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娟: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坚守与变革

时间:2021-08-20      来源:

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坚守与变革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汪明娟


立德树人,始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大重要话题。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坚守与变革和教育内核与教育真谛紧密相关,坚守意味着对于传统教学优势的吸纳,而变革则是对于未来教学的一种展望,变与不变,其出发点始终都应当从学生角度入手,这就是立德树人所强调的人性化与多元化。下文笔者将针对“坚守”与“变革”两方面,并结合教育实例加以教学解析。

一、新时代的坚守

1、树立教育培养目标

新时代的教育目标与国家命运具有紧密联系。因此,想要开辟新教学,构建“立德树人”的相关理念,需要梳理、完善教育培养目标,真正做到从奠基到夯实,直至发散用道德来感化学生,真正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及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论述,抓住教育本质,明确教育使命,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例如以《背影》一文教学为例,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强调对于课文内容的深度解析,笔者认为这是十分正确,通过教学叙事引导学生掌握文章叙事线索。此时任课教师可以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例如故事之中背影如何将人物特征描写得十分细致,又是如何通过细致地景物描写实现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呢?此时学生则能够回归课文,在课堂之中实现深度反思。最后,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相关创作背景,在教学目标的延伸下,开设相关活动,带动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再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抽取重点段落进行详细地分析。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课堂感知到相关的生活情感,这才是立德树人教学的关键,真正做到通过语文教育的坚守来感化学生,带动学生的改变。

2、坚守语文教学方向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于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通过对于语文要素与文学素养教学方针确定,促使学生的语文建构与运动、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语文教学方向的组成部分。以《爱莲说》一文教学为例,任课教师可以构建德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向,将这一课程的教学方向确定为“君子文化”。“莲”作为典型的君子文化象征,其背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思考呢?以此为切入点,带动学生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思考君子文化的真谛,真正实现让学生用“莲花”“君子”等传统概念提升自身素养,切实发挥教育的关键功能,在立德树人的教学概念下,提升自身文学素养与认知思维。

3、提升师生素养

师生素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立德树人概念的一大关键。这既是任课教师与学生充分提升自身素养,秉承“立德”二字的关键,也是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塑造道德品质、涵养法治素养不二法门。以《观潮》一文为例,教师可以以“提问”为手段,通过师生之间平等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从而养成良好素养。例如在深化《观潮》天下奇观的主题下,文章描述了大潮的穷奇壮丽与自然风貌,再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真实风貌。此时任课教师可以提问:“文章又是以什么思路来表现刻画钱塘江大潮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说道“课文由远及近的方式进行撰写的,从远处来看,抓住了钱塘江大潮的声音,形体来描写大潮刚来时候的景象,例如隆隆响声,像极了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出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是气势已经出现。紧接着开始逐步逼近,在这一过程之中抓住了潮水地形、声、色等特征,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伟,白线快速移来,逐渐加长、变宽、横贯江面,通过白色城墙,白浪翻滚,生如山崩地裂。”学生可以提问教师:“为什么会有钱塘江大潮这样的奇观呢?”教师解析到:“潮汐力是一个特别的力,它的来源并非完全取决于引力,而是作用在物体不同位置上的引力大小和方向都不完全相同,出现“力差”和“方向差”,潮汐力的大小就是由这两者决定的。”通过师生之间相互提问,使学生真正贴近语文学习,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二、新教学的展望

1、变革新的师生身份

在传统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任课教师与学生往往都处在对立面,这既不利于教育教学的传递,更不利于“立德树人”观念的落实。在新教学展望中,笔者认为师生关系是需要变革的重中之重,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之中的引路人,在良性师生关系之中实现教学的新变革。

以《藤野先生》为例,在教学中,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的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教师在新教学过程中,应全面践行这一思路。对于学困生,积极帮扶鼓励,还可以设定更加贴合的教学目标,例如①总结课文的相关脉络。②划分文章重点字词句子。③结合时代分析作者的深层情感与作品的时代内涵。而对于学优生,教师可以进行适度的发散,群文阅读鲁迅创作的文学作品,并以此感知鲁迅的创作风格,了解鲁迅先生之于近代文学的重要作用。教师的谆谆教诲似乎就在耳边,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立德树人的教师情,能够真正爱上学校这个大家庭。

2、体现新时代教学方针

教育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想要充分实现教学新思路就要真正做到立足语文课堂,让学生能够在现代教学课程中,深度反思语文之美,进而构建自主学习的语文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的深度变革与创新。《海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文学意象这一关键点进行深度探究,以小见大探究文章内核。如“海燕”象征着反抗前沙皇黑暗统治的“革命者”,作者高尔基正是通过海燕歌颂革命英雄面对压迫敢于反抗、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修辞手法进行探究,探究环境描写对于文章的意义,总结环境描写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下,全面体现了新时代教育方针,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感受到立德树人的关怀,如同海燕一般养成积极向上的道德素养。

3、构造新颖的评估方式

传统教学中,教学测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局限于教师的单方面测评,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学新课堂的构建,更不契合立德树人的教学思路。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测评,才能真正实现在教学之中反思,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搭建健康成长的新课堂。以《与朱元思书》教学为例,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评价课堂的感悟,如学生说:“我觉得老师对于骈文的拓展较少,我想知道更多传统文化的小知识。”此时任课教师则会在后续教学之中补足。教师的变化被学生看到之后,教师认真努力,积极备课的状态也会真正影响到每一位学生,契合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这样一来,学生则会深知做人做事崇德修身之理,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综上所述,坚守与变革始终是教育教学过程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这需要抓住语文要素与文学特质。只有努力实现在反思中进步,搭建起教学过程的良性通道,在教学中坚守立德树人意识,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变革。


(作者系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