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莹:陶行知办学实践为活力学校注入泉源
时间:2021-09-02 来源:
陶行知办学实践为活力学校注入泉源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赵 莹
活力意味着生命力,直接指向人的成长。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活力与学校、与教育的本质是统一的。当前一些研究者针对学校活力评价指标进行了定量研究,如通过德尔菲法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学校活力的关键指标是胜任力、自主性、认同感和开放度。更有通过访谈资料认为“学校活力”虽然指向学校的整体发展,却在很大程度将教师的活力状态等同于学校活力的描述。也有研究者以北京十一学校及北京史家教育集团为案例,提出有活力学校的表现是多样性、自主性、创造性三者并存。这些研究各有侧重,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我国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活力学校为分析对象,这样可以更好地揭示学校的活力表现的标杆性,才能把握学校活力的办学内涵。
一、学校活力怎么来——追根溯源
一株植物,如果长期没有得到必要的水分滋养,就会干枯以至于死亡;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得到充足的食物补给,就会显得无精打采,不能表现它本来的习性。那么无论一般的动植物还是我们人类,要想充满活力,就必须生活在符合生物或人类本性及其所要求的适宜环境之中。根据这种认识,学校活力的源泉在哪里呢?我们可以先从组织的方面和组织的人来分析,学校是教育组织,组织中最重要的群体是学生,一切以培养学生活力为根本任务,那么学校组织的一切要素——理念、活动、评价、环境等都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学校的一切配置——课程、教学、德育活动等都应该匹配学生发展的精神食粮。当学生在学校中实现了本性自由和自觉时,人的活力才会不断提升。
二、有活力的学校怎么样——释放活力
晓庄师范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建设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结合基地,它与当时传统学校完全不同,从教育思想、办学方针、教育方法到课程从源头做了根本性改革,以至在短短几年里就显示出学校丰富的内涵和学生强大的活力,对于今日之教育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一)办学的理念性
晓庄学校的成立与陶行知的中国社会改造梦想是息息相关的,先生认为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惟一可能的中心,创办晓庄师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晓庄师范培养乡村改造家,进而改造中国的乡村社会,最终建立一个民主自治的现代化的中国乡村,这个远见卓识无疑是教育史的伟大创见。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有晓庄学校的入学考试,第一考日,辨析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正确与否?随后抽取演讲题目,对民众演讲三分钟;第二考日,脱下长衫棉袍,脚踏草鞋,在事先划好点的一方荒地之上挥锄开荒。正是陶先生特异的办学精神,才有后面赤手空拳地建立起学校,他强调,“手脑并用”才能“开天辟地”,建校之初师生人人动手,或抬石头,或做土坯,在开学的四个帐篷的基础上慢慢造出了自己的教室、图书馆等,通过劳动增进自立之能力。上述办学理念还集中表现在创办晓庄二周年制定的五项培养目标上: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可见先生睿智的眼光全面强调了人多方面的发展价值,既有智能的又有体力的,既有精神的又有审美的,奠定了为乡村培养教师具有丰富和特色的生活力的基础。
(二)课程的生活性
晓庄的课程皆根植于校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他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是一个现象的两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按照陶行知的理解,实际的生活就是全部的课程,课程就是实际的生活,这里的一切都是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其实就是“在劳力上劳心”,强调书本、教材都是像斧头、锄头一样的工具,学校课程不分课内和课外,是以“实际生活为指南的”思想实践。
(三)制度的创造性
