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时间:2019-06-26 来源: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黄 银
【内容摘要】思想品德教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目的上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进行无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可取的举措。本文针对初中思品课堂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在教师素质、教育氛围和道德实践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日益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凸出。为了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为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又基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多的共同之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针对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初中学生,以他们的生活为基础来引导和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整合,培养合格的公民是该学科的课程目标[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由此可见,两者都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工作对象都是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根本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除了各司其职外,还要相互借鉴。特别是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日常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于此,对两者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均有增效作用。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思品课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心理学理论知识
有教学经验的思品教师,他们善于把知识整合成体系,并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语言表达、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直观性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轻松地掌握课本知识并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但是,就目前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来看,大多数思品教师要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要么因没能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而不能很好地利用思品课的资源以给予学生心理教育。
(二)思品课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德育,而易忽略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
思想品德课的开展,无疑是为了促进学生拥有正确的政治意识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替社会培养一个合格和优秀的公民。所以,在思品课堂上,教师们总是致力于传授学生道德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感化,试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忽略如下事实,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以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所以,在思品课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总是易被忽视,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比较少见。
(三)思品课教学中道德实践较少,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成长不明显
实践决定认识,也决定人的心理活动状态。人的感受和认识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会变得深刻,认知和感受作为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部分又对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状态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在思品课教学中,由于中学生的在校生身份、教学资源和教育场地的局限等主客观因素的缘故,中学生在校内的道德实践特别有限。因此,他们不能通过参与较多的道德实践,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
三、思想品德课堂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思品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除教师自己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这一基本条件外,还必须要拥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如何运用心理素材、调节课堂气氛、维持师生关系等心理学技巧。因此,于国家而言,在培养师范生时,要重视给予他们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的传授;对学校来说,在培训职工时,要注重锻炼思品课教师的心理学运用能力;于教师个人而言,要主动去学习心理学知识,在教学和生活中积极实践。做到以上几点,思品课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则会不断得到提高,也有利于他们在思品课上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
(二)在教学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思品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与心理健康教育最为相似,它们都旨在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之处,利用课本素材、引用生活故事,让学生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激起学生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于无形中为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
(三)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积极加强实践活动的拓展
思品课的教学内容多为有一定抽象性和偏于理论化的知识,教学形式也主要为单一的说教和课堂讲解。但是,思品课的目的不应只限于道德知识的传授,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落实到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同时,个体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主要依赖于生活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在进行思品课教学时,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有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吉.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再审视[J].教学与研究,2013(04):93-101.
[2]伍新春.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该文发表于《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8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