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控量减负 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探寻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之路

时间:2022-09-23      来源:

控量减负  创新增效

——“双减背景下探寻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之路


成都蓝港外国语学校  李 彤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除各地区、各部门全面布局、通力协作外,一线学科教师践行科学规划、切实让作业减负,成为“双减政策顺利落地的重要一环。

数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学生用数学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形成理性思维,发展创造力促进全面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受盲目攀比、过度拔高等短化的理念裹挟,过量、过难的数学作业已成为小学生学业负担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如何结合学科特征,合理设计数学作业,实现减负、增效,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一、“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数学作业负担的内涵和目标

(一)内涵解读

《意见》中对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出了五条建议,分别是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以及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校、教师、家长全方位理解并实施小学生作业“减负

针对数学学科,所谓“过重作业负担,一方面是作业较多,教师希望利用“题海战术”,使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熟能生巧;另一方面是作业较难,各种精英思潮影响下教师过分拔高作业难度,并要求所有学生甚至是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齐步发展。

因此“减负既是减轻生理表象的负担,帮助学生从牺牲玩耍、睡眠的“刷题困境中解脱出来,也是舒缓心理层面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进而谋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目标展望

   《意见》中明确目标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生过重作业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有这样的目标展望

1.回归快乐学习状态。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网络较为清晰,抽象程度不高。减少过重、过难的数学作业,适量布置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业,将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四基”“四能,同时帮助学生摆脱盲目追求作业数量、难度带来的恐惧感和厌恶感,重拾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发现数学真谛,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2.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设计,更加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语言的培养、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等。而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有了更多亲近自然和进行社会实践的时间,有了发现兴趣和发展特长的精力,这也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追求的自我实现。

3.形成良性教育生态。

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摒弃固化的作业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使得数学教育真正成为富有生命力、具有生长力的教育。并以此关键学科的作业变革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扭转片面的教育评价导向,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环境,进而形成良性教育生态。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举措

  (一)控量减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过重的作业负担会引发学生生理上的疲劳感和精神上的压迫感,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是小学作业布置的首要标准。如何有效控制数学作业量,以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同时不会增加学生身心负担呢

   1.教师预做,评估作业总量。

教师首先需明确作业并非越多越好,尤其是数学学科的作业,机械性地重复会引发学习上的适得其反,“适量”才应是数学作业的最好配置。因此,教师需精心筛选题目,防止出现诸如“第xx页至第xx页、第xx题至xx题这样粗放型的作业布置。可模拟中等学生水平预做作业,一方面可以较为精准地以时长把握总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好地筛选题目和规划作业设计。

2.家校协同,监控作业时长。

数学学科因其自身特征,学生的发展水平有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即便教师预估作业总量,班级学生完成时间往往也存在一些差别。因此,除了教师预估作业量外,也需要家长支持与协同,坚持反馈学生作业用时。教师则可以根据班级数据评判学生学习效果,适当调整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并针对个别用时过长的学生,量身定制作业,暂时、适当降低要求,确保托底训练,真正实现人人获得适合的数学发展。

   (二)创新增效,提升数学作业质量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表象上是减少课后作业量,究其本质则是提高课后作业的效益和价值,即用优化的设计代替过量的作业负担

1.渗透文化,让数学作业更有高度。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挖掘人文资源,渗透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作业中感受数学文化,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涵养数学精神。例如,《圆柱和圆锥 一课,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

如图1,当圆柱容球时,球的直径与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相等,此时球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球的表面积也是圆柱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图片1

(1)若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2)若圆柱的底面半径是r厘米,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3)判断圆柱容球时,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4)你还能发现什么结论吗

   该项作业以“圆柱容球这一经典几何模型为载体由特殊到一般,由封闭到开放,既巩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等相关知识,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逻辑思维及数据运算等能力,并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数学问题,体验由已知探寻未知的发现之旅,体现了丰盈的文化内涵。

类似的作业设计还有欣赏各式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体会数学之美,以“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引发转化思想,由“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看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

