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娟:小组合作 实现“生长”
时间:2019-06-26 来源: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小组合作 实现“生长”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熊 娟
【内容摘要】生长课堂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如何更有效让学生参与课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生长课堂的重要目标,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必备手段。本文简单分析了几种生长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以更好促进生长课堂的开展。
【关键词】生长课堂小组合作方法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是帮助个体朝着恰当的个人和社会目的持续不断的生长的途径。课堂是一种生长,这就是“生长课堂”,是基于学生“生长”,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其中,小组合作教学是达成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简析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教学过程的监控者和咨询者,学生也不能继续担当被动的听课者角色,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科课堂上扮演“专家”或“老师”的角色,与小组同伴共享学习资料,互相影响,互相信任,共同努力实现小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便是自主,合作,探究,通过长期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现“生长”。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阐释
小组合作学习,将4-6位同学分为一组,决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组内看书,做题,对答案,而应该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1、合作性讨论——促学
初中地理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同学,为全体同学提供平等参与教学,展示自己知识能力的机会。而合作性讨论就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它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拓展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一节关于《日本》的课上,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讨论话题“你知道日本有哪些防震减灾的办法?”通过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在班级大展示时,平时基本不举手的同学也高高举起了右手,踊跃参与回答。
当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简单的“旁观者”,要随时巡视课堂,参与其中,了解情形,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特别是对于那些只满足于当“听众”的同学,更是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将讲的“舞台”还给了学生,做到了求活放权。
2、合作性竞赛——争学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大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这一特点,有效的竞赛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地理八年级(上)有一节内容是关于中国的形状区划,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并且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出这34个省区。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很多。如何让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积极快乐的记忆相关内容呢?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课前准备了一幅《中国趣味省区图》,上面标注的什么“熊猫省”“魔都”“挖掘机省”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再然后,分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趣味省区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对应的省区最多、最快,哪个小组最短时间内掌握得多哪个小组就获胜,并且可以全组加上操行分。有这样的竞争机制,同学们学习,记忆的劲头都非常足。
3、合作性游戏——乐学
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它是学习知识,焕发智慧潜力的内部动力,是发展智力的前提。兴趣越高,学习负担越轻,能力发展越快。
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基础点和重点,也是整个地理知识的最难点。可以说,不少同学一直到升入高中都没有搞懂经纬线和经纬度。
如何帮助学生轻松掌握这部分知识?不妨试下游戏“削水果”。
每个小组按照人数准备2-3个苹果和小刀(也可以是其他比如桔子,桃子等圆形水果)。把苹果当做是地球仪,互相合作,自己动手在“苹果牌地球仪”上划出经线,纬线,观察经纬线的特点,区分理解经纬度的划分。
初中学生精力旺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知识仅仅停留在“讲”“说”这种静态活动中,适当的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在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做一做的游戏活动中去发现规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
4、合作性结对——助学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程度不同。老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及时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这时候就可以请小组内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担当“小老师”来帮助小组内的学困生。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首先发现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认为 “听讲”的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用声音、图片“视听”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演示” 的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实践”可以达到75%。而最有效的是“教授给他人”,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合作性结对就是对这一学习金字塔的充分利用。结对助学,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用的是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进行讲解,在某种程度上比老师的专业讲解更利于同学对疑难点的理解掌握。通过这样的结对活动,不仅帮助了那些学困生,也培养了学优生们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的广泛性,不仅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教师切不可在教学过程中为合作而合作,而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真正实现生长教育,生长课堂。
参考文献:
【1】《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基于行动研究的课题与课堂改革探索》
聂仲芹编著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教育:从追寻走向精彩》梁婉清 著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该文获2016年10月四川省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优秀教研论文评选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