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焱:研学课程与东坡文化融合的实践
时间:2021-08-20 来源:
研学课程与东坡文化融合的实践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陈正焱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无疑,三苏父子掀起了宋代文化的高潮。苏轼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散文著作宏富,善书,善文,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千古文豪,为后世留下了经久不衰的诗词散文。而作为培育了三苏文化巨人的土壤——眉山,苏轼在此生活了25年左右,遗留下的来的文化、思想、诗词、美食及其品格等影响了后世人民,给眉山本土文化带来了大发展。后世把其在眉山期间生活及其产生的影响称之为东坡文化。
一、眉山东坡文化梳理
东坡文化是以苏轼思想、理论、学术、创作、生存样式、历史影响等物质与精神内容为主,包括苏洵、苏辙文化成果在内构成的一个文化范畴,涵盖民风民俗、遗产文化、历史文物、古典建筑、人文地理等方面。
(一) 眉山研学基地梳理
眉山三苏祠和纱觳行——苏轼居住地。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原为五亩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模拟重建。
东坡湿地公园、东坡岛水街——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湿地公园。东坡湿地公园环绕眉山东坡岛自成风景,园内珍稀飞禽,植物种类丰富,廊桥亭台榭,蝉鸣鸟叫,花草树木,黑瓦红柱,相得益彰,登上望月台,悟人生之道,这片风水宝地,人杰地灵,是眉山人民心灵的栖息地。
青神中岩寺——东坡初恋地。苏轼17岁来到青神中岩寺王方老师处求学,并与老师的女儿王弗一见钟情,终成眷属。前20年,苏轼的人生美满,父母疼爱,腹有诗书,众人赏识,旁有佳人,郎才女貌,自成佳话,那三苏祠内来风轩下清风,那纱縠行中小儿嬉戏,那“连鳌山”三个大字的遒劲,那崖壁上的“唤鱼池”就是最好的印证。
土地乡三苏墓——苏母、苏洵、东坡妻子王弗之墓,东坡衣冠冢。21岁的苏轼,考取功名,让人遗憾的是,程夫人没有听到父子三人考取功名就已逝世。苏轼听闻母亲逝世的消息,立马回眉丁忧。程夫人的墓地就在今眉山三苏乡,回家守墓二十七个月。后妻子逝世,父亲仙逝,再次返回眉山,将父亲和母亲和墓,妻子葬在旁边,丁忧2年多。
三苏纪念馆——苏洵、苏辙、苏轼父子文化馆藏。三苏纪念馆是国内展示三苏文化最丰富、展陈面积最大,陈列方式最多,展出水平最高的场所。它以其古雅凝重、意境深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弘扬三苏文化的又一颗璀璨明珠。
(二)东坡诗词文赋在眉山的印记
东坡从小就表现出了天赋异禀,六岁著有《黠鼠赋》,八岁著有《夏侯太初论》《却鼠刀铭》,有趣的对联,回文诗,编撰在《东坡集》中。后悼念亡妻王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情真意切,肝肠寸断。也有给眉山县为远景楼作记《远景楼记》。眉山人民仰慕苏轼,把街道、学校、酒楼、桥梁的名称改成与东坡文化有关的名字,比如街道以苏轼曾经到达过的地方命名:黄州路、赤壁路、三苏路、苏祠街道等。学校有东坡中学、苏祠中学。桥梁以苏洵,苏辙的号命名,老泉桥、颍滨桥。在各大景点刻上苏轼的诗词歌赋。湿地公园、三苏纪念馆藏,陈列有上百首诗文词赋。东坡人民更是爱好东坡美食,最著名酒楼之一东坡酒楼,其中东坡肉、东坡肘子、羊蝎子、龙眼酥、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芽脍、东坡墨鲤等东坡美食让游客垂涎欲滴。
(三)苏东坡在眉山的生活足迹——苏轼的成才之路
苏轼出生于眉山古纱縠行苏洵老家,8岁以前在家中来凤轩读书,主要由母亲教导。后跟从眉山县城文武双全的道士张易简启蒙学习,主要学习六经和诸子百家,以儒家经典为主。稍长,苏轼开始了他的游学活动。苏轼的游学是自由的,连鳌六君子夜游连鳌山,苏轼月下书写“连鳌山”三个大字,遒劲刚健,名噪眉山。17岁的这年春天,来到青神中岩寺跟随举人王方学习科举考试制度下的各种应试知识技巧,与老师的女儿王弗一见钟情,年底结婚,王弗时时陪伴苏轼读书。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跟随父亲到了成都,经过张方平的举荐,20岁去到京城游学学习,21岁考中进士,闻名京都,深得当时政客欧阳修的赏识。
二、眉山开发东坡文化研学课程的必要性
(一)是学生在研学实践中学习知识的需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
中学阶段教学大多是在学校课堂完成,缺乏在实践中探究学习,学生不乏有学习枯燥,学习无兴趣的现象。我们不妨寓教于乐——将研学和学科融合,在行走中学习。在东坡文化研学课程实践践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即拓宽学生眼界,锻炼学生的组织、演讲、鉴赏等能力,还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了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
(二)是提升教师素养的需要,是实践育人、现代课堂践学的需要
在东坡文化研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走出去,首先教师就得走出去探究东坡文化。教师要有充足的研学课程设计,必须具备较强的探究能力,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在研学现场,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有较强的把控力和执行力,提升了教师组织能力。研学后,教师作为课程的编导者,这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无形之间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研学实践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课堂,变换的地点,丰富可感的内容,这让整个教学变得活泼多样。寓教于乐的研学方式不仅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还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实践出真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学校东坡文化研学特色课程构建的需要,是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的需要
