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专业增添职业幸福

时间:2022-09-23      来源: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专业增添职业幸福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粟 莉


每位教师的教育生涯中都充满了故事。每一个看似普通、寻常、无形的教育事件,如果能真实地记录下来,就组织成了一个富有意义的、连贯的故事,自己也能从故事的叙述中思考教育行为背后的意义,让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让自己的专业成长看得见。

记得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全班仅有10个孩子。你可以想象,当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满怀热情和期待踏上神圣的三尺讲台时,见到破旧、阴暗的校舍,面对只有10个孩子的班级,内心的那种落寞。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可现实就在眼前,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小眼神,内心深处的热爱,让我留在这里陪着这10个孩子共同成长。工作期间,我有过担忧,担忧的是什么?我怕自己一毕业就面临失业。为了不失业,能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我必须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变得更加专业。一路走来,如今有学生可教,有事情可做,忙碌并充实着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唯独珍惜当下,砥砺奋进,方能不负韶华!

一、书籍——成长的伴侣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一个人读书可以改变自己命运,一群教师读书就可以改变一所学校,千千万万个会读书的教师就会改变无数个孩子的命运。

记得工作第一年,我一片茫然,对备课、上课、课堂组织等完全没有概念,也没有方向,每天读得最多的书就是教材、教参。课前把教参中的教案从头到尾抄一遍,然后照着教案去上课,没有自己的思考,更不要说什么好的教学设计了。每天按部就班,周而复始,上完后又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觉得如果一位教师上不好课,那算怎样的教师呢?在茫茫然中,我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书籍。

我读的第一本专业书籍是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犹如照进我心灵深处的一缕阳光给了我很大启发书中的教学理念,典型的课例,对语文课的写字、阅读和作文教学都有醍醐灌顶般的指导。于老师书中“最感老师的是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成功。接着,我又订阅了一些教育报刊,从中寻找一些好的方式方法,其实读书就是我们最好的备课。

慢慢的我开始放慢脚步,一边读一边悟,反思自己的不足,分析学情,解读教材,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调整自己的方法,从书中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再去实践,不断的摸索前行。其实,读书就是教师最好的备课。

后来,读书成了我工作之余的一种消遣方式,有空的时候就去参加“书友会”,从书中汲取能量和方法。同时,为了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我又报了一个儿童阅读师资能力认证,通过体系化的课程内容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学后带领学生运用到实践中,开展阅读课程,做读书分享。同时,每学期和老师们一起写读书笔记,利用“冠七讲坛”作为载体开展教师读书分享等,在书籍中提升专业素养。我希望通过一群会读书的老师用言传身教去带领一群孩子会读书,在自我成长中成就学生。

最后,呼吁大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读教育经典,和教育专家对话,就能解答疑惑并唤起教育热情;读教育报刊,了解教育的前沿信息和热点问题,共享同行的教学智慧;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涵泳情性,滋养人格;读儿童书籍,了解孩子的思想言行,走进学生心灵。

读书,是教师心灵力量的来源。一句话:多读书不会输。

二、模仿——榜样的力量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没有谁天生就会做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必定会经历新手期、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实践、反思”是一条重要的路径,“模仿”是另一条成长路径。

我最开始上课的时候,我的模仿对象是我的师父,同年级的一位老师。每次我的教学进度都会比她慢,因为我会先听完师父的课,再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做调整开展课堂教学。周末的时候就在网上搜一些名优教师的观摩课、公开课视频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觉得某一环节处理得特别好,就按下暂停键,想一想,如果是自己上这堂课,会怎么处理这一环节,再看看名师怎么处理,两相对照,就能更好领会这些名师们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的意蕴。对于一名成长期的教师来说,不断模仿名优教师,无疑是成长的法宝。

俗话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为了让更多的老师能快速成长,切实解决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2018年12月份的时候,冠城集团教育事业部在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期“基于核心问题解决的课例研究”的课题研讨,在之前我们并没有做过这样的研讨,也非常的茫然,钟校就给我们展示了他之前带领团队如何完成这项课题研究。我们学完后就开始模仿,以研为媒,根植课堂实践,从组建团队,做好人员分工开始,再到课例选择,文本研读,组内探讨,课堂打磨等等,最后课例展示、研究成果汇报、讲磨课故事,原始资料的交流。一轮下来,小组里的成员收获特别大,有组员间的团结协作,有老师之间的思维碰撞,有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其实,这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直到现在我们还在沿用这样的模式开展大组教研。在我看来,模仿就是创新的开始,也是成长的开始。

