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基于新课标的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1-08-20      来源:

基于新课标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杜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行以来,新课改理念给数学教师带来全新的挑战,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到知识、发现问题、提高能力的关键途径,新课程改革在理念、内容和实施上,都有较大变化,而学生则是实现数学新课改目标的关键。

一、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它不仅要求教师做出相应改变,也要求学生用全新的态度去对待数学学习。

1、学生应树立“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和教师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强调了师生的互动性,这与传统由教师控制课堂,对学生灌输知识很不一样,因此需要学生转变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学生应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形成师生合作互助的新型伙伴关系。

2、学生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中新增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三方面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和创新精神。针对这些内容,教师会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也必须学会去适应新的模式。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要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敢于打破常规,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创造自己的数学学习模式,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3、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目的在于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特点和发展需求,向他们提供不同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对不同的课程有能力接受,还要求学生了解自身的个性发展状况,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角色类型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不仅教师要迅速熟悉新课程、新教材,理解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学生也要去了解新课程标准,并且在学习中不断探索新教材,在数学学习中完成角色转变,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

1、学生要实现从“服从型”向“主体型”的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强化技能,往往是自己控制整个课堂,而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处于服从地位。这让学生慢慢放弃自主学习,逐步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参与实践”。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学中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随时开发自己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充分发散思维,及时发挥自己的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让自己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当学习中遇到困难、对所学产生疑惑时,学生要积极寻求并接受教师帮助,从而让自己由“服从型”转问“主体型”。

2、学生要实现从“接受型”向“合作型”的转变。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多是强调知识的传递以及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数学课堂也成为教师单方面传授数学知识的阵地。而学生的学习则是被动进行,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背诵,做题时回忆套用,不会主动思考。新课程标准强调师生合作,给学生角色定位赋予新的含义。在教学环节中,学生不只是接受者,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行动者、组织者以及教师的合作者。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组织并参与丰富多彩的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同时对于产生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求助。通过讨论、交流,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从而增强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互动合作,能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培养了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自己学习的主体性。

三、高中数学学生实现角色转变的能力要求

1、学生要提高对新教材的理解能力。新教材与旧教材有很多不同之处。新教材更倾向于学生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能单纯靠老师讲解,自己记忆、练习。学生作为主体,要主动去学习新教材,并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要有灵活变通的能力。很多数学问题并非一个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灵活的变通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要多样化,分析问题要层次化,不能按照以往传统方法解决问题,只按照老师的思路去想答案。

现在课改形势稳步上升,高中学生应该明确将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好角色转变。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者系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该文于2019年7月在省级刊物《新课程教学》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