四倾向”,坚韧改革态度与行为。

一是形式主义倾向:认为这是在课堂上搞搞形式、走走过场而已。

二是教条主义倾向:认为“五环践学”结构流程是僵化的不灵活的,束缚了教师学生的手脚。

三是对立主义倾向:认为“五环践学”模式与旧有模式对立,不可调和。

四是理想主义倾向:认为“五环践学”模式包治百病,“五环践学”实施一蹴而就。

2.“践学”“体验”是课堂的灵魂,互动渐进是“五环践学”的总原则。

1)“践学”和“体验”的互动渐进,实现“生”动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践学”“体验”为主体的课堂,是一个要学生“动”起来的课堂。在“五环践学”下能充分的践行“践学”和“体验”的互动。

“践学”和“体验”的互动,实施在五个环节,各有互动,各有体现,层层推进、课堂生动、效果明显,情感上达成:角色,问题、思维、情感、评价的互动。效果上实现:知识、技能、策略、意识的互动。

同时“五环践学”从结构与流程上改变了旧有的课堂学习方式,引发着学生学习意识、学习行为、学习状态的渐变,走向一种新的学习生活样式,体现着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理念。

2)教学策略、方式的互动渐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真正的“高效践学模式”,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学习的“策略性”“承载性”被高度重视。通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来达到践行学习、学“学习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强大学习的本领。这就需要思考“学”的策略和“学”的方式方法;需要利用资源“学”、借用情势“学”、运用智慧“学”;在学中尝试发现,在学中体验感悟,在学中提升完善。追求的结果,就不只是“学会”,更在于高层次的“会学”“会创”,关注的则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学习与生活的幸福。

3)课堂构建的互动渐进,体现了“五环践学”的张力。

“五环践学”课堂模式,从宏观层面可以作为几节课(一个章、节、单元内容的学习)的跨课结构框架来经营,体现单元、章节设计的整体思想。从中观层面可以作为一整堂课的结构模式来思考,“五环节”成为一堂课“起、承、转、合、评”的布局。从微观层面则可以机动灵活为对某一个知识内容(学习内容)学习的行动步骤,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一堂课进行着“五环节”的多次循环。

“五环践学”的内涵和实践状态看,其展开具有针对性、互动性、对话性、合作性,并落实到了师生的关注点和操作点上:自学必出质疑,讲求学的深度;讨论定有领悟,追求学的效度;展示求得分享,讲求学的广度;检测达到巩固,讲求学的精度;评价实现提升,追求学的高度。

二、操作性成果

1.中小学“五环践学”教学策略。

中小学“五环践学”教学策略,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重构,使其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践学”“体验”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框图如下:


图片1

1)中小学“五环践学”课堂模式的基本要素及课堂形态。

①中小学“五环践学”教学策略的基本要素:

a自学质疑——自学相关内容,提炼要点,质疑问难。

b讨论领悟——疑难解析,知识梳理,领悟本质(原理)。

c展示分享——展示学习方法(思路技巧,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认识、成果)、心得体会(感悟、反思)。

d检测巩固——知识积累,原理通透,迁移创新。

e评价提升——知识拓展,归纳总结,个体帮扶。

2)中小学“五环践学”教学策略的课堂形态。

中小学“五环践学”课堂体现五个特色:先学后教,站立讨论,展示PK,点评点拨,互帮互助。

其课堂形态为:

显性形态:课堂表现

践学小组:四人小组,成员异质异层,组间同质同层;

师生活动:亮组名、组牌、组训;座位、活动面对面;

课堂结构:环节互动,师生互动、全组活动,快速高效;

隐性形态:从四个维度进行观察

学标——包括三个观察点:目标清晰度,任务明确度,问题精准度。

学法——包括四个观察点:先学后教,先教后学,边学边教,边教边学。

学态——包括五个观察点:课堂激情度,学生卷入度,践学体现度,合作有为度,展示有型度,点评精彩度。

学效——包括四个观察点:目标达成度,问题解决度,全员参与度,课堂收获度。

3)“五环践学”课堂的内在逻辑。


图片2

五环践学”,立足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践学”和“体验”为主线,既是构成课堂结构的内容,又是课堂运行的流程,同时也是一个“学程”。课堂结构的重构,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对教学有效性的追求,体现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课改理念和对学生“践学”和“体验”的平台搭建和过程保障。

(4)“五环践学”模式关注的学习维度与质点。    

自学质疑--自学必出质疑--践行独学--讲求学的效度(用力自学,学有成效)

讨论领悟--讨论定有领悟--践行合学--追求学的深度(思维交锋,深刻领悟)

展示分享--展示求得分享--践行展学--讲求学的广度(交流对话,智慧富集)

检测巩固--检测达到巩固--践行用学--讲求学的精度(准确掌握,熟练运用)

评价提升--评价实现提升--践行评学--追求学的高度(总结反思,提升层次)

(5)课堂上师生、生生教学行为的动态匹配。

如何让“五环践学”行为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和低效,教师的作为在于发

挥组织、引领、合作职能。根据学科特性,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需要,或导入明标,或鼓动造势,或适时点拨……在教学不同的行进阶段,师生、生生之间“教”“学”行为发生的先后、轻重、强弱在不断变化,“教”“学”行为的匹配处于动态协调、动态和谐。