眉山市东坡文化研学实践课程缺乏,学校地方特色课程缺乏,这是东坡文化研学实践课程构建的需要。课程的构建有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学校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研学实践得真知的实现。了解眉山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是每个青少年的责任和担当。研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在研学过程中,不能体现出“以生为本”的宗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参与后收获的知识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成果;如何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研学相结合,并探究研学的模式;从哪个地方找突破点相联系起来;如何构建研学课程,形成本校特色校本课程;如何确保安全问题。
(五)拟解决的问题
(1)如何通过此课题找到东坡文化研学实践践学的方法,如何围绕“以生为本”宗旨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激发课程实践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2)如何在东坡文化研学课程实践研究中研发学校“研学特色校本课程”。
三、眉山东坡文化研学游课程和实践设计
(一)基于眉山东坡文化的研学课程内容设计
眉山具有研学游的先天优势,但是研学游的课程本土人文资源融入不足。本文以东坡在眉山期间生活对眉山人民的影响为依托,以东坡行经足迹为旅游线路,开展东坡研学游活动,设置研学项目。
基于东坡文化研学项目名称及其内容:
研学三苏祠——景点的讲解、故事的讲述、诗词的吟咏、祭拜的礼仪、美食的宣介、建筑美学的学习、园林建筑美学学习、编排话剧;
研学三苏纪念馆——故事讲解、诗词的解读朗诵、书法的讲解、碑帖的了解、宋代服饰美学学习、人物生平的了解、人物精神讲解、抗洪、行医、为官、美食方面的探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精神情怀、服饰展示;
研学湿地公园系列——远景楼、望月台、廊台亭榭桥梁的介绍、诗词的讲解、纪念王母,学王母的教育;
研学中岩寺——寺庙佛学方面的探讨、历史的讲解、景点的参观和讲解、观看影视剧《苏轼》。
(二)东坡文化研学课程设计策略研究:
1、紧密结合学校五环践学特色课程对研学课程进行设计。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通过问卷方式了解学生目前对研学基地的印象,确定研学目标。第二环节。讨论领悟,通过前期准备和实地研学讨论研究路线和活动设计:景点的宣介,亮点的挖掘,东坡文化和精神的彰显。第三环节:展示分享。研学小组作为导游团队带领其他同学进行实地研学、成果汇报展示分享、各种形式的宣介。第四环节:检测巩固。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丰富研学体验。第五环节:评价提升。构建眉山东坡文化研学实践特色课程;对各研学小组进行评价、奖励和宣介。
2、将地理、历史、自然、生物、社会、艺术等不同学科进行融合。
双基地学科融合策略,将学校研学方案和研学基地研学方案进行融合,注意研学方案对于研学对象的层次实施难度,研学对象决定研学的范围和内容,研学主体决定研学的深度和广度,由此衍生出的学科融合更能有效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同一主题,学科间融合策略,不同主题下,跨年段学科融合策略。在实际研学过程中,不同年段的学生会出现在同一研学地点的情况。
所以,需要设定不同的研学活动主题,根据不同学段设定与学生相适应的研学实践课题。但由于年段与年段之间的差异并不是泾渭分明,学科融合需要考虑跨学科融合策略。
(三)主题课程实施策略
眉山东坡文化基地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通过“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方法和模式,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结合国际上“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理念、方法、模式,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研学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基于学生自身兴趣,根据课本内容,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体验六大类别选择和确定研学主题,在动手做、做中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集体学习活动。
1、东坡文化研学主题目标确定:确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核心素养等目标,教会学生学会生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2、东坡文化课程的设定:人文地理、历史文物、艺术创作、饮食服饰、古典建筑、民风民俗。
3、课程对象的确立:小学低段、小学高段、初中、高中、学科教师、研学基地。
4、东坡文化研学路线设计:
第一条研学线路:以三苏祠、三苏博物馆、东坡宋城为中心;
第二条研学线路:研学以三苏文化相关的主题公园,例如,东坡区湿地公园、苏母公园、苏辙公园、苏洵公园、诗书城公园、竹编艺术城;
第三条研学线路:青神中岩寺、东坡区广济乡连鳌山;
每次研学的具体线路由各研学小组自主设定。
眉山东坡文化研学课程实践研究就是开展“以研究眉山东坡文化为核心、以学生研学实践为主体”的活动,并构建眉山东坡文化研学实践课程体系。旨在打破走马观花的研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课堂的补充,有助于提升学生研学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有助于构建地方特色文化体系,有利于传承和弘扬眉山东坡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系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该文于2020年9月获得K12学校论文评选省级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