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飞:五环践学与英语学科的融合发展
时间:2021-08-20 来源:
五环践学与英语学科的融合发展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王燕飞
五环践学强调在“自学质疑-讨论领悟-展示分享-检测巩固-评价提升”的五步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不断引导,发生思维、问题、情感、评价和角色互动,从而自然产生一系列教学上的化学反应,达到“学为中心、学有所获”良好效果的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英语学习情况,我们发现不同年段和层次的学生在运用五环践学模式上遇到诸多困难,学生的个体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明显。他们在词汇积累,基本表达和批判意识上都显得不足,自由表达的能力和水平有待积累和提高。
基于这些现实问题和困难,如何更好促进五环践学思想在学科中融合内化,我们做了系统研究。
一、内化五环践学,形神要兼备
1、五环践学与英语学科融合的“形”
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是五环践学中重要的一环,建立3-4人围坐式小组是最方便而有效的形式。
(1)小组合作目的。将班级的学生按英语教学的需要分成小组,分组时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小组形成后要对每个成员分工,如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2)五环践学下小组合作的基本作用
课前准备、文本预习、课中的思维碰撞、课后的主题式项目、专题性学习等均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合作学习的愿望时;当一定数量的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时;当需要把学生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时;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时;当学生的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时等,这些活动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
当然,在教学中如何把握时机不滥用小组合作,真正有效地创设一种通过互相合作而共同达到学习预期目标的活动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组员必须具有工作使命感,活动中要互勉、互助,要有足够的交流和良好的沟通,才能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作用。
2、五环践学指导下“神”的构想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需要守正出新。我们在充分尊重英语学科特点和五环践学基础上进行的模式梳理,构建了基本的教学框架。
二、在五环践学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框架实施
五环践学要与英语内化融合,其五环是内核,英语学科特点是内化中重要的框架。实际教学中,通过框架搭建去体现和实施五环思想,不是每一步都需要五环环节,而是在实施中去呈现出五环要表达的核心理念,体现五环中的五个互动和良性的思维碰撞。以下是基于此思想下的基本框架实施。
1、课前三分钟
课前三分钟是自由开放的。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某个主题或感兴趣的话题,充分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观点。不过在自由表达时必须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以达到既练习了口语表达力和演讲能力,也考验和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的目的。
教师也可以在这一步进行知识铺垫,或者简单地渗透要学的知识,比如课前自然拼读三分钟,即兴演讲、配音或者来个小小的课本剧表演等。
2、 热身导入
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启迪和激活孩子的思维。如导入的方式可以是猜谜、顺口溜、小哑剧、歌曲、chant、肢体语言、声音、视频、道具和设问等等形式。热身必须要和主题相结合,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因为好的导入可以使得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做好过渡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性学习状态,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自然地过渡到导入话题,不突兀。
3、文本解读与互动
(1)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孩子有冲动去思考和预测与课文的种种联系,去激发孩子学习、思考的热情和对新知的渴望呢?
“欲擒故纵”在英语课堂开课中是一个良好的方法。如在外研版三级中“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r?”,这课大家都熟知的“color”,我们从另一个看似无关的视频开始。本来“Let's enjoy a video clip.”孩子们在思考不是讲颜色,为什么播放了灰姑娘中“magician”魔法师片段?本以为播放完会有答案,结果在这基础上一个简单但激发孩子思考涟漪的问题”Who is the magician?”让他们大跌眼镜,结果是“chameleon.”由人变成了动物,原来变色龙可以变出无数种颜色,俨然就是一位神奇的颜色魔法师。
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块投入池塘的石子,不用多大,就让学生思维泛起阵阵涟漪。有价值的问题会让学生对内容产生联想和推动其积极思考,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渴望,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有效地与教师思维互动。
(2)讨论分析,自我表达
在进行这一步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某些观点,找出之前内容的关联性和关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孩子相互讨论,激发内在表达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没有固定答案和思维的放松状态下开展讨论。所以开放性问题对学生讨论分析和自我表达会产生重要影响,能够很好地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批判思维。
本课抛出开放性问题“how many colors can the chameleon make?”“what are they? Why can he make colors?” 让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讨论,并记录下他们能看到的颜色和任何可表达的理由,甚至可以用中文表达,以促进孩子的思维想象力,让孩子们尽情地表达自我观点,相互讨论反驳,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从而达到不受材料约束,不受思维固化限制的作用。通过开放问题讨论后回归文本,再通过视频验证,规范表达。所以本课利用这个方式,达到旧知运用和新知自然运用呈现,文本变得真实而有生命力。
(3)情景教学,实例领悟
在一系列的呈现后,教师可以化身魔法师,通过真实地表演小魔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颜色变化的神秘感(也可提前录制好清水变色的微课)。利用他们最喜欢的颜色“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r?”让孩子参与其中的同时,达到核心句型表达的互动运用。同时教孩子如何变这个小魔法,和同组互动中运用,场景真实而不虚幻,利于孩子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巩固和领悟表达。
(4)检测巩固,真实运用
为了能检验孩子是否能够运用课标,我们设计了有趣的活动进行检验。而这个活动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简练而有效的最接近真实场景的活动。如刚才关于颜色的主题,可以整合美术中的学科知识”三原色”理论进行,教师从不同角度去设计此活动。比如让孩子们画彩虹,并告诉大家彩虹的组成颜色等等。既复习了颜色,又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表达。这可以是类似STEAM课程中涉及到各学科知识的大融合大运用,也能促进孩子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三、总结评价,情感升华
一个文本最精华的地方不是知识,而是文本背后体现的人文素养。让孩子们总结和提升的最好方式是准备些相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想象和创造不同颜色世界,然后学生自己谈论关于自己创造的作品,描述他们自己创造的色彩世界。通过自我评价或者他人评价,去发现美的眼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以,课后一定组织学生在可行范围内提炼文本、升华主题、引发共鸣。而最高的境界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去渗透,使得孩子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和滋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
四、特色作业是课堂外的另一场革命
作业的作用是知识的真实运用,迁移内化。有意义的作业是拓展课文之外的知识,如单词小书、图文结合、国际理解、文化收集、思维导图、总结文本、绘本创作、英文小报、视频配音等方式,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和人文素养。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于教学设计基本模块化,而没注重差别化和层次性。基于五环践学而思考的模式可以有效地缓解教学中的部分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提升理论素养,大胆实践和探索,深挖教材,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平衡,有效地促进和完善有意义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确保师生在这场理论与实践的变革中收益。
(作者系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 该文2020年12月在《行走的教师3》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