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苹: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
时间:2025-07-10 来源: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 张莉苹
目前高考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提取材料信息、处理材料信息、构建信息联系等能力,这种能力的体现就是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前地理教学的探究热点。
一、问题式教学和区域认知
(一)问题式教学概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中提出: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问题式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是基础,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式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贴近教学内容的,并且学生相对熟悉的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来设计问题链条。
(二)区域认知概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中对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学生能够形成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对比、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对此我把它拆分成三个维度的目标:一是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也就是区域地理特征;二是区域地理逻辑推理能力;三是区域发展,我的培养策略也将从这三个维度出发。
(三)问题式教学和区域认知的关系
一方面,问题式教学作为教学界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区域认知能够促进问题式教学不断深入。问题式教学一般会依托具体的区域情境设置问题链,通过对区域本身的地理特征或对比区域之间的地理特征,总结出某区域与别的区域的共性与差异,以此加强学生对区域的认知。
综上所述,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同时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能促进问题式教学不断深入,给问题式教学提供指导和目标。
二、让问题式教学促进区域认知素养的养成
(一)借助问题式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内容
区域认知的三个维度的目标:一是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也就是区域地理特征;二是区域地理逻辑推理能力;三是区域发展,这些维度之间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对于某一个教学内容而言可能会有两个维度甚至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三个维度的区域认知可用问题式教学来实现的教学内容有: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自然界的水循环、洋流、地表形态的塑造、整体性和差异性,这些教学内容的目标较多地体现在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地理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必修二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交通、人地协调,这些教学内容的目标较多地体现在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和联系区域发展方面;必修三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这些教学内容的目标三个维度几乎都有体现;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的教学内容也都适合用问题式教学法来培养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问题式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思维过程
问题式教学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提、析、解、总、迁。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展示如何运用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环节、联系区域现状以及发展这两个维度的区域认知素养的思维过程。
案例展示:《农业的区位选择》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面对都江堰猕猴桃发展困境,应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情境材料:1981年,都江堰第一个将新西兰黄心的猕猴桃品种引种到中国。2008年都江堰猕猴桃的价格能卖到6-10元一个。近年来猕猴桃两三块一斤的价格是常事,都江堰猕猴桃产业发展面临严重的危机,都江堰猕猴桃产业该何去何从?
环节二:设计问题链,分析问题——为什么都江堰猕猴桃产业会面临发展困境?
辅助材料:都江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等)
问题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都江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问题2:结合都江堰的地理条件,推测猕猴桃产业遭遇困境的原因。
辅助材料:2013年到2016年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和收益图
问题3:结合材料,分析都江堰猕猴桃产业面临发展困境的真正原因。
环节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猕猴桃产业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辅助材料:广元苍溪和成都蒲江猕猴桃产业改进的措施:结合材料和都江堰猕猴桃困境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环节四:整理归纳,总结评价
归纳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归纳2:都江堰猕猴桃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环节五:迁移应用——运用所学解决“攀枝花芒果遇销路慌”问题。
上述案例完整呈现了问题式教学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其中对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重点体现在环节二和环节三。
三、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设计问题链,认识区域地理环境
区域地理环境包括: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气候、地形、水文、资源等)和区域人文环境(包括: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在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取不同的方法,借助问题链,实现区域认知中认知区域地理环境这一素养的培养。
1.运用读图分析法,认识某区域地理环境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所以读图分析法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最直观的一种方法,学生通过读图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取某区域的地理环境。老师通过设计合理的、准确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需要的地理信息。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对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认识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2.运用区域比较法,认识某区域地理环境
地理比较法具有普适性和简单易懂的特点,对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认知水平有很大帮助。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链,把两区域的地理特征及成因做对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形成,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在讲区域地理中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通过设计问题链对比欧洲西部和北美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加强学生对区域地理环境的理解。
(二)运用区域综合分析法,通过问题链的解决过程培养区域地理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式教学法强调以问题链的解决来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逻辑紧密的问题链条,学生通过提炼图文信息,并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链中的各个问题,形成前后逻辑紧密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逻辑推理能力。如分析区域某事物形成的因果关系、推测区域某事物的发展变化,这些都需要学生有极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以区域真实情境为背景,设计问题链,联系区域发展
由于区域内部各要素间存在着联系,设计问题式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出区域要素之间的联系,利用问题将时空要素串联起来。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中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时,可以以成都为例,设计问题链,帮助学生思考。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时空过程,通过真实的情境,设计多角度的问题链条,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同时空要素,熟悉区域的发展。
问题式教学是教育界提倡的一种教学手段,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是要达到的目标。要实现手段与目标的完美配合,最关键的是学生。所以我们在利用问题式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时,要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前提下,设计逻辑合理、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链条,通过学生自主或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作者系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教师,该文于2024年获得温江区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