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巧艳:浅谈“生命教育”理念渗透下的中学地理教学

时间:2019-06-24      来源: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浅谈“生命教育”理念渗透下的中学地理教学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彭巧艳


【内容摘要】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生命教育既是所有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应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地理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学科,拥有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命教育   地理课程   地理教学


一、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生命化教育观是最大的教育观,而“润泽生命”应是学校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教育即生命,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

二、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这一理念早在西方国家就已经出现了。在国外教育的发展进程中,生命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美国的“死亡教育”到“生死教育”,日本的“余裕”教育,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中心”,英国的“跨领域教育”,再到中国,生命教育首先在港台地区掀起一股热潮,而大陆有关生命教育推进工作虽较为滞后,但已有蓬勃发展的趋势。这些事例,无一不说明生命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近年来,许多关于青少年自杀或伤人事件的报道,让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教师,不得不反省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当今社会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专业发展服务、为保证升学服务,学校教学关注的核心是客观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知识成为学校教学的目的的本身,成为遮蔽“人”的生命存在、影响“人”的成长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往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关注客观知识结论的代际传递,忽视人的生命存在。1】所以,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把学习知识文化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和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可见,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加强生命教育对于促进中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地理课程中包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素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学科。因此,可利用地理学科知识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地理教学不仅包容了自然界客观的生命元素,还蕴含着人类之间的生命体。生命教育致力于人与自我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及人与宇宙的教育。无论进行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课程都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因此,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中学地理教学中无疑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四、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元素  

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元素诸多,设计四个层次: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帮助学生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生命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中学地理教学涉及面广,包括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系水文、植被土壤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涵盖了主要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并不同程度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机制。地理教学涉及板块构造运动规律的知识,并且划分出了地震运动比较频繁发生地震带,这些知识都能让学生的形成以及对地震的防范及灾害发生时的急救逃生,进而更新对生命的认识。地理学科涉及到“沧海桑田”、“物质循环”等诸多现象包含着辩证法,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形成正确生命观。可见,地理教学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教育的重要课程。2】

五、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1、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生命价值观

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师若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念。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形成了生命价值观,那么教学的目的才算达到了。同时,课堂也更丰富多彩,学生兴趣盎然。例如: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关于世界地理的认识,以国家和地区的形式呈现。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其自然或人文的突出之处,从学生平时的认识,结合课堂教师的引领,学生会很快形成对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印象。如《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关于其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就是学科知识的讲解了,同时学生会联想到火山地震给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了许多影响。再者联系到我们经历的四川“5.12”地震,学生对于生命的珍惜,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同时掌握地震灾害的预防技能,更好的同时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的高潮,最终也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挖掘教材内容,拓宽课堂视野

在现在的初中地理课堂中,教材本身的知识目标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如果教师仅仅照本宣科的话,学习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就荡然无存。教师应多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拓宽课堂视野,自然而然,课堂就更具生命力。同时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也丰富了地理课堂。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的学习中,《人口》这一节,从知识目标来讲,主要掌握人口数量,变化特点,人口政策以及人口分布。而这些知识性目标学生看书,基本上都能从书本上都能获得信息。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中国人口过多的图片,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等的情景图片,学生对于中国的人口认识就不仅仅限于数据了,他们从理性的数据已经上升到了感性的认识。中国人太多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同时对于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这一理念也深入人心。教师通过真实案例的解说和结合地理知识内容开展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将生命教育寓于教学的方法。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为主

在我校生长教育的号角下,学校轰轰烈烈的实施了生长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和导学案作为平台,让学生以分小组的形式,通过自助独学,互助乐学,探究互学等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能主动学习,提出疑问,同时还能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性,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例如:在讲到《水资源》这一节时,可以结合与地理学科联系比较紧密的节日,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有多种实践体验。如在世界地球日,可组织学生开展社区环保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爱护环境;在世界水日,可开展以家庭节水为主题的比赛活动。通过类似主题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进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得学生提高学习应用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生命意识,这是地理教育改革回归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最终目的和体现。

生命教育与地理课程的结合,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挖掘、丰富,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教育科研所,卢国强.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解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3.王云峰,冯维.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诠释[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


该论文获2018年成都市中学地理优秀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