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渡、争渡,步入藕花深处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成功开展成都市高中语文菜单培训《美育视野下的诗歌教学》第一场培训
时间:2021-03-30 来源: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3月25日上午,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成都冠城实验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举办的成都市高中语文菜单培训《美育视野下的诗歌教学》正式拉开帷幕,并开展了第一场培训。成都市教科院语文学科主任罗晓晖、温江区语文教研员冯海霞、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副校长程学琴莅临活动,还有温江区三十多位高中语文老师共飨盛举,活动还吸引了美术老师等其他学科老师前来指导交流。
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中的一朵仙葩,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这些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新时代之下,我们不能只希冀学生追求分数、完成高考,更应培育学生成为拥有一定审美能力和健全人格的现代人。但若单论诗歌,与平常无异。而美于绘画、书法、建筑、音乐自古有之。所以,本次菜单培训将诗歌与以上四类艺术相互交织融合,以探寻诗歌之美的深度教学。
第一轮培训,主题为“美育视野下诗歌与绘画”。七中实验任重衡老师与马琴老师分别献课《诗画合璧——以选修课“薪火诗社”为例》、《借得丹青三分色,写就翰墨几行诗——题画诗鉴赏之诗画意趣》。
任老师的导入颇为妙想。在每张桌子上摆上了神秘信封,让学生随机选择其上的关键词入座。打开之后,原来是一张张精美的烙印画作的明信片。任老师选择二位同学以语言描述画作内容,初步导引学生进入状态。随后,展示钱选《秋江待渡图》,以人物、色彩、空间等要素,探讨画作的涵义。
第二环节中,分别以诗画组为例,如钱选《秋江待渡图》、《题秋江待渡图》,苏轼《枯木怪石图》、黄庭坚《题子瞻枯木》,梵高《向日葵》、余光中诗《向日葵》以探究诗歌与绘画之间在“形、理、心”之间的关联。这其中任老师还将自己选修课中学生所创作的《枯木》一诗拿出来与同学探讨,交流心得。
最后,实践阶段,学生们以之前所发明信片上梵高的作品为蓝本,创作了许多现代小诗。无论是任老师温柔敦厚的配乐朗诵,还是学生们分享、品鉴的各自的短诗,无不令人沉浸在梵高画作之美中。是身如焰,从渴爱生。你将梵高的画作带走,我将你的诗歌留下。
马琴老师则通过掌握题画诗传画外意的三种常见方法,来让学生能感受题画诗的特色,以能独立品读题画诗的意趣之美为目标组织课堂。同样,马老师以看画猜诗使学生初入状态。
其后重点分析了赵佶《腊梅山禽图》,以探寻出绘画与诗歌之间的不同点,为主环节做铺垫。
随后,又列举了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杜甫的《画鹰》、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三首,得出了诗传化外意的三种方法——化静为动、借画抒怀与添景传情。学生就在景象与意象、色彩与情感当中,渐渐走入了诗画的深处。最后,学生再独立的依照吴历的《枫江群雁图》,来填字入诗,补充完整其题诗《题枫江群雁图》。学生们各自结合所学、抒发想象,妙趣横生。
诗歌与绘画的交融探索,可以说是全新的跨学科教学,其中还有很多的教学空白。七中实验高中语文教研组长马振伟老师以《诗画一律》为题,进行了关于诗画交融的讲座。马老师先从诗画关系的建构角度出发,以理论与作品为基础,带领大家领略了诗画关系中,诗画互动、诗画互补、诗画一律等相关内容。之后,又重点分析了题画诗的鉴赏方法。
冯海霞老师感谢各位同仁积极参与,并表示大家要加强交流、学习研讨,希望此次的探索能成为新的航标。
程校长表示,享受到美才是学生的实际收获。加强学科交流融合探究,提升更全面的专业能力。
罗晓辉老师评课。语文课的首要是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能够钻研到语文学习当中,这比得很多无效的展开要重要得多。其次,语文课要紧抓学科基本特征,落实到语言层面上,让学生能够在教师教的过程中,获得比之前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能力。这是跨学科教学当中的难点,需要老师们好好把握。同样的,罗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改变的问题。比如,慎重选择教学材料,它应该符合整体的风格美感;课堂的教学环节,应该符合前后的教学逻辑等。
总体来说,这次尝试和探索,是七实高中语文教研组迈出的勇敢脚步,更是对更高层次教育教学的努力追寻。只有不断钻研、磨练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才能获得更高的成就,引领学生实现更高层级的追求。也期待与您在4月、5月相约美丽的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一起研讨诗歌与书法、音乐、建筑间的美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