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萍:精益管理赋能教学提质增效——成都冠城实验学校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探析

时间:2025-07-10      来源:

精益管理赋能教学提质增效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探析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   许丽萍


近年来,成都冠城实验学校小学部以“精品小学”建设为统领,唱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紧紧围绕“提质量、创特色、优服务”的管理宗旨,全面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启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教学管理效益日渐彰显,教师专业成长蓬勃向上,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特色日益鲜明。

一、重构质量管理体系

升级质量监控管理

1.优化质量监测管理。建立学部统筹、年级组实施、教研组把关、备课组落实的质量管理能级,通过“周清、月结、期评”动态跟踪教学质量,建立“数据诊断——精准干预——跟踪反馈”闭环机制。

2.修订常规考核办法。从出勤管理、教研管理、课堂管理、作业管理、考试管理、备课组管理、年级组管理等方面优化考核方案,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教导处实行每周抽查与每月集中检查相结合,对教师量化评分。

落实提质增效措施

1.管理增效。以“行政治理+教学督导”双轨并行,落实联合巡查机制,实现教学闭环管理。学校督导室全面督导教育教学,深入一线,帮助教师诊断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教育教学管理落到实处。成立质量建设组和质量考核组联合巡查。质量建设组有学科质量建设组年级质量建设组,学科质量建设组由分管行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负责,年级质量建设组由分管行政、年级组长负责。分管干部、组长定期和不定期巡课、推门听课、参与集体教研,规范教师的教学常规,跟踪帮扶薄弱班级、薄弱学科、薄弱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一周一反馈,一月一总结。

2.教研增效。落实备课组一周两研: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导学案、学情、作业、练习、试卷等;落实三研三备:多元备——自主研;集体备——合作研;特色备——个性研。

3.课堂增效。优化课堂结构,深研“五环践学”课堂教学策略;强化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习型小组的作用;注重师生交流,营造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资源和教学策略;实施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教学;加强课后反思,教师审视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学生自我反思,调整学习策略。

4.训练增效。备课组一周一练,专时专用。

5.四清增效。堂清:导学案分层过关。日清:口头“清”——口头检测(课文背诵、口语交际、公式等);书面“清”——词语过关、单词过关、每日练习,精选教材、教辅练习题等。周清:一周一练的过关。月清:一月知识点的抽背过关、每月练习题的过关。

6.分层增效。一是贯通培优:数学高阶思维训练——数学思维分成A、B层,利用延时、3T课程进行贯通培优;语文贯通培优——利用延时、3T课程,选用《阅读力测评》进行培优;英语贯通培优——增加《剑桥新思维英语 》,利用延时、3T课程。二是分层辅导:如数学 A层以B卷题为主,B层以A卷题为主, C层以计算等基础练习为主。

7.考核增效。成立3个质量考核小组,从出勤管理、教研管理、课堂管理、作业管理、考试管理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将“双减”落实落地到备课组、年级组。

强化质量提升行动

一是课堂质效提升行动:全面实施“五环践学”,辐射全体教师;二是学业质量托底行动:建立学困生“一生一策”帮扶档案;三是特色课程精品行动:研发精品课程,助力学生成长。

二、优化课程育人模式

(一)优化课程结构

小学课程结构体系由国家基础课程、特色校本课程、精品融合课程、实践拓展课程四大核心板块组成。

1.国家基础课程。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劳动、道法等必修科目,奠定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特色校本课程。建构活力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做人教育为核心的礼仪课程;以培养独立生活为核心的生活课程;以培养个性特长为核心的艺体课程;以实践活动体验为核心的活动课程;以增强学能素养为核心的学法课程;以生命活力教育为核心的生命课程;以传承地域文化为核心的地方课程

3.精品融合课程。挖掘学科育人价值,积极探索学科融合,尝试全学科项目式融合,促进小学品牌课程的优化与提升。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精品融合品牌课程银杏课程,生命的自然生长;体育课程,生命的运动生长;食育课程,生命的实践生长;科创课程,生命的创造生长;非遗课程,生命的探索生长;电影课程,生命的丰富生长;鱼凫课程,生命的文化生长。