总之,“五环践学”课堂模式,总体上说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重构,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践学”“体验”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课堂结构的调整,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对教学有效性的追求,体现的是对学生“实践学”的平台搭建和过程保障。“五环践学”就是一种走向“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课堂教学策略。

2.中小学“五环践学”的保障策略。

1)构建“五环践学”课改四级统一体。

实行课堂教学改革校长负责制,成立课改领导小组,总体指挥“推陈出新”工作。构建“五环践学”课改四级统一体。


图片3


四级间相互作用的同时,又同时作用于班级和班级学习型小组,有效指导和推进班级建设和学习型小组的运行,而最终都将“力道”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个体的变化与发展。


2)构建班级“学习型小组”。

①改变学生的观念和习惯,回归本来的学习生活。

个体在思考,在质疑;小组在研讨,在辩论;群体在共谋,在分享……课堂自然就和谐、活泼、生动、富有生机了,教学过程自然就灵动、富有成效了。课堂生动:课堂生动,在于“生”动。

②明确建组原则,催生课堂互动。

a小组内成员异质异层,小组间同质同层;

b组约共议,自律自守;

c轮值角色(轮值组长、轮值发言人、轮值组内角色),职能循环;

d组内对话,组间竞争;

e平等尊重,互助共进;

f自评他评结合,及时奖优扶劣。

③小组的运作与管理。

a小组的实态形式:组员对坐或围坐;组员间互动合作;组间互竞共享;班级成为独立小组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

b小组调控方式:动静调控、问答调控、时空调控、评价调控。

c小组奖励策略:小组竞争,小组计分,小组总体奖励。

d激励方式: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小组单项荣誉和团队荣誉称号,计发奖学金或升学奖励等。

e促进小组“自建设”我们还给学生专门的时间和空间,每周日返校后第一节晚自习,让学习型小组搞自身建设,营造团队凝聚力,以产生小组文化效应。每个小组都通过回顾、反思、自省、互评,完成小组现状、周建设目标、周组员问题会诊、周组员表现评比(排除顺序)、周教学评价、周小结、团队荣誉、下周关注重点、措施建议、任务分配、口号誓言等内容的讨论与落实,以反映共同生活,记录成长历史。

3)构建教师“学习型备课组”。

①规避一般备课组的缺陷,建立新型学习关系。

②聚焦“活”课堂,关注“活”细节,营造“活”动力。

③优化备课流程,提高课案、课件品质。形成备课流程:采用“个人初备——主担人说备—集体研讨—修改完善—分头执教—教后反思”的流程。

④建立备课制度:

分担共享:组员分别承担一定量的备课任务,个人先备(初备),上传智慧平台(学校建立校内教学交流平台),实现组内同时交流,共同分享,实现异时跨届借鉴分享,优化运用。

坚持“四定、五统、十备”:四定”是指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主讲人。“五统”是指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练习、统一考查。“十备”是指:备课标、备考纲、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备教法、备学法、备板书、备课件、备练习。

通过整体化、全程化、缜密化思考谋划,课案、课件更能体现“五环践学”的特质,课堂充裕而从容地生成也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

4)逐步建立并完善改革长效管理制度。

①教育教学常规机制建立。《行政手册》《教学手册》《教师一日常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

②教师继续教育机制。

教研组、备课组自学提升:借人脑(他人智慧)、借电脑(网络信息)、强我脑(自身心智)。学习相关资料,收集网络信息资源,重视学习改革先进。

教研组、备课组外出培训提升:借鉴他人教改经验,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郑州四中“探究式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教研组、备课组外出考察:派骨干教师奔赴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课改名校实地考察取经。老师们写学习心得体会,交流经验,畅谈感想,有用则“拿来”,可鉴则参照,在课堂教学改革潮流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之风。

教研组、备课组外出交流提升:借助本区、市及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案设计比赛、课件设计大赛、课堂教学大赛、教学改革论文大赛等机会,组织教师们踊跃参加,以展示教师自身、学校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问题,在更大范围内检验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和辐射。

③教师考评激励五机制

建立并完善“五机制”:任务驱动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利益激励机制;内力造引机制;自研自创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改革、承担改革、深化改革、彰显改革,保证改革行为的整体性、联动性、持续性和实绩性。

5)教学、教研、科研融为一体,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教学、教研、科研融为一体,深化拓展模式本身的内涵。各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管理部门开展以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优化自身教学行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宗旨的研究活动。

例如:930家长开放日、初三质量开放月、五环践学教育研讨会、五环践学课题培训会、骨干教师赛课、教职工通识性培训会、五环践学专题培训会、骨干教师培训会、三课常规教研会等活动。

把教学实践、教研活动、课题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专题研究制度,经常集中研究探讨,丰富了策略和方法,提升了模式的自证力。

6)制定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专项表彰奖励政策,提高教师素养。

①制定相关制度。学校制定了《某某中教师论文发表奖励制度》《某某中教学技能比赛制度》《某某中学术团队建设经费补助制度》等管理制度,对刺激教师自培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促进、催化作用。

②开展评比活动。学校先后开展了“课改优秀个人”“课改优秀集体”等评选活动,形成了“出现一个奖励一个;成熟一批,奖励一批”的动态荣誉表彰机制,为学校改革创新文化的形成增添推力与活力。


(该成果眉山市政府第五届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