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如娟:“课前时政新闻播报”让政治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时间:2019-06-20 来源: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课前时政新闻播报”让政治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杨如娟
【内容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社会对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要求逐渐提高。作为中学重要教育课程的政治,如何让这些新时代青年在花样年华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恰恰成为当下初中政治老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通过结合时政新闻,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而且更有利于青年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关键词】 新时代青年 时政新闻 教学兴趣 初中政治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拨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强化初中政治的德育功能,不仅是政治课的性质、任务决定的,更是当前教育所面临的紧迫形势及人才发展战略所决定的。作为德育途径之一的时事教育是指紧密结合国内外的形势,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使学生了解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时事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因此,在初中政治课堂中重视、渗透时事教育对于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开设一种行之有效的时事教育方式更为重要。时政新闻播报是一个操作性强、科学合理、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
一、培养兴趣 拓宽学生视野
政治课的枯燥乏味、空洞抽象常常让学生望而生畏,在很多人的口中政治课就是上睡觉课,或者是一门副课完全不重要。但是这样的行为在当下的初中学生中己经司空见惯。提及政治课,学生总认为到会考时背背、应付应付就可以了。或者大多数学生认为政治成绩拉不开差距,没有必要学习政治课。其实不然,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是应付考试,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通过学习政治课程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会问题能够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问题看得更深入透彻能够让自己的条理更加清晰,从而加强对生活的理解及理性的思考。
政治课本中一些内容或观点往往会出现明显的滞后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与时代脱节。但是,时事政治却可以弥补教材中“内容滞后”这一问题。时事政治来源于当下的生活,对教材所阐述的理论加以丰富和完善,一些生动鲜明的生活案例常常会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就不那么抽象。在不知不觉中,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提高,更是增加了一份学习动力与兴趣,这岂不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我们常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将当下生活中的时政热点引入课堂。为捕捉生活的热点、焦点,我推荐给学生一本《时事》,它成为了我教学的好助手。这本书丰富的内容帮助学生们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成为学生了解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一下子觉得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真实了,学习政治更实用了。课上我们师生有了共同探讨的话题,对于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比如“房屋价格”“农民工问题”,学生们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进行津津有味的谈论,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二、激发关注时事的主动性
在课堂内容结束之后,许多学生都不愿意去接触这方面的内容。为了他们能够在课后仍旧关注时事,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家庭作业。例如可以让学生们回去关注新闻,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将见到听到的东西讲给同学们听,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学会用书上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解释。还要鼓励学生养成每天看报纸的习惯,比如南方周末和参考消息之类。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剪下来,做一本剪贴本,并将自己的分析写下来,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而且可以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另外,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些ppt,做一些关于当下国内或者世界局势的内容,然后在教室播放,并由学生去讲解,提高大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拉近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
老师在分享交流活动中不仅仅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丰富的生活经历,充分的课前准备,激情澎湃的教态,都能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位值得学生信任的“生命关怀者”。这种生命的关怀是指在不违背社会制度和公共价值的准则下,对学生关于时政热点和教科书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宽容,意味着对非主流观念的容忍,以及引导学生的无限耐心。与初中政治不同,高中政治对学生能力等各方面有了更高要求,学生的想法也更多样化,老师在这里无论遇到问题,要像朋友一样,多和学生沟通,用自身魅力征服学生,而不是用老师专制权威“吓倒”学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想政治教学与时政教育进行整合,顺应了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将时政教育引入政治教学,才能让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让课堂充满阳光、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周永新.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学术研究).2012,(7).
[2]丁波.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01).
(该文发表于《南北桥》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