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梅:初中道德与法治习题课高效益的基本策略

时间:2021-08-20      来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习题课高效益的基本策略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张莉梅


新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是毕业班教学常见的几种课型。习题课的开展,旨在通过“实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解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巩固所学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如何提高习题课的课堂效率,切实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做到举一反三,是摆在毕业班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结合“五环践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笔者进行了近一学期的探索,形成了相关策略。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千人千言,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但是,我想,好的课堂一定是学生有参与、参与有效果、学后有收获的课堂。记得自己读高中那会儿,邻班有位政治老师,上完课从不布置课外作业,每次考试,学生成绩都好到让人羡慕。我一直好奇,这位老师有什么法宝?据邻班同学讲,不知道为什么,每次上完这位老师的课,所有的知识都跟印在脑子里一样,怎么都忘不了。当我自己做了一名初中政治老师后,我一直在探索这样一条道路:让学生在课堂学得好!

在我看来,教得好真不如学得好,毕竟,教师的职业功能不是自我才华的展演,而是“传道授业解惑”。能不能开启学生思考的大门,可不可以通过点拨、启发,触动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进而让学生从中感悟与提升,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传统教学中,课堂是老师的,老师一人谈,四十分钟唾沫横飞滔滔不绝;学生接收难,理解记忆掌握参差不齐。

课堂,首先是“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它的解读是“课,试也。从言果声。“言”与“果”联合起来表示“计量收获物”,也就是说,课堂,首先应该是学生收获的地方。既然如此,习题课也应该最大程度地交还给学生,这是我在实践中迈开的第一步。以往的习题课,就是学生练习、教师公布答案、逐一讲授或选择共性问题讲授。有两个弊端:一个是学生疲于“知道”答案,而惰于“甚解”,达不到强化巩固的效果;再一个是讲授的形式,因为针对的是学生全体,难以体现“因材施教”的精神,让早已掌握的学生反复接收,产生疲惫,而未能掌握的学生一遍讲解未必能驾轻就熟。

“五环践学课堂模式”倡导“将学习活动落实到自己(学生)的眼、手、脚、脑、心中去”,通过“自学质疑”“讨论领悟”“展示分享”“检测巩固”“评价提升”五个环节的合理整合,“重构课堂结构,优化教学环节”。于是,我决心将习题课也全然交还给学生。

二、 组织策略与实施

1、教师下水先练习。

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到从容驾驭,首先需要对授课内容烂熟于心。所以,每次的习题课,我会让自己定时进行练习。定时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的练习定一个参考,以期其合理性;同时做到每题必练,由此实现课堂重心由课堂秩序动态生成,同类型题可以集中处理,以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任务明确不马虎。

   习题课,每次训练多少道题,需要多少时间,训练内容所在位置、范围,我都会一一明确。一般而言,新课后随堂进行练习,既能及时巩固新知,又能以练带学,检验学习效果。合理的练习量和合理的练习时间(整体可完成的时间,一般是教师完成练习时间的1倍)确定后,计时计量启动练习。一般我会布置“某练习资料第某页至第某页,具体第几题,多少时间完成”这样的任务。

3、反复巡视强习惯。

习题课练习,是学生规范答题训练的有效形式。为此,学生完成习题时,教师应反复巡视,通过观看学生做题的情况,及时指出或纠正其答题不规范的方面,同时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其解题偏差可能的原因,分析其能力形成的薄弱点,为随后的讨论领悟、展示分享、评价提升等环节做好充分准备。巡视是习题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可以看到学生问题的根源。如“彻底消除”这样的绝对性表述,属于道德与法治练习中常见的错误,每次都会有零星的孩子忽略。那么,一旦发现,就要记在心里,在讲评环节重点关注其完成情况,并督促其做好随后的工作,引起重视。