2.融入生活,让数学作业更有温度。

数学教学中融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对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增加经验积累、提升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交汇处设计作业,可以增加学生的数学经历和体验,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由于现代电子支付手段盛行,学生使用人民币的活动经验积累明显不足,对“元、角、分”内容的代入感不强,学习难以深入。为此,《元、角、分》一课教学后,让学生完成如下生活作业

请同学们开启采购体验模式(1)完成《采购记录单》(如图2)(2)结合自己的采购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


图片2

该项作业刻意引导学生回归传统交易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采购行为用数学语言进行记录,完成数学抽象并通过大量实践,熟练利用元、角、分相关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应用于生活,进而形成一个“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闭环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采购经历,对比支付手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体会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

3.调动多感官,让数学作业更有维度。

教师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设计形式多样且针对不同智能发展的作业。通过与各种训练方式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促进学生持续和全面的发展。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前,让学生完成如下作业

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

画一画选取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分别画出它们的各个面。

做一做请用卡纸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说一说观察你的作品,说一说有哪些发现。

算一算算出你的作品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的卡纸。

   议一议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吗在这6个长方形中,是否可能只有1个正方形只有2个呢只有4个呢

该项作业围绕学习目标,以找、画、做、说、算、议等多元化感官活动代替条目式的知识点罗列和枯燥的计算,促使学生丰富经验积累的同时,从多个角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达成自主探究,实现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步增长。

4.合理分层,让数学作业更有梯度。

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模式以及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数学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实现所有学生均衡、同步的发展,而是帮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水平上获得适合的发展。数学作业设计亦当遵循此原则。因此,一些教学内容,设计时应合理分层,讲究梯度,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例如,针对“鸡兔同笼'问题,教师可设计如下分层作业

A组

(1)鸡兔同笼,共有33个头,106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

(2)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多少只

(3)56个学生去划船,共乘坐10只船恰好坐满,其中大船坐6人,小船坐4人,大船和小船各几只

(4)松鼠妈妈采松果,晴天每天可采20个,雨天每天只能采12个。她一连8天共采了112个松果,这8天有几天是雨天

B组

(5)鸡兔同笼,鸡比兔多4只,共有136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

(6)四年级(1)班参加竞赛的学生有20人,平均成绩是79分,其中女生的平均成绩是85分,男生的平均成绩是75分。你能算出参加竞赛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吗

C组

(7)某运动员进行射击考核,共打20发子弹。规定每中一发记20分,脱靶一发扣12分,最后这名运动员共获得240分。问这名运动员共打中几发子弹

(8)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求大、小和尚各多少人

   该项作业围绕鸡兔同笼”问题,题目特征从显性到隐性,层层深入,A组基础,B组加强,C组挑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选择。

5.突出探究,让数学作业更有深度。

在教育不断变革发展的当下,教师设计作业时应着力突出探究,重视以实际问题为载体,设计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探究作业,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研究角色,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或是个人独立或是分工合作地发现、解决问题,积累活动经验,发展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6.关注情感,让数学作业更有态度。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情感对学习的定向、维持以及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情感体验会为认知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本着“情感关怀的理念,在作业设计中适度加入情感关注。如在每日作业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写一写今日数学学习留言布置数学日记、周记、手抄报等形式的作业,让数学作业成为情感体验延续和交流的载体

例如,《时、分、秒》单元教学完成后,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

   小朋友,在《时、分、秒》单元学习中,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瞬间吗可以是一节课、一道题目,可以是一次回答、一番讨论,也可以是一次突破个疑……拿起你的笔,请把它分享给大家吧

   该项作业改变了传统作业的关注点,学生开始自发地审视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或是欣喜,或是难过,或是自豪,或是不甘。倾吐苦乐,学生可以减压、减负内省提升关注过程,教师可以有的放矢,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教育是民生之基。“双减政策落地带来了我国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小学数学教师当以此为契机,以改革作业设计为抓手,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继续探寻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改革之路,助力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系成都蓝港外国语学校教师,该文于2022年1月获得四川省陶研会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