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燕:让学生在课堂中张开想象的翅膀

时间:2021-08-20      来源:

让学生课堂张开想象的翅膀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何云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也出现在语文统编教材三下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可见培养儿童想象力尤为重要。纵观一至三年级的统编教材,有7个单元将“想象”定位为单元主题或要达成的语文要素,而出现在课后习题中的“想象”更是多达40处。它分布在各个年级,各个单元,但主要集中在二下和整个三年级。所以不论是双线主题的制定语文要素的落实还是课后习题的指引,都旨在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学段目标中,“想象力”更是被细化,呈现了它的两种属性,一种是阅读中达成的目标,一种是习作中运用的技能,想象力是一种既得能力,也是一种学习工具。

想象如此珍贵,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儿童的想象力并没有被保护,反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使得现在的学生不敢想不爱想不会想更不能很好地运用想象。如何立足统编教材,利用好课堂,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敢想爱想会想会用,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静心思考和推敲的。

一、化零为整,找准想象泉眼

朗读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很大程度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朗读中生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是统编教材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呈现形式:“读句子想画面、边读边想象、读句子想象场景……”在这样的习题指引下,教学中关注朗读读准字词读出停顿读好语气读出情感创新形式读好重要词关键句重点段,把想象的“形”“景”“画面”呈现出来,将朗读化零为整,让朗读成为想象的泉眼。

1、读词,给想象以形

想象是无形的,但想象又是形态万千的文本的表述很抽象,但是一些重要字词,一些优美语句常常会成为想象的切入点。常言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读好这些词语,想象的“形”就能丰盈起来。

在三年级上册15课《搭船的鸟》一文中,翠鸟“冲、飞、衔、站、吞”一系列的动作,使得一只灵动的翠鸟跃然纸上。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将重点词语标注并读准确,继而在读准的基础上把词语读生动。让学生表述并演绎翠鸟的动作,在想象表演中赋予翠鸟生气和形象。

2、读句,给想象以景

通过读活词语,想象能让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把句子读好读丰厚,往往通过想象就能把人物所处的场景读具体。“一切景语皆情语”读句实现的想象也为想象实现的理解奠定基础。

在三年级下第20课《肥皂泡》的教学设计上,“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这句话连用了四个“那么”,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好语气的递进,从递进的朗读中畅谈体会感悟和想象。为更好的呈现想象的景,在学生理解语句的基础上配上一段梦幻的音乐,再次朗读来体会肥皂泡带来的快乐,展开想象肥皂泡借着扇子的轻风轻悠悠飞上天送过海的情景,那飞到明月,夕阳,熟睡的婴儿身边的仅仅是肥皂泡吗……关注好句子中语气、停顿等朗读要素,适当补白想象空档,再配以适当的多媒体辅助,把句子读厚实。在读句子中想象场景,又借助场景来厚实想象,是一种读与想的共融。

3、读段,给想象以画面

文段是由字词句构成的,文段的想象是给人物配上场景,亦或是在场景中安放人物。在教学三下第2课《荷花》第四自然段时,在读准字词句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池生机勃勃的荷叶荷花图,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你就是那朵美丽可爱的荷花,你的头上飞来了可爱的蜻蜓朋友,你的脚下游过调皮的小鱼儿,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这些伙伴们又会和你说些什么?在这样具象的画面中展开想象。

在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实现文段的想象,这是一种读与想的具象呈现。

二、化虚为实,挖掘想象清渠

想象是否具有创造性,康德将划分为两种:一是“创制性的想象力”;二是“复制性的想象力”。从教材角度出发,以课堂想课堂是一种“复制性的想象力”,以课堂想课外则是一种“创制性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有“内在图式”,内在图式越丰富则学生的想象空间就越大。

1、化想象为插图,让想象合意

统编教材的插图是教材的一大亮点,很多插图都清晰明了的将文本的内容进行了绘制,可以是学生文本内容的一个习得,也可以是学生将自己课堂所学的内容想象成型后获得的一个对比性的习得。

例如在教学三下第5课《守株待兔》时,学生借助注释基本理解了“释其耒而守株”的意思但是由于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不高,农耕生活又远离学生实际生活,要贴切地想象确实有点不容易,此时此刻文本中出现了一幅有趣又合时宜的插图,让学生对当时的场面有了形象的理解,能借助插图描述当时的情景,更能让学生对当时农夫的心理、神态、动作甚至语言等有了生发想象的地点。

