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

时间:2021-08-20      来源: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陈玉婷


高中语文课后要不要布置作业?如何布置?布置多少合适?作业完成效果如何?这些问题在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值得思考。不仅如此,语文课后作业的随意性也处处可见,许多老师千篇一律的让学生做练习册,仿佛离了练习册,学生就没有作业可做了,于是学生视其为“鸡肋”,做只是完成任务,完成后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所以,要想让语文课后作业有的放矢,做有所获,就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考虑学情的差异性、内容的特殊性、操作的可行性、作业的兴趣性和情境性设计课后作业,逐步达成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出发设计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效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语文课堂教学每节课、每课时都会设定单独的教学目标,要想检测目标达成与否,可通过对课后作业的设计来完成。当然,在对课后作业做精心设计时要兼顾教学内容。例如,为达成《红楼梦》整本阅读中关于人物形象的掌握这一教学目标,在集体阅读金陵十二钗的相关内容后,可设计十二金钗的“微信朋友圈”这样的课后作业;再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完成小说《祝福》里祥林嫂形象的探讨后,可设计“你认为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是不是一位战士?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明你的理由”这样的课后作业。这些探究性、开放性、激趣性的作业,答案并不唯一,但学生在完成这样的作业时既能检测课堂教学,又能训练思维,一举两得。  

二、依据学情差异性设计个性化作业

学情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学习情况,包括认知基础、知识维度、学习能力等,学生学情不同,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作业。

例如学段不同,作业各异:高一高二,在于培养兴趣以及积累知识;而高三在于复习备考以及训练技能。所以高一高二,就可以设计积累、摘抄、随笔、练字等,例如在学习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文后,可设计默写作业,要求不写错别字,字体工整,标点规范;在学完《归去来兮辞》后可设计积累作业,解释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找到表示被动的文言句式。

学生接受程度有差异,需要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课后作业。例如,教学《鸿门宴》时,可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分别设计课后作业。学习基础较好的A班,作业可设计为选择《鸿门宴》中的一个人物,仿照《史记》的体例,写一篇小传(可文言可白话),而学习基础较差的B班,作业就可设计为选择《鸿门宴》中一个人物,为他画张性格文字肖像。

三、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发设计

创设情境是模拟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如果我们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能适当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予他们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这样的作业无疑是受学生欢迎的,有鲜活力的。例如在学习词《雨霖铃》《声声慢》《念奴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后作业“给词配曲,可以套用现代歌曲中与之相符的曲调,也可以自己创作”,因为词,在古时候本来就是配乐唱和的,诗人的心情是通过吟唱表达出来的。现在大多数学生对歌曲比较感兴趣,这样的作业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揣摩词的情感,一举两得。再比如,学完新闻单元后,可设计学生撰写校园新闻稿,既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这些激发兴趣的作业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引起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所以,作为老师,应该认识到情境创设的巨大潜力,并积极探索创设情境设计语文作业。
  除此之外,语文课后作业设计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工具去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例如当我们想让学生完成随笔周记时,可以设计学生将其见闻拍下来、录下来,然后通过写说说、发微博、朋友圈将那一刻写下来。这样的作业很随和,却能让学生用心去对待。

语文课后作业布置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运用和提高。如果课堂上已经达成了教学目标,就不必留课外作业,把课外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接触世界名著,增强文化素养。如果教师要留作业给学生完成,那么作业布置一定要科学,杜绝重复低效。从课堂教学的目标出发,考虑学情的差异性,内容的特殊性,操作的可行性,作业的兴趣性和情境性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开发自主型作业、积累型作业、创编型作业、调研型作业、课题型作业等,让学生有个愉快的作业时光。


(作者系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