三、备课——提高教学质量的秘密

我们有时忙于学校或各级部门布置的一些琐碎事务,在备课上便显得时间不够用。如果加上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材文本的解读、问题情境的设计、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缺乏经验,只是粗略地准备了一下自己的教案,便直接拿着课本或教辅材料,走向了自己的课堂。无疑,这样的课堂,是准备不充分的。

作为教师,应当从关注“有没有备课”转而探讨“怎样备课”,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怎样更有效地备课”。备课是一个与实践相互对话、与生命相互对话并不断完整的真实的过程,它永远需要教师的拓展与充盈,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和智慧加入。

之前我们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步骤、板书设计、布置作业这些项目手写备课,为了应付检查,难免有老师是在网上搜索、复制、粘贴、打印。在学习借鉴他人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采用电子备课,将学校的教学主张“五环践学”融入备课中,老师们在假期里会利用休息时间按照“自学质疑、讨论领悟、展示分享、检测巩固、评价提升”五个环节来进行单元主备,教师自主初次备课,创造性的解读教材,融入自己的思考,形成初备稿。在第二次备课前我们的主备人员将面向全组进行教材解读,大家再来集体研讨,落实二次备课。在自己独立思考、设计教学过程、分析学情的同时,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个提升,在教学质量上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赛课——提升的契机

当进入真正的学校教育生活,我们可能会遇到来自教研组、学校,以及区县甚至省市的各类业务比赛,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参加这些活动,学习他人的优秀做法,发现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短板和经验上的欠缺,这些活动是我们快速成长的平台和养料。

踏上工作岗位不到半年时间,有一次我接到领导的通知“11月有一个区上赛课,准备派你去”。我当时很惊讶,这是几个意思呢?我连校级赛课都没有参加过,还去参加区级赛课,弄得我一头雾水。直接拒绝呢,可能会觉得我不服从安排,去呢,自己的水平自己还是清楚的。最后还是咬咬牙服从了领导的安排,后来才知道,老师们不愿意去的原因是,这种赛课的名额更多会给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重在参与。确实,我就是那场比赛的陪衬,但在参赛后我得到了教研员的指导。在进行专业指导后,可能见我是里面年龄最小的一位老师,怕对我打击太大,教研员说了一句:“粟莉,你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不错,继续加油,下次再来。”不管是真是假,我还是信了,她的这句话正如我职业生涯的一束光,指引我前行的方向。

两年后,也就是2012年,我再次踏进赛场,通过初赛,以唯一的私立学校老师身份进入决赛,最终获得了二等奖。但我认为,真正成就我获奖的不是那一节课,而是那之前两年专业学习的经历。每次我拿到教材,先自己独立做教学设计,手写教案,尽管当时有各种教案等参考资料,但通过慢慢的独立备课,让我养成了独立思考、解读教材的意识与习惯。后来我们的常态课也是自己先琢磨、设计、再看教参和组内教师进行研讨。其实设计课堂,也就是设计自己。

每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对自己的提升都非常大,十年间,我参加了四次这样的市区赛课。为了准备一堂课,我曾经打磨过11次,本年级的班级磨完了就去其它年级打磨,当方案和想法被推翻、被否定,就连夜修改。磨课是一件很逼人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的同事们在我试讲后提出的修改建议,这种同伴互助是我取得进步的重要支撑。

不要怕自己没有基础、没有实力与其他有经验的老师一起参加比赛,贵在参与,没有参与,永远也学不会更好的本事,也永远踏不上更高的平台。

有人说“课比天大”,就是要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当成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事情。一名视课堂为生命的教师,他心目中就有鲜活的生命的存在。

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一文中说:“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她的叩问,道出了普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社会、家长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和期许。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只有时刻不忘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在专业化成长之路上努力前行,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作者系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冠城教育学科带头人,该文为作者在第一届“冠教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