2、化想象为导图,让想象合理

如果说借助课文的插图进行想象是康德口中的“复制性的想象力”,那么借助导图进行想象就是“创制性的想象力”。在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过程中,课后习题让学生拓展想象“厨房是个音乐厅”这样的小练笔练习。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想象,我们在练笔开始前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一起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在导图绘制后,学生的想象书写有了更多的方向,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条理。学生将在厨房中听到的声音和日常生活中的乐器的声音相联结,让厨房这座音乐厅不仅演奏得悦耳更是演奏得有水平。

这种丰富性的想象需要有想象的立足点和生长点,需要建立一座想象和现实连接的桥梁,在这一点上,导图能很好地展现它的价值,能让想象更合理。

3、化想象为绘图,让想象合情

康德认为:“想象力的纯粹的(生产性的)综合的必然统一,这条原则先于统觉而成了一切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可能性基础。”学生的想象和现实有着不可切割的联系,是学生基于已知现实的创造。绘图在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生活的联系远远比文字密切。

在三下第五单元的《初试身手》中出现了极具趣味和想象的指印画,在教学时我尊重学生的主观创作,不做过多介入但做适当指引,例如通过按下指印大小的不同,形成创作物体的差异;选择按压指印颜色的不同,区分物体的种类差别;按下指印数量的多少,组合形成想象作品。在这样绘画的过程中,学生能联结生活所知进行合情的想象,绘制葡萄菠萝西瓜荷包蛋甲壳虫汽车等生活事物。

在学生不能完全运用语言确切表述所知所想时,绘图可以帮助传递想象,让想象合情,甚至在创制绘图过程中能实现想象的突发性延伸。

三、化铁为金,汇聚想象清泉

创造性想象在作者的写作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展现这种创造性想象最好的平台便是习作。此时的习作既体现了想象的工具性也体现想象的目的性。在三年级教学中它的展开形式可以分为三类:课堂的链接课后的练笔单元的习作。

1、借助链接,成想象之翼

纵观三年级统编教材,课文后面有阅读链接的文章共有5篇,阅读链接是课堂阅读的一种衍生,是基于课堂学习的一种拓展。把握好阅读链接,便能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让语文要素开枝散叶。

在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作者通过对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的水泥道的认真观察,点燃了很多想象的火苗,在课堂上落实了文本的观察细致,语言的优美生动,也穿插了想象的奇妙丰富。在讲解阅读链接时,汪曾祺的描写方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和想象力。有学生模仿着这样的方式进行仿写: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宽大的街道。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西看,看这辆车快,那辆车慢。这条街道像一条跑道,路灯像是夜空中的星星,路边的栅栏是赛马的围栏,车就是奔跑的骏马,在夜空中比赛……

2、关注练笔,塑想象之身

统观三年级的教材,以小练笔形式出现的课后习题共有7处:三上4处,三下3处。这些小练笔虽然分布的单元不同但是总有一个共有的特性:简短几个字或一幅画要学生结合课文的写法丰盈想象的内容。

日常教学中将练笔的想象教学穿插进课堂段落的学习中,在三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小练笔教学中结合文本鹿角的比喻蠕动的姿态划来划去的威武,将课后练笔的图片内容想象得更加具体。

联结课文,关注习题,把握课后的练笔教学,塑造想象的金身。

3、整合习作,凝想象之神

袁枚说:“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皆为绝妙词。”夕阳、芳草与绝妙词之间的转换皆立足在“解”,即我们是否能够观察思考和想象。整合习作教学,动笔让想象在运用中习得。三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立足的要素就是“想象”,在完成课文的教学后了解想象的特征。在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板块学习想象的方法,凝聚想象的精髓。

在学习《一支铅笔的梦想》习作例文中,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找寻铅笔的梦想,并将梦想配图展示,在一系列图片的对比中感受到想象也是有依据的,可以从事物的某种特征进行想象,在课堂引导学生依据这样的特征拓展梦想。再结合文本的表达,明确习作的写法,通过文本的学习,习得从特征拓展想象的方法,在明确想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习作。

联结课文,关注习题,整合单元的习作教学,凝聚想象的元神。

想象扎根在语文课堂的角角落落,也在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有所渗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课堂极为重要的板块。通过“读活关键词,读厚关键句,读好关键段”的朗读,在沉浸式推进中呈现想象的“形,景,画面”;通过“对比插图,绘制导图,联结绘图”的画图,在平移式延伸中培养想象的“合意,合理,合情”;通过“课后链接,文本练笔,单元习作”的练习,在阶梯式递进中塑造想象的“翼、身、神”。通过化零为整的朗读,化虚为实的图画,化铁为金的练习,借助“朗读”“画图”“练习”这三泓活水,引出想象的几许清泉,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能力。


(作者系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