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柏麟 彭荟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
时间:2024-08-09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
眉山冠城实验学校 刘柏麟 彭荟锦
培育学生的完整人格,构建完满人生,情感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载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目光从“两基”“两全”逐渐转向“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中有效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能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实施情感教育是当今时代的呼唤,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我国学者在情感教育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例如朱小蔓教授从教育哲学出发,对情感教育做过全面系统的阐述,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主张构建“情感—交往”型课堂。以情感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情感—交往”型课堂是融合情感教育、课程育人和情感德育为一体的,关心有生命质量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不仅关注教师、学生等个体间情感关系的顺畅,也注重个体人格的全面健全发展。卢家楣教授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以情优教”的教育理念,即通过情感来优化教学,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又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在促进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情感能力,从而达到情知并举的教育目标。虽然我国学者在情感教育理论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现实学校情境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内涵
所谓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含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实施情感教育,因为语文课本身就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因素。首先,教师与学生都是有着丰富情感的社会个体,在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其次,情感性目标是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情感性目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次,语文教学内容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无论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结晶。这里有亲情、友情、爱国情等方方面面的情感表现,而且多是反映人类对真、善、美的高尚情感的追求,为语文情感教育的充分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上可以看出,情感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不论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还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情感因素。从根本上说,语文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融会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小学语文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侧重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养,常常忽略受教育者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直接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忽略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大大降低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降低了语文教学质量。
与幼儿相比,小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和情感开始逐渐丰富,情感的稳定性逐步增强,深刻性也逐渐增加。但由于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情感发展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小学阶段,情感教育应当是隐性的,其主要作用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发展。学校需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物质和文化环境,利用优美的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情感教育的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如何有效发挥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推动作用
(一)探寻教材情感因素,高效开展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课文,从一年级中只涉及识字与拼音的课文,到六年级中要求学生要体会道理与情感的课文,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这些教材或是饱含着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或是充满着对亲友的深挚情谊,或是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向往。这些蕴含在汉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中的感情色彩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大量素材,此时就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将其中隐喻的道理与情感,分解设置成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供学生学习,通过故事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素养。
(二)优化教学情境,密切结合生活实际
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即所谓的“触景生情”。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把学生内心的情感移入所认知的与教学相关的对象上,既有利于教学内容情感的展示,同时也有益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于是在促进学生认知的同时,情感也获得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文章都涉及了风景与人物的描写,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他们无法真正地走进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无法在想象中体会优美的风景,所以,在这种教学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解决此时的困境。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观潮》时,有许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亲眼见过钱塘江的景观,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钱塘江上江水波涛汹涌的影视材料,刺激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让学生从感官上领略钱塘江的风景,体会到移情于景的真谛与奥妙。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以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
此外,教师可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生活和社会自然,使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通过与他人交往,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通过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拓展语文的教学时空,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语文教学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环境,这同时也为语文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提升教师素质,开展情感教学
教师情感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情感素质,通过言传身教把情感传递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感教育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首先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内心深处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做到有教无类,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价值,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树立他们学习和工作的自信心。最后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语文既是人与人交往的工具,又肩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解力与表达力,与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教育是一个持续的、永久性的教育过程,也是培养“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师、学生和教材的情感因素,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情感素养需要进行专业提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共建和谐师生关系;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形成有效情感教育合力,从而推动情感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文第二作者系眉山冠城实验学校教师,该文2022年10月在《教育进展》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