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艳:深度学习视域下大单元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时间:2025-07-10      来源:

深度学习视域下大单元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  李艳艳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两者之间的联系,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唯有进入深度学习层面的学习才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下面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浅谈深度学习视域下大单元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策略。

―、整合优化资源,用大单元观归整知识要素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第一个课文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自然四季之美,阅读散文、诗歌,感受自然之美,识写汉字,认识事物,增强文化自信。本单元围绕“自然”这个主题编排了《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4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四篇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各异,有散文、儿童诗、古诗和儿歌。课文语言简洁明快、亲切自然,能唤起学生对四季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学习并运用字理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识读汉字,理解基本字的意思,帮助理解课文语句的意思;3.学习写景散文、诗歌表现自然美景的方法,积累词语和句式,仿说自己观察的不同季节的精神。4.自然大方地介绍自己,说话时看着对方。

单元任务群的类型: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是写景散文《秋天》,诗歌《小小的船》《江南》《四季》,还有和大人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属于实用阅读与表达的是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属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是《语文园地》。

二、以儿童视角,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任务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学习过程是儿童自己来进行活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以儿童为中心来考量,确立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梳理设计了学习任务,部分如下:

《秋天》的学习任务:1.学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层次结构;2.在识字、想象、比较中理解第1、2自然段的句子、词语的意思,感受自然之美;3.背诵、仿说第一自然段介绍自己观察的秋天美景;4.写字“了  子”。

《小小的船》的学习任务:1.朗读诗歌,梳理内容和层次;2.识字,比较、想象中理解“船儿”“月儿”的联系,感受想象的诗境美,背诵诗歌;3.选择词语把事物说具体;4.写字“月”“儿”。

三、有效的单元整体设计策略促进学生深度践学

―)链接生活,激发学习动机

深度学习,不是对知识进行深层次讲解,也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而是强调学生能够积极、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自身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成长。

第四单元围绕主题“自然”,让学生从身边的大自然开始学习,层层深入,拓展到不熟悉的江南和离自己有一定时间距离的春夏冬为主题的学习,不仅抓学生的汉字书写、拼音拼读,也注重阅读课文联系社会实际。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同时语文园地紧扣主题,由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延伸。

例如《小小的船》这一课就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闯关情境:孩子们,认识这些船吗?出示船的图片,认读。这些船里,哪一艘是“小小的船”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儿歌就叫《小小的船》,齐读题目。儿歌中这只船很神奇,是什么样的船呢?请看这幅插图,找一找小小的船在哪里?原来这只小小的船就是弯弯的月儿呀!这个小女孩坐在月亮船上正和星星聊天呢,你想不想也坐上月亮船去和星星聊天?那就要在今天这堂课上闯过三关,得到三张星星船票,就可以去和星星聊天了。一年级的孩子都见过船,从他们生活中的熟悉事物引入,为后面小船与月儿的比较做铺垫。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图文对照,为看图说话打下基础,激起孩子求知的欲望。

(二)深挖主题,整合文本内容

如果教师按部就班线性教学,会将课文学习人为割裂,学生所需要发展的语言、思维等方面的核心素养也随之被割裂成几个部分。只有在教学中关注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提炼出单元主题,并统筹规划设计,才能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基于此,我们确立“畅游四季美景”这个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历程变成一次欣赏四季风景的美之旅程。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游览秋天的树林(公园);读“秋天”美文,说“秋天”美景;闯关赢船票,坐上月亮船游星空;秋天采莲嬉戏活动,说江南采莲热闹情景;四季转盘,说四季美景;我是最棒的,为自己代言;游览四季美景大观园几大板块,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学科素养作为一个整体贯穿始终。

(三)建构任务,用“五环践学”优化学习模式

深度学习的课堂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确保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首要条件就是在认真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切中学生兴趣点的学习活动,用任务作为学习支架引领学生不懈探究、不断深入。比如,在《四季》一课中设计了分节识字,比较、想象;理解每个季节的景色特点和表达句式;发现每节句式,并模仿课文句式介绍自己喜欢的季节的景色特点;学写“天”“四”这四个任务,学生在四个任务的引领下,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采用“五环践学”的模式。

1.自学质疑: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先在老师的带领下,质疑问难。设计了整体感知、感受四季;朗读课文,圈画出每个季节描写的事物,感受四季的不同;为什么这几个事物能成为四季的代言人呢?这三个分任务,引领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讨论环节。

2.讨论领悟:疑难解析,知识梳理,领悟本质。设计了情景体验,读出生机——感受春天;发挥想象,读出有趣——感受夏天;角色体验,读出感谢——感受秋天;动作表演,读出有趣——感受冬天四个分任务,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讨论,理解诗歌。

3.展示分享:展示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心得体会。设计了学生个人、同桌小组展示仿编儿歌;全班合作背诵课文这两个分任务,以此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

4.检测巩固:学写“天”和“四”;动笔前,我们先来观察“天”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我们再来看关键笔画,按顺序写;书写时请大家端正坐姿、正确执笔;展示学生的书写,学生点评打星。这个环节是学生知识积累,迁移创新的过程。

5.评价提升:设计了归纳总结的话语——美丽的风景,生动的话语,让我们感受着四季的不同。希望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用眼睛去发现四季的美丽,用心灵去感受四季的美好,创编属于自己的四季儿歌吧!给孩子们提出了要求。

(四)多元展示,提升价值

深度学习强调“迁移与运用”,只有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实践活动回归生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在《小小的船》这一课中,学生理解了诗句,发现了诗句多用叠词的特点之后,设计了照样子说一说的环节:小小的(     )弯弯的(     )闪闪的(     )蓝蓝的(     )。让学生学以致用。又如:在《四季》一课中,设计了创编儿歌的环节,在学生朗读理解之后,就出示图片,让孩子观察并仿照课文编儿歌。这个环节也让孩子更好地迁移运用学到的知识。

单元内容的学习任务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仍以本单元为例,课后延续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鼓励他们阅读更多样、更丰富的同类作品,用本单元中所习得的方法去提炼分析文章的精髓。


(作者系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教师,该文2024年获得温江区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