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薇:初中语文教学中浸润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
时间:2021-08-20 来源:
初中语文教学中浸润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赵维薇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需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新课程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朝气,滋润了每个一线老师的心田。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学与实践的机会,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去,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奠定基础,培养出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以下就文化浸润的必要性、文化浸润的途径、文化浸润的思考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形势下语文课堂中文化浸润的必要性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自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学科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与道德、文化的联系最为紧密。
1、传统文化浸润,提升语文素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哲人智慧和感悟的结晶。新形势下的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可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浸润可以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文化同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将是孩子们一生的财富。
2、传统文化入题,彰显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大量散见于古典诗词文的字里行间,是语文学科教学中得天独厚的文化教育素材。纵观传统文化经典,我们发现,传统文化有着日常生活的情调。在语文教材中,有花木兰“替父从军”这样孝与勇之教导;有“吾日三省吾身”这样朴素永恒之价值观;有“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样待人接物之道。当然,传统文化也有着属于它的“阳春白雪”,强调精神的高洁与纯粹。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有“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爱胸怀;还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抱负……
近年来成都市中考命题中,也常见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的浸润与引领。2020年选自《蓉城忆往》的《成都卖水人》再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特有的城市风貌风俗文化;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的《重修杜工部草堂记》让我们再次走进爱国诗人杜甫,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2019年《巴山夜雨》中大量的诗情诗意,让那一场夜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更有语言运用中的成都童谣展现民风民俗。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充分彰显一篇篇诗文、一句句经典背后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学习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就是为了更好继承和发扬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世世代代传承,民族精神也需要祖祖辈辈弘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造就拥有强大的思想内涵与民族信仰的少年和中国。
二、文化浸润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地方文化的特色,更多蕴藏在语文教材中。它犹如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我们充分去挖掘。我们在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播下道德的种子,进行文化的浸润,培养文化的根苗。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这样一些实践。
1、以节日为契机,在仪式感中浸润文化
陶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传统节日,凝聚着基本的主流价值和理念,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和意义。每一个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也就是一个最好的教育契机。生活需要仪式感,节日更需要仪式感。有了满满的仪式感,才会有厚重感和隆重感,才能体现人文气息、历史魂魄和民族精神。
一般的节日都是为了纪念历史上某个著名人物,或者是为了庆祝某个伟大事件的发生,或者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民俗传统。这些节日里包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是打开历史画卷、激发孩子好奇心的最好载体。比如:中秋之月文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是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文化载体。于是,赏一轮明月,品一枚月饼,吃一桌美食,则是汪曾祺先生“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最好诠释。在中秋佳节以照片为媒,记录下点滴的生活显得特别有意义。我让孩子们每人准备一张照片在教室里来分享:这张照片上有美景(圆月),有美食,更有家人。他们还要为自己的照片配上一句与中秋和本图有关的诗词或随感。结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学习、配乐朗诵和歌唱。
节日如同我们的生日,对于孩子们来讲,每个节日都是不可错过的“成长驿站”。巧妙利用节日带给孩子更多的成长体验和文化浸润,是教育人必备的职责。
2、以讲台为舞台,在分享中浸润文化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我们坚持发挥老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讲台交给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你会发现他们是自带光芒的主角。
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我组织开展了成都文化课前讲坛——关于成都的那些事。每日五分钟,周一到周五主题依次为美食、名人、风俗、古迹、诗赋。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同学们分享了人间烟火气的美食、才子佳人的美好、接地气的民风民俗、诗词歌赋的文化内涵……
我们的要求是:制作精美的课件,课件不超过5张,这样便于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有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这样更加生动直观。有和同学互动的环节,这样调动更多同学的积极性。每人轮流上台,提前抽签准备顺序和内容,这样树立人人都是课堂主人翁的意识。每次讲完后,学生点评三个值得借鉴学习的优点以及三个可以做得更好的建议。同学们有借鉴、有创新、有思考、有评价,真正做到了在读、思、写、评中浸润文化,启迪思想。
3、以热点为支点,在与时俱进中融入文化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教育通过生活生发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孩子生活在社会中,是社会中的个体,社会是最好的课堂。我们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路人,有必要让他们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关注身边事、关注社会的发展与方方面面。社会生活的热点都可以作为我们教育的支点。
结合当下热门且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我在语文课堂上巧妙融入文化。如:观影《我和我的家乡》后,开展我和我的家乡故事交流会,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说一说、夸一夸自己的家乡,建立故土情结。观影《夺冠》后,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用一句话来总结什么是女排精神。孩子们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在真实的事件中看到、感受到“拼搏到感动自己,努力到无能为力”。一句话也许不能全面书写出它的全部内涵,但就这一句话可以点亮孩子们今后奋进的方向。
4、以活动为载体,在参与中熏陶文化
我们常说:“活动育人”。孩子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初中阶段的孩子更偏向于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空洞说教,虽然觉得很有道理,但往往效果并不好。而用活动参与的方式更能够打动孩子们的心,引发共鸣。以语文教材为载体,让孩子感受到文化的盛宴。
古典文学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于是我们结合名著阅读《水浒传》,进行了水浒英雄卡的制作活动。每张卡片让孩子分别从绰号由来、人物性格、主要情节、他人评价、推荐语等方面进行制作。孩子们在搜集整理资料、设计排版、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受到了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古诗文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于是我们进行了古诗文中的君子品格群文欣赏课:陶渊明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淡泊名利;孟子“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舍生取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秋瑾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刚烈坚强;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乐观……课后孩子们再根据课堂内容制作了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反馈。
三、文化浸润的点滴思考
我们所有教育的初衷都是帮助孩子成长,完善他们的人格体系,让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从而获得自身最大的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觉得孩子们在实践中才能将平时接受的教育落地,让这样的文化浸润深入他们的血肉之中。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设计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序列,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在假期,我组织孩子们开展了旅行日志的活动。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青春的他们看星辰大海,看云卷云舒,身影所在,哪里都是阳光。我希望孩子们给自己和家长一段柔软的时光,背起行囊,不用太远,也不用太贵,去一个自己喜欢和惬意的地方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远方留下自己青春的足迹。看着孩子们设计的旅行日志,很感动。我看着图片中的他们看书、吃美食、游景点、写点评,心情随着他们的起伏而变化。我跟着他们的脚步游历祖国的山川大河,看着他们设计的旅行攻略,与他们一起走进当地的民俗文化。
中华文化精髓,对每一个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传承和发展。我将继续利用好教学与实践的机会,探索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好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作者系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