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秀:从高考生物命题窥见生物教学走向
时间:2021-08-20 来源:
从高考生物命题窥见生物教学走向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吴锦秀
一、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Ⅱ、Ⅲ卷理综生物试卷的分析
2019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在命题风格、题型结构、试题难度等方面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没有偏题和怪题。命题紧扣生物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有较好的区分度,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题干的语言表述都很精炼。非选择题的设问有所减少,例如全国Ⅲ卷必修部分17问,选修部分7问,所以每个问的分值就有所增大,考查学生表述能力的设问有所增加,这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试题紧扣教材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
全国卷的三套试卷都重点考查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细胞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生命历程、植物代谢、遗传定律、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基本上每一道题均能在教材中找到出处。例如,卷Ⅰ第1题源自教材必修一P123,P124;卷Ⅱ第1题源自教材必修一P45、P53和必修二P54、P63;卷Ⅲ第1题源自教材P9、P27、P41、P49、P89;卷Ⅲ第29题源自教材P21、P28、P35、P46。
2、试题中还常常出现课后拓展题的内容以及资料分析的内容
试题不仅考查学生对教材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应用。例如,卷Ⅰ第4题出现必修三P33课后拓展题2的内容,第5题如果把必修二P37的课后练习1、2题,P39的4题搞清楚,该题就没有问题了。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教给我们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所以这些内容在高考题中也常常出现,例如,卷Ⅰ的30题就考到了必修三P20的资料分析的内容。
(二)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
1、试题考查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试题以生活和社会热点为背景进行命题,既有时代感,又同时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来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卷Ⅲ中的第3题,考查人体散热的途径;第4题考查玉米种子萌发的相关知识;第29题考查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问题;卷Ⅰ中30题,果园害虫的控制问题;卷Ⅱ中的第2题马铃薯的储藏等均属于知识的应用。
2、试题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题干给与的背景材料入手,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是近几年高考常常出现的题型,今年也不例外。例如,卷Ⅱ的第3题就属于信息题,学生只有从题中寻找相关信息,读懂题意,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某种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①将某植物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定pH的溶液中(假设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外),置于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不变。②再将含有保卫细胞的该溶液分成两组,一组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明显降低;另一组先在溶液中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抑制ATP水解),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pH不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 H﹢-ATPase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H﹢转运到细胞外。B. 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H﹢-ATPase发挥作用导致H﹢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C. H﹢-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所需的能量可由蓝光直接提供。D. 溶液中的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
从题中读出H﹢-ATPase和照射蓝光共同处理能引起ATP水解释放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属于主动运输,再联系必修一P72和P89的相关知识就能选出正确答案了。
3、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考试大纲对实验探究能力要求如下: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及对方法技能的运用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今年的全国卷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出发,考查了学生设计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能力。例如,除了选修题以外,卷Ⅰ的第6题、第30题、31题;卷Ⅱ的29题、30题;卷Ⅲ的第29题、31题都属于实验题,并且三套试卷均要求学生写出实验设计的思路、预期实验的结果。这一类题充分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容易失分的一类题型。
4、试题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试题注重了学科内的综合,注重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卷Ⅰ的第3题,从不同角度考查了植株增重的原因;卷Ⅱ的30题考查了必修二减数分裂和必修三激素调节的综合,31题考查了必修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与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综合;卷Ⅲ的第5题考查了必修一新陈代谢和必修三内环境知识的综合。
二、对未来生物教学的建议
(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教材知识的分析理解及拓展应用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以高考的高度对待教材,以高考的角度解析教材,以高考的思维审视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教材的主要知识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教材中的概念、原理以及教材中的难点内容,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作深入的分析,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会知识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课后拓展内容,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方法,并根据这些内容的分析总结出相关的分析方法及解题方法。例如对必修一P63的资料分析,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吸收情况,也可以比较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情况,还可以分析各种离子在吸收前后的浓度变化的原因,最终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①不同植物对同种矿质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同;②同种植物对不同矿质离子的吸收速率也不同;③植物吸收水和吸收离子是不同的过程。这也是解分析题的常见方法。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的落实
生物学科知识点繁多,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督促学生对重点、主干知识进行落实过关就非常重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负责制的方法来进行。对于每一个章节的知识,教师先准备问题清单,或以填空的形式,或是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在知识过关时,教师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准备,然后定时完成知识清单,再改错。对于错误多的学生要求在组长那里过关,组长在科代表那里过关,科代表在教师那里过关。做到对知识的真正落实。
(三)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还会感觉到知识学懂了但是不会做题,或者是做题时不知从何下手?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到相关的解题方法。尤其是在必修二学习遗传定律时常常出现。所以此时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总结出相应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的思路。例如,如何确定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已经知道显性和隐性的情况下,用雌性的隐性个体和雄性的显性个体杂交的方法来解决(XY型);如果未知显性和隐性的情况下,就采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来解决。包括如何判断显性和隐性?如何证明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如何确定显性性状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有方法解决的。只有把这些方法教给了学生,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才不会慌乱,从容正确作答。
(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的教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也可以说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实验的考查在高考题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加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验的教学。有关实验中的变量问题,什么叫自变量?什么叫因变量?什么叫无关变量?有关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如何判断?实验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实验步骤、实验思路该怎么写?实验的预期是怎样的?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实验是如何对照的?对照的类型有哪些?都要教给学生,让他们掌握相应的方法。尤其是教材上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分析透彻,不要吃夹生饭。
(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高考题中的许多设问都需要学生进行表述,而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失分较多的方面就是表述不准。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一讲到底,许多时候我们应该采取的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来总结知识点,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的概念、原理进行表述。甚至每次的练习或是考试卷,可以安排学生自己讲评,教师作评价。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只要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作者系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该文于2020年1月在省级刊物《教与学》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