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柏强:不“和谐”的声音引发的音乐创造

时间:2019-06-26      来源: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不“和谐”的声音引发的音乐创造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刘柏强


在一次初二年级的音乐课《雪域天音》课堂中,一件“意外”事件,让我记忆犹新。

那是我上初二3班的第一节课,上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并做了精美的课件,心想这节课学生一定会喜欢。铃声一响,我自信地走进教室,随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等常规课堂行为的结束,我们进入了《雪域天音》的欣赏环节。我作了如下导入: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藏族风俗习惯以及饮食建筑的图片,同学们马上就说出这是藏族。然后,我让学生说了一些他们所了解的民族舞蹈,学生回答也丰富多彩:西藏舞、傣族舞、壮族、蒙古族等。接着,我对学生做了如下提问:“根据大家所了解掌握的知识,说说看,为什么维吾尔族的舞蹈从动作音乐表达上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学生都纷纷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最后我概括了结论:不管音乐还是舞蹈它们的起源都离不开劳动······藏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是一个非常勤劳的民族。

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从学生的眼神中我可以得知,他们这时很好奇,于是我说:“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藏族的歌曲。”在欢快地歌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做着律动,很认真的听完了一遍。然后,我们又一起学唱了歌曲。接着,我让大家试着唱一唱乐谱,并给大家伴奏。就在大家唱得高兴时,忽然听到教室前面的一个角落冒出一句“不和谐的声音”。 随之,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声。我一听这腔调就知道是“杨”“ 建”同学耍的“洋相”了。说起来有趣,这两位同学在课余时,经常在走廊上鬼喊鬼叫,并以此为傲。他们的家庭条件比较好,成绩也中等,但行为习惯不是很好,是班上的捣蛋鬼。

就在这一刹那,我想了许多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方法,如果不制止他这种行为,继续让他捣乱,那么会影响课堂纪律。如果像以前一样,对于违反了课堂常规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那么原本轻松的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很不愉快。 我一脸阴沉,默不作声,带着严厉的目光投向了“杨”“ 建”同学。可是我瞬间被石化了,只见“建”同学“老油条”般装出一副知错的模样,然后双手“啪”的拍响,然后再把另一只手轻轻地放在脸上表示自己掌嘴!我的心被触动了。在刹那间把他的行为再反思了一下:这一行为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应该“鼓励创造”。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可能他是属于“乱来”,但至少这也是他的一个过人之处,我何不借机来鼓励其他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呢?“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不能扑灭他本能的“创造火花”,更不能歧视他行为上的偏差。相反,我要利用好这次难得的机会,挖掘学生音乐创作潜能的开发。于是,我心平气合的对“建”同学说:“刚才,我们被你突然的“袭击”吓了一跳,这是你的不对了,但我觉得你唱的歌很优美,别具一格,否则,同学们怎么会被你逗笑了呢。你能再为同学们唱一遍吗?”他很羞涩得站了起来,又唱了一遍,并且唱得认真富有情感,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一棒子将其“打死”,笑着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小看‘建’同学,你们可知道很多好的歌曲也是这样哼唱出来的,但要唱得好听,就有一定的困难,不信你们也来试着哼唱一下。经过同学们的哼唱尝试,我让一些同学进行展示,看哪位同学唱得好听。这时,课堂气氛一下子非常活跃起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试唱,“建”同学也更加有兴致,积极参与到表演行列。结果可谓丰富多彩,有情绪比较欢快的,有情绪比较抒情的,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多彩的个性和丰富创造力。

同学们沉浸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看着他们自信和喜悦的脸庞,我及时地对每一位同学进行鼓励,让他们能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体会创作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时,看到他们体验到得成功与快乐,我知道他们创造思维的大门正在被悄悄开启!

本案例中,一个调皮的学生触动了我对音乐教学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哼唱,这样的机会其实是非常多的,但这种时机往往稍纵即逝,所以教师要擦亮眼睛,在教学中寻找和捕捉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通过对本案例的反思,觉得以下几点对我启发很大:

1、营造和谐、轻松、有序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用亲切、幽默、诙谐、委婉的言语或技巧营造和谐、轻松、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

2、正确看待学生的闹,鼓励学生的创造。

本案例中,该同学表面上随意“瞎唱”,其实是他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表现了他本能的创作兴趣。我们不能随意地将这种创作兴趣扼杀在摇篮中。

3、创新教学应从学生音乐创造天性和实际经验出发,循序渐进。

音乐可以不依赖谱而存在,音乐不是生来就有的。对于他们来说,哼唱比写谱容易得多。如果要求缺乏感性经验的创作,势必会扼杀他们的创作兴趣,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本案例中,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实际的识谱经验,从感性到理性,先让学生哼唱,再引向对比学习,较好的落实了“双基”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从一个学生到每个成功的创作,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的特殊性。

4、开放教学过程,实施生成教学。

课堂教学永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不可能完全预测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有迅速捕捉学生信息、随时反思、随机应变的能力。课改倡导“开放教学”、“生成教学”,本案例把定位转变为“以生成为本”,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前所制定的计划,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使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变化。

5、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生。

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引导,用鼓励的方式激励,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案例中教师委婉地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因此,他非常乐意接受。同时,教师把他的闪光点放大,引导其他学生像他一样来进行编唱,从而使他获得了自信。如果欣赏换成了指责、批评,我想大家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逆反,对上音乐课失去兴趣。


(该文2017年11月1日发表于《音乐案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