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莲:增强班级德育合力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9-29 来源:
增强班级德育合力的有效途径
成都蓝港外国语学校 罗 莲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缺乏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一些不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教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观。而班主任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因此,班主任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对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分”标准、“好孩子”标准
有些班主任表面上看起来很重视德育教育,但在实际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却以分数来评判学生。虽然国家一直倡导素质教育,提出要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但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分数依然是决定学生“地位”最重要的因素。此外,部分班主任德育观念还比较陈旧,认为德育就是培养“好孩子”。而“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这忽略了学生的个体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一定程度上会缺乏思考和创新意识,这显然不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2.德育教育方法单一,浮于表面
目前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最主要的方式还是说教式教育。一般来讲主要包括疏导、谈心、评价等传统方法,这些方法大都偏理论化。班主任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输的德育思想,缺少了自主思考和内化道德观念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越来越薄弱,只是被“牵着鼻子走”,这样难以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3.德育教育环境复杂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也给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理尚不成熟,自控力和信息识别能力都还不足,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正确思想品德的形成。再加上现阶段,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家长们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德方面的培养,这样也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
4.紧张的家校关系
有些家长的意识比较传统和狭隘,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和老师就该担负起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孩子出现任何问题,全推给学校和老师,而班主任由于工作的繁琐,有时候没有办法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久而久之,家校关系就变得很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对战”状态。现阶段不时冒出家校关系紧张的负面消息:如家长抱怨老师作业多、不够尽责,老师埋怨家长不配合工作等。
二、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以爱之名,以身作则
小学生的内心敏感且脆弱,他们期望能获得班主任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因此,班主任要用一颗真诚炽热的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例如,班主任可以在学生到校时,微笑着对他们说早上好。学生离校时,温馨提示他们注意安全。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却会慢慢浸润学生的心。
再者,小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他们已经有了荣誉感和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即使是一些成绩较差或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心理需求。班主任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例如,某学生成绩不太好,但很会做清洁,打扫卫生时十分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班主任就可以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并提出新的期望,以此来促进他积极进取。面对班级里的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的孩子,班主任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多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提高自信,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除此之外,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不仅听其言,更会观其行。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学生造成一定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做到言谈举止得体,讲文明懂礼貌,遵守社会公德,为学生做好表率。学生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下,也会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践行德育活动,增强道德感悟
基于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不能一味地采取说教的方式,而应该根据这一特点,组织开展一些德育实践活动,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自身的道德感悟。例如,班主任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有趣且内涵丰富的德育故事,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带着好奇对德育故事的内涵展开深入挖掘,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明白其蕴含的道理,最终形成与之相似的良好品德;班主任还可以针对学生生活或者学习中常见的问题或者不良行为,开展班级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利用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劳动最光荣”“我爱我的祖国”等德育主题班会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正确的价值导向,良好的班风建设
刚进入学龄阶段的孩子心理不成熟,缺乏价值认知。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引导能力,能通过不断地纠正和引导,把正确的思想和做法传递给学生。同时,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也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可以制定相应的班级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也可以建立奖惩机制,奖励表现好的学生.对表现不好的学生适度地惩罚,这样能够带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也能纠正少部分学生的错误行为。比如,为了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班主任要实时地对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进行表扬,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纠正,每周再由孩子们进行投票,选出本周“文明礼貌之星”,并由老师奖励一朵小红花。在荣誉的激励下,其他学生也会要求自己,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4.家校合作,共筑孩子的未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老师。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紧张的家校关系,大都是因为家长和学校联系不密切,沟通不畅所导致的。班主任作为家长和学校之间最重要的纽带,起着关键作用。班主任不仅可以通过家长会、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与家长交流,还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家访,进到学生家里了解基本情况,和家长沟通孩子近期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如何帮助孩子进步。
学校可以制定家校合作计划,开展“家长驻校办公”活动。家长代表走进校园,与老师和学生一同学习、听课、交流、就餐等。一方面,家长可以清楚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一天,并针对自己的感受提出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整合家长的建议,适当做出调整。还可以举办一些亲子类活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读书会”“亲子音乐会”等,不仅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可以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用心。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为达到德育教育效果,班主任不仅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还应结合多种方式,改进单一的工作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道德感悟,以此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此外,家校须通力合作,共同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系成都蓝港外国语学校教师,该文于2021年9月在成都市小学德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