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霞:成长,在厚与薄之间

时间:2022-09-23      来源:

成长,在厚与薄之间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  


我是一名默默从事小学基础美术教育的普通教师,从教15年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总是以一腔赤诚的工作热情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去对待工作学习中的每一件事。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耕耘在教育战线的最前沿。立足小学美术教育,15年的教育生涯,我从浮躁走向稳重,从浅薄走向充实,不断丰盈着单薄的灵魂,储备着丰厚的能量,在薄与厚之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上下求索。我的成长,在薄与厚之间……

一、赛课,深耕课堂的宽度

2018年被授予冠城教育优秀学科带头人,对于我来说,更多的不是荣誉,而是压力和责任。这个荣誉时时鞭策着我一刻都不能懈怠我的工作,不能辜负大家的厚望。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使自身的专业素养有一个飞跃,能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

回顾我15年的工作历程,经历不算丰富,但大小赛课却是数不清。每一个学年度,上学期的教师转转课,下学期的青年教师赛课,我都参加。学校的青赛课我从22岁开始第一次到35岁的最后一个青赛课,从三等奖慢慢进阶到二等奖再到一等奖,从初入职场时积极主动争取的各级各类赛课现场到现在跨省展示课的邀请函,足以见证我成长的蜕变。每一次赛课我都全力以赴,努力垫脚,触及我理想课堂的高度,因为课堂是老师的根本,立足教学是教育的本分,这份对教育的初衷,对赛课的热忱,拓宽了我人生的宽度,增添了我人生的精彩。

二、科研,增加专业的厚度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们除了要教书育人,还应具备教育科研能力。这种教科研能力的核心基础是多读、多写。在一次次的磨砺之下,无数的熬夜之下,终于从科研的小小白变成了科研小白。根据学校二课堂活动的优势,选择了活动课程作为我研究、实践的方向,有空就一个人躲在染坊构思研究方案,带领组内的教师做科研课题。《传统工艺进校园课程化的策略研究》获得成都市小课题成果申报奖项,增强教研组凝聚力。

科研增加了我专业的厚度。我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提升,不断地成长,一个个普通的日子,教育的日子从此变得灿烂。

三、学习,突破技术的难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节奏加快,本领恐慌处处显现。专家指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要自立于这个社会之上,就必须建立属于我的、必要的和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使整个知识体系呈“T”字型展开。其中横向表示要有一定的宽广度,包容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以满足工作、生活、交往等方面的需要;纵向表示要具备相当的精深度,在专业上深刻透彻,以满足更深层次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要做本行业、本部门的通才,做某些方面的专才,具有专与博的兼容性。因此在教育领域中本专业的自觉主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每年的8月份我都去学习扎染相关知识,江苏南通、浦江、深圳、重庆等等,这些年往返于各个城市学习、追逐着我的专业成长,让内心充盈。

理论学习必不可少,本学期我认真研读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组编的《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必修》,并在温江区美术教研会上作了专题分享。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突破了专业高度,将教育推向另一个高度。

四、团队,修正行走的角度

我积极指导青年教师文杨老师参加温江区“学为中心之美术课堂作业展评(群学)活动有效研究”展示《我们的社区》课例,我在校内积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疫情网络授课期间,我加大了美术实用线描写生能力的专题训练,孩子们在这次专题训练中,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许多同学完成了高质量的作品,给美术组教师做了很好的案例,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在学校集中授课期间,我组织所教班级学生参加“2020中国环境”绘画比赛,极大激发了学生绘画的热情和积极性。随后带领本组其他教师一起继续参加这个比赛,同组老师也获得了“优秀辅导教师金奖”。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团队的力量增加了我前行的砝码,修正了我前行的角度。只有改变行走的方式,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教育的美丽,也更真切地感受到将我的生活融入教育之中的快乐。

因为知道我“薄”,所以我不断追求着“厚”。我知道,做人,厚德方能载物;做人,在于阵观而约取,积而薄发;而教学,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教育教学是厚重的,它承载着文化、生活与使命。

在薄与厚之间,我幸福地行走在教育的世界里!


(作者系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教师、冠城教育学科带头人,该文为作者在第一届“冠教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