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琼: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时间:2020-07-20      来源:

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宋淑琼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局面,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潜能。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内容,为了确保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时,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会存在自卑、紧张等负面情绪,不敢在课堂上问问题。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安全区进行构建,使学生敢问。首先,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了鼓励学生设疑,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针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如“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回答角度非常棒”等;即使回答不好,只要孩子有站起来参与的勇气,也是值得赞许的。只有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让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指导学生的设疑技巧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学生主动性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应围绕文本,发散思维提出质疑。首先教师可以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题质疑。阅读篇章的题目是整个文章的眼睛,通常表达的是文章的主旨、线索、情感的出发点等,这时教师就可以以文章题目为中心,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教材上册《女娲补天》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题目质疑:首先可以抛出“在女娲补天这一题目中,你想要了解哪些内容”,这时学生就会提出“女娲是谁?”“为什么要补天?”“补天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寻找问题答案,从而增强文章的理解能力。

其次,教师要以文本内容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文章的整体脉络,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学生阅读课本之后,可以指导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同样是被射出去,却有各自不同的结果?”“一株豌豆苗为什么被称作一个花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会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体会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培养学生的解疑技巧

提高学生参与度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朗读文本、讨论交流、回答问题、补充问题是解疑的过程。为了确保学生的参与性,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交流互动,找出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时,可以针对提出的问题“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本文围绕蟋蟀住宅写了哪两方面内容?”“蟋蟀是怎样建房的?”指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画示意图、重点词句探究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了解文章的主旨。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课后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解疑能力,主动进行阅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以上文所述的《女娲补天》为例,教师在课文讲解之后,可以布置课后探究问题“找出其他与女娲补天相关的神话故事?”等。学生可以运用网络教材、课外资料等多个途径寻找问题答案,自主搜寻答案的过程,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四、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性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阅读环境进行改善。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读书角,作为学生课下的阅读区,摆放四大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使学生明白课堂并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在课下也可以进行阅读学习。如果一些学生想要回家继续阅读,可以进行书籍借阅,学生按期归还即可,从而为学生创造阅读场所,提供阅读数据,使学生真正的走进阅读的世界,感受到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等技术,通过视频、音频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融入阅读氛围中,全方面的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可以有效的开阔学生眼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可以从心理安全区的构建、指导学生的设疑技巧、培养学生的解疑技巧、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从而保障课堂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该文发表于《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