晓庄学校的校长陶行知先生曾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同样,该校有的师生也受过西方教育,他们身处当时的首都附近,得风气之先,思想前卫而自由。虽生活样态追求农民化,但在思想上却是追求平等、自由、民主。
平等的思想样态首先表现在师生关系上,指导员与学生只有很少的区别,他们的界限实在是分不清楚,如中心小学活动教学分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各设指导员,师范生每人可选择一组或两组做研究指导员的助手,每个指导员研究所得,必须将经过情形和学生讨论,指导他、观察他、帮助他;再者全校只有一个粗工挑水,其余的所有工作,甚至烧饭、炒菜都是学生和指导员分担的,任何人没有特权,就连校长陶行知违反纪律也曾被囚禁于自省室。
自由的思想样态表现在学校生活的自由,学生每天都有一段自我安排的学习时间,就写日记或整理读书笔记等等,完全听任学生自由安排,这样的思想样态还包含在校长对信仰自由的包容,对于学生加入的党派不予干涉。
民主也是晓庄学校最突出的特点,每天早晨的集会讨论决定一天的活动或者下一步的计划,遇到重大的事情会举行会议进行民主表决。学校不啻于民主国家,自治精神实属罕见。
(四)活动的开放性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他将学校与农村打通,要求学生每周都要到周边农友中“会朋友”。周二下午四点钟以后或者晚饭后,农民较为闲暇的时间,学生分队出发,第一队往迈噑桥,第二队往五、六班村,第三队往佘儿岗…学校还设置一些为村民服务的活动课程,试验村民自治,举办民众教育,推广合作组织,对晓庄及周边村落进行社会改造,打破学校的围墙,开展联村活动,放今日来看,这些举措依然具有极强的先进性。
三、有活力的学校如何做——提升策略
晓庄学校虽只短暂存在三年多,但它身上承载着新教育形态,让更多的人乃至真正的救国教育在此,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学子,如操正球、李楚材、方与严、董纯才等,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支柱力量,为历史时期的教育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通过考察晓庄学校的创办和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最具学校活力表现在理念、制度、活动等,我们从这些方面提炼出对学校有帮助的活力策略。
(一)建立思想的认同度——保持活力的基础
学校的改革首先从确定价值取向起步,只有解决了顶层设计的价值问题才能决定目标和方法。一所活力学校应该基于办学思想来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如陶先生创办学校靠的不是经验,而是教育思想的实践,明确了办学思想,也就统摄了学校组织、管理等方方面面,确定了师生共同的愿景,形成了行动合力,办学目标清晰明了,活力自然释放。
(二)重构课程的开放力——培养什么样的人
学校内部的活力还需要课程的开放性,以反馈学校活力的成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正是因为陶行知主张教育是培植生活力,所以他的学校没有围墙,将许多活动直接在社会进行,这种开放力无疑释放了巨大的活力。而生活、社会的各种资源,也是学校活力的源头活水,学生走进生活,知识与知识摩擦;学生走进社会,知识与社会联系。学校的课程除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之外,还要有生活教育、社会教育,这样的设置对人才培养才可以说是立体式、全面式的。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其实践性、开放性仍然不足,脱离生活及社会的实际都是悬空的,必须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去设置课程。
(三)解放办学框架的束约——形成活力学校的温度
当前构建学校的活力,需不断完善思想主张,形成合理的办学框架,设立的制度要贯彻理论,但不是没有情感、机械化的管理。不论是晓庄学校的实习、评价制度,还是晓庄学校的日常管理的民主与自治,特别是他创造的“艺友制”,用朋友之道来训练同志学做教师或某种艺术,都是释放团队和个人活力的关键因素。倘若质量和公平是办学的宽度和高度,那么活力就是办学的温度,陶先生在营造师生管理方面体现了卓越的办学能力。陶行知明确说,“晓庄的出发点是爱心:爱人类,爱民族,爱三万万村民”,这样创办的学校旨在尊重学生,促进个体完善;旨在情感陶冶,激发学校活力。
从教育家陶行知的办学实践看一所学校的活力,我们更加看到有活力的学校是情知意统一的,是充满情怀、智慧和实践力量的学校。陶行知先生通过自己的躬身力行为我们现代学校改进活力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但是有活力的内涵式发展是基于学校历史与现实创设的生成,不是复制与照搬的,在提升学校的活力策略上还要转化为自觉地、长期的、主动的探索。
(作者系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