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祖洋:激趣开源——摆脱学生作文的束缚与羁绊
时间:2020-07-22 来源:
激趣开源:摆脱学生作文的束缚与羁绊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何祖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改变作文教学中老师没时间教也不会教,学生不会写也不想写的局面,重在激趣开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交给学生寻找和利用素材的办法,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因此,语文老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学生切身感受作文有趣,作文不难,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在行动上实践“作文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凡是生活需要文字之处,皆是写作的训练之处,也是对传统的讲练结合的作文教学方法进行丰富和创新之处。只有让作文教学多样化,学生才更喜欢作文课,老师也就更喜欢上作文课。
一、厚积薄发,阅读生活化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内容,两者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把阅读理解为写作的源泉,那写作就是阅读的升华。现在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人宠爱有加。在互联网时代,他们中许多人沉浸在网络游戏和快餐读物中,很少走出家门,在更广阔的天地下玩耍;且玩耍的形式也单一化。因而,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和积累,作文也就缺少素材。这时,阅读变得至关重要。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去了解生活的多姿多彩,积累写作的素材。从阅读我们能获取他人的智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时,阅读也给予我们想象的空间,让世界变得无限宽广,使我们获得精神的愉悦。
一线教育专家倡导中学生读名著,语文教材也是这样编排的。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书都有推荐阅读的名著。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真的喜欢名著,而是因为考试要求,迫不得已去看看。这是我们忽略了名著的文化壁垒和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名著是各国的文学大家所写,拥有深邃的思想、明锐的洞察力。他们写作的书籍,其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立意高远。读懂这些名著,不仅需要文学方面的理解能力,也需要历史、地理、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积累。这些岂是见识浅薄的中学生所能理解透彻的。学生无法感同身受,也就无法产生心灵共鸣。因此,文学名著在学生面前就显得严肃、高冷起来。
在阅读中,老师应该让文学名著走下神坛,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把文学名著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获得阅读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比如,七年级上册推荐阅读名著中的《繁星·春水》是由一首首通俗易懂的小诗组合而成。这些小诗大多是从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入手,揭示出关于母爱、童心、自然的深刻道理。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注意生活化处理,让学生发挥联想,举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和诗歌类似的景物,再想象,怎样丰富这些景物的内涵。随后尝试着模仿写作,让学生获得生活化体验的乐趣,同时也积累下关于母爱的写作素材。
二、拉近距离,日记(周记)随笔化
日记(周记)写作是回归生活的最佳途径之一。学生怕写日记(周记)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跟我国传统的写作教学有关。我国从写作启蒙开始就很注重表达的规范化,给孩子的思维加上了很多条条框框。这就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觉得写作是一件很严肃、很正式的事情,学生面对写作时,心理就有了很多束缚与羁绊。
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语言形式的优美,也在于思想的深刻。中国科举制度创立之初,写作的规范性不强,所以在唐、宋两朝,很多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文人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如白居易、韩愈、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但明清时期,八股文盛行,中举的文人鲜有佳作传世。现当代很多有名的文学大家,多数不是学文学出生或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文学训练。鲁迅的专业是医学,郭沫若的专业也是医学,朱自清的专业是哲学,海子的专业是法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只有小学文凭。也许他们正是缺少了专业学习所带来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思想的表达才更自由,更富有创新精神。
由此可见,让学生喜欢上写作,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上表达。因此,我们不妨鼓励学生在日记(周记)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把写作的规范要求留给写作课,让日记(周记)变得亲切起来。我对学生的要求是这样的:日记(周记)写作就是随笔,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多写少随大家的便,有话说,你就多写一点,没得话说,你就少写一点,你甚至可以打胡乱说。如果你觉得还是写不出来,老师不妨教你写写流水账,比如今天早晨一觉醒来,你看到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掀了几下被子,你盖的被子是什么颜色的,有什特别的花纹,这床被子伴随你多长时间了。你下床后,穿的是怎样的鞋子,鞋子的尺寸、码号、颜色如何。你到洗手间洗漱,用洗脸帕洗了几次脸,感觉怎么样。诸如此类,你怎样刷牙,怎样吃饭,上学路上心情如何,遇到了哪些同学,这些同学和你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凡此种种,只要你愿意写,保证你写都写不完。我们每天经历的生活实在丰富,我们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发现生活的眼睛和表现生活的心情。再写不出来或者不愿写的同学,在这番调侃之后,即使装模装样,也不愿与日记(周记)“为敌”了。
1.读写结合,练笔趣味化
鲁迅曾说过:你让我说,怎样才是把文章写好。我说不出来,但我们看的每一篇文章都在教我们怎样写好文章。语文教材上的篇目是精心挑选的名家名篇,如果不把这些现成的范文利用起来指导写作的话,那就太可惜了。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读写结合,根据不同篇目的特点,设计不同的练笔作业。这种随堂练笔,不是长篇大论的写作,它可以是造句,可以是片段练习,也可以是续写想象……最重要的是要突出趣味化,让学生乐于去练笔,喜欢去表达,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如七年级上册的新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选自《西游记》,写的是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比变化。我这样设计了随堂练笔: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孙悟空和二郎神每一次变化的心理活动补充出来。在学生感兴趣的篇目上巧妙地加入练笔,学生兴趣盎然。
四、体验教学,课堂多样化
不管是阅读、日记(周记)还是随堂练笔,最后都要落实到大作文的写作中来。前面所提及的阅读、日记(周记)、随堂练笔三方面强调的都是自由表达,到了大作文阶段就该进行不同文体的规范化训练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大作文的训练指导方面,理论指导和实践运用的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理论的指导是最容易处理的环节,写好作文的“三十六计”,相信各类资料里都讲了很多,大多数语文老师讲解起理论来都是头头是道。但学生情况有别,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听懂了理论就能运用自如的。所以,传统的“讲解理论——布置写作题目——写作——评讲”的模式是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要。应该是“讲解理论——如何运用理论——布置写作题目——写作——评讲”。重点在“如何运用理论”,这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运用理论”。
让学生从体验中理解写作理论的运用。这种体验能加深学生对方法技巧的理解,初步学会运用。在我的作文体验教学中,我会设计多样化的环节,如:
对比体验。在七年级上册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叙事要完整。首先,进行方法和技巧阐释,阐释记叙文的要素、结构的安排等等;接着是体验教学,我选用了一篇优秀的学生范文,并对范文进行了修改,删去了原文中的一些记叙的细节和要素,使其不完整。先让学生阅读修改后的作文,去讨论、交流和修改作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再让学生阅读原文,进行对比,明白怎样把事情记叙完整;最后是布置题目,进行写作训练。
多媒体体验。如何让文章更有文采的作文训练中,教学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让记叙文更富有文采。首先讲解描写方法的分类、运用等理论知识;接下来的体验教学中,我借助视频资料,播放了一则央视的公益广告《路灯》,我的环节设计如下:
第一次:观看后即写作——写清楚——要素清楚,来龙去脉明晰。
第二次:观看细节——写具体——记录细节,注意动作表情。
第三次:再观想象——写生动——虚实想象,传神修辞语言。
第四次:审视结构顺序——有波澜——悬念跌宕,讲究顺序起伏。
第五次:变换表现方式——写新颖——视角文体,表达创新别致。
同时,我也和学生同题写作,最后进行作文的交流和评讲。在反复锤炼、修改中,达到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目的。
综上所述,当我们要求学生建立对写作的兴趣,善于留心观察,发散思维时,老师一定要先建立对写作的兴趣,做到善于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能否运用到教学中去。只有冲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创新设计,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目的。
(作者系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该文发表于《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