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衡:基于大单元视域下的逆向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29      来源:

基于大单元视域下的逆向教学设计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  任重衡


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在成都市温江区其实早已推广、贯彻,并卓成效。由温江研培中心推进的“学历案”设计,对教学评一致的探索具有充分的指导意义;同时,近些年丰富且精准的区级教研培训多次走进七实,其“评价前置”的教研思路,启发了备课组对逆向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一、对逆向教学设计的理解

逆向教学设计,最初由美国课程和教育专家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出,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放在一个整体化的结构框架中,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之前必须思考评估证据,并借助它使教学目标具体化。

简言之,逆向教学设计即:①设定学习目标——我们希望学生学到什么;②确定评价机制——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并能够举一反三;③完善教学活动——制订详细的教案,并对应匹配评价标准。

与之相较,常规课堂讲究“学科本位”,专心于打造完美课堂,致力于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完善。教学目标详实而丰富,教学过程精彩而漂亮,可是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收获的东西是否是老师希望达到的知识能力点?课堂终沦为了华丽的空架子。

逆向教学设计下的课堂讲究“学生本位”,以学生为出发点,总体上具有以下优势:

1.目标指向趋于合理化

   常规课堂较为依赖教材,而逆向教学设计的目标始终指向学生,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为核心任务,强调学生应通过在真实情景中运用知识,从而达到从能力到素养的转化。

2.评价标准趋于实用化

   常规课堂中的评价方案往往并未起到实际效用,逆向教学设计下的每一项评价标准都直指学习目标,并可随时监测评估学习目标的达成效益。

3.教学活动趋于动态化

   逆向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当前情况,会依据目前与学习目标的距离,适时地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与策略,整个教学过程呈动态化发展。

一言以蔽之,“逆向教学设计”这种理念与教学评一致的原则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评价获得重视,评价的效益得到确认与放大,有助于搭建高效课堂。

二、逆向教学设计上的实践

因研究方向的倾斜,备课组主要以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立足大单元视域,从整体层面推进并落实逆向教学设计。

1.基于逆向教学的学习目标设定

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教材的单元导读里提出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并建议学生主动尝试创作新诗。在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作”方面也明确指出:“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基于课标要求、考纲需要,结合教材及学情,根据教师期望学生达到的预期结果,备课组拟定了本单元的整体学习目标大单元视域下,在整体目标的一贯性中,各篇课文与之配套搭建任务群。根据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方案,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综合考虑每篇诗文的风格特色和情感内容,及目标任务的梯度划分,备课组作出调整,将整体目标分解到单篇课文,实现逐层推进。

2.基于逆向教学的评价机制打造

在不同课型、学习目标的影响下,可选择不同类型的依据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基于此,结合实际操作感受,针对新诗单元的各项属性,备课组拟定评价任务:

1有声作品的朗读与录制:教师挑选风格适宜的不同音乐,作为学生朗读的备选伴奏,帮助营造朗读情境,通过个人读、小组合作读的具体效果进行考评。对于朗读评价为“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录音制作,发布到班级平台,学生可反复聆听并品味其朗读的意趣。同时,公开发布也增加了传播的可能,可收获评价之外的效果。

2鉴赏试题的批阅与反馈:针对课堂讲解过、梳理过的内容,设计与之相应的新诗鉴赏试题,通过批阅打分进行评价。在6分分值设定下,限时完成,教师及时批阅并进行反馈。借此了解学生鉴赏步骤的规范度、鉴赏方向的精准度。

3现代新诗的模仿与创作:设计带有梯度的创作任务,通过是否完成条件任务、是否写出完整作品等进行评价。在完成条件任务的基础上,学生随时与教师交流、完善作品,逐步能够写出韵味、写出情感、写出哲思、写出个人风格。

3.基于逆向教学的课堂活动安排

备课组认为,在单元视域下,为有效推进教学,保证稳定、高效的输出,教学活动的开展应秉持一脉相承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1.一脉相承原则

本单元的基本目标是学会鉴赏新诗的艺术手法,并运用艺术手法进行新诗创作。基于此,单篇诗歌的教学活动设计都应紧紧围绕基本目标展开,不同课文的活动各有异同,但殊途同归。如,鉴赏诗歌中的意象群这个目标贯穿整个单元,每一篇诗歌教学的过程都是对其深入探索,通过逐步探索、重复探索,目标得以全方面、高效率地完成。

2.循序渐进原则

本着由浅入深的观念,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考虑难易度的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比如在朗读层面上,《沁园春·长沙》注重音节的铿锵有力,《雨巷》注重语调的绵延怅惘,《再别康桥》注重语气的细微变化,《大堰河——我的保姆》注重情感的真挚拿捏。虽看似各不相同,但从朗读技巧和难度上讲,从声音的有力高亢到最终情感的收放自如,是呈逐层提升的状态。

在两项原则的贯彻之下,新诗单元教学任务得以全面铺开且有章可循。

三、逆向教学设计后的收获

收获是双向的,教师与学生都在成长。于老师而言,我们收获了教研能力的提升、教学水平的提高。令人欣喜的改变,来自学生。

1.课堂效率在发生改变:因为用力精准、指向清晰,一改往日心不在焉的状态,学生逐渐在语文课上聚精会神地关注课堂的每一处细节。

2.作业质量在发生改变:面对高频、低量、精研的指向型作业,学生通过课堂的针对分析与练习,能够较为自如地应对迁移作业,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完善内容。

3.创作体验在发生改变:以前,在新诗单元教学后,学生往往沉浸在朗诵的音韵之美中,或许对手法技巧也有了一些概念,但若说真正喜爱新诗的,仍然是极少数。本次逆向教学设计,我们把“尝试新诗创作”放在核心目标之列,通过评价标准的设定,不断在创作新诗之路上试探。经过一个多月的课内外诗歌学习与熏染,经过反复的新诗创作体验,同学们积极参与三行诗比赛,课余时争相与老师商议修改,人人都有投稿,诗诗皆含清欢,投稿数量共计582篇。经过三次筛选,我们选出了其中特别精彩的三行诗三行诗让同学们对于诗歌创作产生更多的期待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更为丰沛的养分空间和锻炼平台,我们备课组开设了“薪火诗社”选修课,致力于诗歌土壤的新一番耕耘,并与学校校刊《新荷》杂志联办诗歌特刊,专门收录并发表优秀的原创新诗作品。

四、对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考

备课组目前的探索仅是浅尝,尚未抵达元元本本。正因如此,真实记录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疑惑,将思考进行到更深入的程度,或许才能真正迈出思维的樊笼。其中,困扰较深的问题包括:

1.如何提升评价标准的精准度与有效性

受教材及课表的启发,在学习目标设定上意见相对统一,但在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的选择和设定上依然存在较多疑惑,很多经验都是在反复试错中慢慢得出,但单位效率并不太高,依然期待更高效更具指导性的案例借鉴。

2.如何兼顾学习目标的统一度与特质性

每个单元都有选编的相似性,在明确单元目标的同时,亦抓住了核心方向。但是每篇文章都具有各自偏重的特性,在不同的语言风格下呈现万芳之姿。如何在有限的课堂里协调这种关系,平衡主线与支线的比例,是难以执行的问题。

探索仍在继续,尽管带着些许困惑,但不可否认,脚下的荆棘因众人的膂力渐成坦途。我们期待着,能够更加自如地设定与运用评价体系,全面推进教学与教研工作;我们期待着,能够更加自信地拥抱与分享“逆向教学设计”,用心传递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惠泽。


(作者系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