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明: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19-06-27      来源: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李世明


【内容摘要】寄宿制小学生在学校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很多时候将“独自”面对学习生活的困难。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心理情绪不能得到及时调节,日积月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在对我校小学生的心理情况的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寄宿制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生  体验感悟   心理环境  心理教育活动课


寄宿学校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在集体中学习和生活,杜绝了一些不良因素对教育的负面影响,能更好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增强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孩子离开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面临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对家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以及内心孤独的排遣等问题,孩子与成人交流的机会相对减少,多数时候将“独自”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学生很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小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日积月累,容易产心理障碍,造成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突出表现为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出现厌学、焦虑、逆反、脆弱、不愿与人交流、不愿上学等问题。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常常会把委屈藏在心里,而心理问题的出现具有潜伏性,不容易被教育者及时发现。在寄宿制学校,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分析产生原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促进学校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寄宿制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寄宿制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表面看主要是因为孩子对“住校”生活不适应而产生的。由于孩子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造成孩子心理适应的落差,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心理问题由此出现。我们对对这些孩子作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后发现,更深层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不良个性心理倾向,只是进入学校寄宿后才突出表现出来,具体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离婚家庭,大多跟随老人生活,孩子失去正常教育,缺乏温情关爱,对孩子心理打击较大,学生情绪低沉,不能安心学习,导致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出现品行滑坡、性格异常等问题;二是部分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娇惯、纵容、溺爱的不良教育方式,突出表现为独生子女综合症,孩子集众多宠爱于一身,出现任性、懒惰、过度依赖、独立性差、自我为中心、不合群等问题;三是寄宿制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由于长期的生活条件优越,使他们过分追求享受,更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依赖、懒惰、不思进取、攀比等心理;四是因为父母亲从事经商等忙于工作,作息时间没规律,与孩子交流沟通较少,疏于教育引导,也有个别父母亲图省事,放在学校就完全不管孩子了。可以说,因为家庭教育的偏差,造成孩子不良的个性心理倾向,是孩子不能适应寄宿制学习生活,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及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预防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为主要目的,以体验和感悟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也不是一种技能的培养,而是要让孩子产生积极心理体验。寄宿制学生的心理问题带有特定的情境性,通过统计,我校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爆发点”集中在不能很好适应住校生活上,为此,针对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开展住校生活的适应性训练,帮助学生度过心理的“断乳”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住校生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措施:

1、创设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小学生在进入学校后要适应从家庭到学校生活的巨大落差,我们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生活氛围,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增强孩子对“家”庭成员的认同感,通过集体的影响和帮助,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需要有集体的影响和帮助。有了和谐团结的班集体,孩子们能更好适应学校的生活,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在班里积极参加互帮互学的活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老师们定期到生活部,深入寝室,利用午休和晚寝时间,关心关爱学生,和孩子们谈心,做游戏,生活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关爱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有情绪问题的学生能及时得到同学老师真诚的帮助,在校园这个大家庭里,就会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从而促进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2、倾注真诚的师爱,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我们认为,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了解,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用真诚的爱去感化才能结出“良好发展”的果实。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许多优秀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与学生建立起团结、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获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这种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良好心理教育的前提。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因为师生关系融洽,彼此信赖,学生则会“信其道”,有利于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不良的品质也易于矫正。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关键。教师要特别有亲和力,要真诚待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要有积极与学生沟通的态度。有积极交往的态度,才会产生积极的交往行为,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会毫无顾虑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发展的空间时,会走近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这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不是靠威严,更不能靠训斥,靠的是老师和学生坦诚相对,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其次,关爱问题学生。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情感的交流,也是爱的投入。对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要给以特别的眷顾,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形成心理问题。对问题孩子的纠正性引导,我们要用炽热的母爱之心,满腔的热情,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去关心他们,以母爱的温情去感化他们,以诚挚的情感去启迪他们的心灵。第三,教师应深人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勤于观察,留心学生的一言一行,善于与学生沟通、谈心、交流,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情结,进而开导学生,用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

3、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开心理的症结。

心理辅导的方法很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针对孩子出现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引导:①环境转移法。创造新的教育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的空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逗留于课堂之中、书本之上、校园之内,也不能仅靠口头的张扬、词句的渲染、头脑的思辨,而是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环境或机会充实的生活、正常的交往,使之能够发挥才智或施展才华。让学生走出课堂,融人生活,进行情感体验,锻炼聪颖心智,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②心境转移法。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改变其心境,使其摆脱不良心理的羁绊。比如对于被失败和悲伤情绪包围的学生,让他们朗诵诗歌或散文等特殊方法转换其心境,如对想家情绪包围的学生,引导孩子之间交朋友,玩游戏的方法转变孩子的注意力。③行为转移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者要侧重从行为上加以引导,使其向好的方向转移。比如对厌学的学生可以“学习上低要求,区别对待”、“纠正不良习惯,从简单行为做起”,对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可以低起点要求,使其逐渐改变不良行为等。

4、开展丰富的活动,培养快乐的心理氛围。

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小学生特别喜欢活动,通过活动能相互沟通,消除心理障碍,伺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懂也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心里的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我们可以专门组织开展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性活动。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悄悄话”日记、周记,电话短信、“悄悄话”信箱,QQ短信,班级博客等,与孩子们进行心灵对话,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还可以结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如科技活动、艺体活动、实践活动、七色花小明星的争创评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健康、快乐、好学、友善、自理、自强”等各项争创和评比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控力;通过开展小老师、小记者、小主持、小明星、小能手、小卫士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自豪感,增强孩子与人交住的社会意识,使学生心理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提高孩子的心理适应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让学生心灵在在快乐的活动中里得到飞扬。

三、拓展心理教育渠道,落实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三个方面齐头并进,一是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的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二是针对班级学生开展的预防性心理辅导教育;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的发展性心理教育活动。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看,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的教育是很落实的,但是还处于一种随意、自发的状态,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特别是针对班级学生的预防性和发展性心理教育较欠缺,因为我们不仅要解决好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防止问题的产生,为此,我们需要拓展心理教育的渠道,切实开展好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课为主的团队辅导。近年来,以班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成了学校预防性心理教育的主要模式。心理活动课以《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材为主要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在学校快乐生活,树立健康、快乐、好学、友善、自信、自强、自律的意识和积极乐观阳光的态度;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战胜挫折的信心,学会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培养学生健康情绪、情感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多交朋友,逐步树立团队意识等。落实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需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做到贴近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贴近学校的实际。

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在寄宿制学校,科任老师、生活老师、学校员工都与学生直接接触,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力量,需要全员参与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氛围。对全体教师来讲,更重要的是能充分运用心理学,结合相关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机地与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更能积极有效地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心理刺激和影响,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2、要加强学习,提高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心育”队伍的专业素质。在一个学校不可能配备那么多个专职的心理老师,班主任必然是心理教育的主力军。我们特别需要加强教师心理学专业理论学习,通过各种形式如自修、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提高心理教育的技能,拓宽心理教育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内容和方法,研究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和途径等。

3、心理健康教育要家校并进,优化家庭“心育”环境,实施学校、家庭同步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寄宿后,可通过家校通、电话交流、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密切家校沟通联系,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家校密切配合a,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良好的情绪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孩子寄宿后,要防止家长对孩子“不放心”,三天两头探视或者天天打电话给孩子,造成孩子情绪波动,影响“心育”的效果。同时要广泛宣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使家长和学校目标一致,达成共识,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祝新华,“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发展策略”,《学校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

张衍军,“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七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