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学习导引,让学生不再“游离”

时间:2019-06-26      来源:成都蓝港外国语小学

学习导引,让学生不再“游离”


成都蓝港外国语小学  李彤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通过导引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数学课如何通过导引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有以下经验。    

一、精心创设情境,导引指向探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钻教材,精心设计过渡语和导入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学习《比例尺》时,因内容是计算,很枯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坐公交车从华阳到春熙路大约要40分钟,而一只小蚂蚁从华阳爬到春熙路只需要4秒钟,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然想到了蚂蚁是在地图上爬行的,正当学生兴趣盎然之际,我适时引入教学:“地图中到底藏着哪些玄机呢?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同学们一定能找到!”学生个个精神饱满,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比例尺的学习中。不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个充满悬念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导引,使得学生对新知充满渴求。

二、重知识联系,导引开启思维

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如《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是一次飞跃。对四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学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入手,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从儿歌中充分捕捉信息,再创编儿歌,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自然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有很多只青蛙该怎么表示?”这一环节中,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因为这样的情境创设变得十分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调动。更重要的是,在编写儿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三、导引注重创造,学生不再“游离”

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 ┅  

教学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  

四、化抽象为直观,导引发展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概念、法则、定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逻辑思维培养的重要手段。“角”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们生活中学生都能找出哪些是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实物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几何图形概念,所以这一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整个课中我将观察、操作、演示、感知、讨论、验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初步认识角及各部分名称。然后再“动手做一活动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角、指角来巩固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

五、提供探究空间,导引催发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法则》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导引:在创设情境进入新课后,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解题方法。同学们兴致盎然,有的说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有的说,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还有的说可用画图的方法来计算等等。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非常激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甘当配角,通过两次设置疑问导引,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用导引活动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该文发表于《四川教育》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