4、勾画圈点严要求。

在学生进行展示分享时,教师应加强走动,同时关注学生全体,要求学生及时做好必要的勾画圈点,以提醒学生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练习时,我要求学生必须勾画的内容包括“主语”(如“青少年”、“国家”、“政府”等)、“问题”(如“因为”、“做法”、“结果”等)、“易混点”(如“正确的”、“有误的”的等)。同时对错误选项做“×”,并圈点出错误关键词;对无关选项做“/”,同步圈点出与题干不符的关键词。这些,从做题到讲评都要求学生明确。

5、追问追思追联,后续问题有设计。

习题课的意义不在于会做题,更在于牢固掌握同一类型题。为此,学生展示分享后,如果没有涉及到对问题的延展性思考,教师就要注意跟进回答正确时,提出一个促进性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如台湾问题,解决了“政治基础”,继续设问“基本方针”);回答不完整时,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缺漏的原因,给学生线索或提示以帮助其解决问题。

6、方法多样化,正反共促进

解决选择题,除了“直接选择”以外,往往还可以通过“逆向排除”得出正确答案。“逆向排除”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尤其有效,为此,在学生展示其研究成果后,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也是积极的实践。

7、五环自由排列

在习题课中运用“五环践学”课堂模式,“评价提升”往往是渗透在学生的“展示分享”中的。同样,学生的“自学质疑”也可能随时触发因此,五个环节不是固定的,而是自由灵活的呈现。

三、“五环践学”下的习题课什么样?

“五环践学”下的习题课是什么样子的呢?

定时定量训练,定时讨论——学生完成练习后,在组内核对答案,答案不统一的题目,组内先研讨论。

孩子们热烈讨论起来,巡视中我常常被孩子们的认真和积极打动。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吗?这个都不知道?!来……在这里!”小吴一边讲解一边翻书。

“A是做法,不是原因,注意——因为,就是选原因!”段自信地说。

“天啊!我们四个人四个答案!”C组抓狂起来,随即投入了相互“找茬儿”的辩论。

……

讨论结束,小组轮流公布答案,发言人呈现答案的同时还不忘讲解一二。

就这样。十分钟,讲评完毕,还是孩子们搞定的!

讲得少,学得好,这是高效课堂的目标,也是我对自己的课堂的要求。

四、运用效果分析

(一)质疑问难主动有为

习题课是学生在教师面对面的指导下,对指定的题目进行解题作业的教学形式。“五环践学”模式下的习题课,教师的指导更多是课堂环节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学生自己对问题的发现,就是将“讲堂”变为“学堂”的过程,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积极转变的过程。发现了问题的学生会在随后的讨论领悟中积极探寻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提高。

(二)疑难解析领悟本质

将老师解答讲授变为“小组讨论领悟”,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效率——小组全体正确的题目不讲,不重复;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内部解决,更有针对性——哪个问题哪个孩子不理解,组员细致解答,逐一引导,更加落实。

(三)展示分享及时点拨

孩子们讨论结束,先呈现问题的答案,随后由小组发言人解读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答题的习惯、对问题的理解、讨论后的进一步理解都能得以呈现,既有利于强化积极思维,又能在暴露思维漏洞后得到老师的及时指导,有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

(四)问题通透深入领会

新课之后的习题课,原本就是一次知识积累和运用的过程,讨论领悟与展示分享后,抛出同类型题、提升题、变式题进行强化练习,有利于学生题题彻底清、根上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掌握运用能力。

(五)归纳小结帮扶提升

无论是整理前阶段课程的知识要点,还是分析作业题中的错误,或是讲解习题,亦或是请学生上讲台做题(如用时间线索图表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和新时代奋斗目标),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与归纳能力的形成。通过组内研究,提高了个体帮扶的有效性,更好地达成了教育的效果。

学校提出的“五环践学”,旨在倡导全体教师追寻课堂的本然生活,让学生参与的课堂、让学生体验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就是我们应该追寻的课堂。

枯燥乏味的习题课,在“五环践学”教学实践下有了生机,值得我继续实践,不断探索。


(作者系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 该文2019年12月在第五届教育研讨会中获论文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