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伟 陈颖琦:“双新”背景下语文高效课堂的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5-07-10 来源:
“双新”背景下语文高效课堂的设计与反思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 马振伟 陈颖琦
“双新”时代,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情境与运用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高频词汇,有效与高效也成了检验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一、高效课堂的势在必行
(一)“双新”大环境的形势倒逼
2022年,四川新高一开始使用新教材,2025年将迎来新高考,四川也由此迎来了自己的“双新”时代。部编版的新教材相对于老教材来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上大幅增加,以部编版必修上为例,有八个单元16组课文,外加“古诗词诵读”,而老教材必修一只有四个单元12篇课文,外加三个学习任务(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更重要的是新教材课文往往以“组”(群文阅读)的形式出现,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学、学习的内容与难度;新教材以单元主题统筹单元内容,单元前有“单元主题解读”,课文后有“学习提示”,单元后有“单元学习任务”,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学术性强,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较高;在教学上,新教材更重视单元的整合和统筹,推崇群文阅读与大单元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学生的学习素养要求都很高。面对如此种种变化,而课时与学生基础能力却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倒逼我们必须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与时俱进,提质增效。
(二)“五环践学”——“生本课堂”的革命性变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下,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风起云涌,何少衡校长及其研究团队结合所主政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五环践学”课堂模式,该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构课堂结构,回归教学本真,始终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来“立学”“立人”,是真正有效高效的“生本课堂”。
传统的“以师为本”“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的课堂,学生学习的“任务性”“被动性”倾向很突出。“五环践学”课堂模式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将课堂结构分解为“自学质疑”“讨论领悟”“展示分享”“检测巩固”“评价提升”五个流程,通过大量的学生“自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实现课堂的“活化”“生态化”。
(三)“五环践学”实施的架构基础——构建两个“学习型组织”
“五环践学”是课堂改革革命性的变化,为保障这一改革的顺利推进,要构建班级学生学习型小组和教师学习型备课组。班级学生学习型小组按照小组内异质异层、组间同质同层的原则构建,组约共议,自律自守,组内对话,组间竞争,自评他评结合,及时奖优扶劣,从而营建人人有机会、人人乐参与、人人可履职、人人能互动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教师学习型备课组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按照“个人初备—主担人说备—集体研讨—修改完善—分头执教—教后反思”的备课流程,人人分担备课任务,同组交流共享,组间跨界借鉴分享,优化运用,从而建立起一种组织成员人人是学习者、人人是研究者、人人是参与者、人人是创造者、人人是资源、人人合作、人人分享、人人受益的新型学习关系。
二、《劝学》的“五环教学”设计阐释
(一)观照单元任务,确定设计主题
《劝学》是新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与《师说》同组,与《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共单元。“双新”时代大单元教学的视阈下,我们必须观照单元任务,围绕单元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双新”时代语文教学的核心变化之一。本单元的单元任务是“学会说理:议论要有针对性”,所以笔者拟定的《劝学》(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为文章疏通)教学设计主题是“《劝学》——以课为例,学习写作”。这样的设计主题既聚焦了单元任务,又以具体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明白“诗文创作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劝学》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是打造有效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
(二)《劝学》的“五环践学”设计阐释
环节一:自学质疑——以颜真卿《劝学诗》,古乐府《长歌行》为例导入本课《劝学》,由于是第二课时,也提前布置了“自学质疑”任务,接着通过背诵、正音质疑、问题提问等方式进行“自学质疑”的成果检查。
环节二:讨论领悟——设置问题“假如你小组有人厌学,你要劝学,你从哪些方面展开?本文是不是这样?本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分别是什么?论证又是如何展开的?”让学生以学习型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确立小组发言人,汇总小组意见,为下一环节的展示分享做好准备。
环节三:展示分享——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进行发言或展示,可以展示认识成果,也可以展示思路技巧,讨论过程等。展示时一定要注意文本依据,从文章何处可以看出,教师在小组展示时要注意追问、注意引导,并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总结。
这个环节始终以学生的展示分享为中心,对于学生展示明白到位的知识点,教师只需要加以总结强调并引导学生做笔记即可,对于学生未展示到或不清晰甚至错误的知识点,教师要加以总结、纠正和释疑,最后总结为“《劝学》一文对中心论点的分论点分解拟设严谨合理,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综合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使议论更有针对性,使议论更生动形象”。
环节四:检测巩固——学以致用,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设置检测巩固任务:以“勤奋”为论题,运用比喻论证或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80字左右的短文。留给学生七八分钟的时间,现场进行针对性、任务性写作,在完成后进行分享展示,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两种论证方法,是否完成本节课的设计主题。
环节五:评价提升——结合学生本节课的表现,进行提炼总结:写作有法,但无定法,课文就是最好的案例。古人说“熟读佳作三百篇,不会作来也会作”,以《劝学》为例,要紧紧围绕“学不能已”展开议论,让议论更有针对性;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以使议论更生动形象。
课堂最后观照本课的学习任务,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结构。
三、本课的高效课堂观察及反思
真正的高效课堂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更多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答疑者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像是导师,而不是简单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讲授,从而在学生“自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让学习高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本堂课的“五环践学”设计基本成功践行了这些理念。
在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中,学生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堂,内化知识主要在课后,而本节课将“自学质疑”前置,上课时通过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质疑”成果,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学习知识在课前、内化知识在课后的理念,为高效课堂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分享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手段,本课的“五环践学”设计在“讨论分享”“检测巩固”环节实现了全部12个小组(4人一个小组,共48人)的有效讨论与练习,5个小组进行展示,6人次进行“检测巩固”成果的分享,这堂课可以说真正让学生动了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结构上,本设计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开展,并设计任务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最后请每一个学生反躬自省,检查自己是否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从而前后照应,形成闭环结构。
“五环践学”课堂模式“翻转的是教学结构,即把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堂、内化知识主要在课外颠覆成为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外、内化知识主要在课堂的教学模式”,当然,该教学模式也只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种方式,如何探索更多方式让学生真正“心”动起来是我们应该持续思考的问题。
(作者系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教师,该文2024年获得温江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