4.实践拓展课程。结合教育教学目标,开展常规教育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的三类实践拓展课程:一是文化浸润课程,走进“四川十大历史名人”课程,“鱼凫寻根文化”等传统文化项目课程,厚植家国情怀;二是科创赋能课程,依托机器人编程、创客空间、无人机等实践平台,培育未来科技创新人才;三是艺体融合课程,通过120余门3T选修课,包括艺体类、活动类、思维类、科创类、竞技类,培养“一生一特长”,形成竞争优势。

(二)融通培优课程

学校实行中小学贯通式培养,开设一体化融通培优课程,实现基础扎实、素养贯通和可持续发展。

1.数学高阶思维提升培养。坚持严格选拔:46年级数学成绩优秀、思维能力强的学生;选用辅助教材:将《数学思维教程》作为高阶思维班教材,备课组深入研讨;制定预期目标:拓展解题思路,习得解题方法,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健全评比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励教师高效教学,定期检测激励。

2.语文阅读素养提升培养。充分利用早读,站立有感情地大声诵读,培养语感;走进图书馆,营造良好的阅读课氛围,激发兴趣;结合教材“快乐读书吧”,拓展课外整本书阅读;作家专题阅读,开展“走进名家名作”分享交流;文言文阅读提升,背诵积累、制作阅读手册、掌握阅读方法;结合周测,进行阅读专项测试,评选年级“阅读能手”。

3.英语口语听力提升培养。用好延时课和三T课时间,增加英语阅读教材和剑桥新思维英语,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优辅差。保证学生早晚读时间,大声整齐地朗读提高学生开口能力;鼓励学生拓展性阅读,科普知识、故事绘本、英语儿歌,两周一推荐;突破口语和听力难点,注重课堂中贯穿能力训练,开展趣味配音活动;阅读周抽查、周训练、月训练,老师要做到必查、必改、必反馈。

4.科学素养能力提升培养。打造科学小讲堂,录制实验微课,激发学生动手兴趣,挖掘实操潜能,提升科学素养;创设展示舞台,培养“实验小能手”,协助老师普及实操知识技能;参加科创比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延展实验操作的学习价值。

5.小初衔接贯通拔尖人才培养。联合初中部开发“小初衔接课程”,聚焦数学思维、语文阅读、英语表达三大领域,通过“双师课堂”“项目共研”实现无缝衔接;加强衔接班学生的选拔与培养,精心设计衔接班贯通课程内容,为学生小升初融通奠基。

三、聚力课堂教学变革

近年来,我们深度践行共教、共学、共长的“五环践学”课堂模式,重构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流程,强化课堂效益,推动课堂结构整体变革,驱动教学质效提升。“五环践学”课堂教学通过自学质疑、讨论领悟、展示分享、检测巩固、评价提升五个环节,采取基于情景问题导向的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让课堂回归本然生活。“五环践学”课堂着力体现:一是生长性: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二是互动性构建学习型小组,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课堂生态;三是共生性:建立“教师导学—小组互学—个性拓学”三级学习共同体,课堂从有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转型。

四、着力师资队伍建设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认真组织学习新时代好教师的标准,践行教育家精神。学校有师德师风的考核办法,每年定期通过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对每位教师进行师德测评,并将考核的结论作为聘任、晋级、评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发挥名优教师作用

学校健全名师工程制度、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师徒结对制度,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校内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开展教育研讨会、教师沙龙、读书分享会、教师论坛、菜单课程培训、主题教研等多种学术活动和培训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发展平台。

(三)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三阶教师成长计划”:新教师要“入格”、骨干教师要“升格”、名师有“风格”。实施名师引领工程:依托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6项、区级18项、校级60多项的研究,孵化研究型教师团队;构建实践赋能平台:通过“五环践学”教学大赛、干部教师展示课、名师工作坊等活动,实现教师专业进阶;促进青蓝共生发展:以“师徒结对+微格研修”促进经验传承,缩短青年教师成长周期。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小学部坚持以“提质升级”为目标,以“精益管理”为驱动,以“团队赋能”为引擎,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坚定不移地推进“精品小学”建设,为学校“品质初中、品牌高中”建设奠定坚实的根基,向着“成都领先、四川一流、全国知名、百年名校”的办学目标阔步迈进


(作者系成都冠城实验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