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阳:地理教学中“展示分享”的践学策略

时间:2021-08-20      来源:

地理教学中“展示分享”的践策略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周宇阳


课堂是师生共同互动的平台,更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更为重视学生的展示,注重展现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能力、思维过程和成果的呈现,在“展示”的有效驱动下,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我校的五环践学模式中“展示分享”环节是展示学习方法(思路技巧、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认识、成果)、心得体会(感悟、反思)。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展示分享”的做法和问题迷惑,针对展示内容、形式、教师评价方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展示内容 
  过去的教学我让学生展示的内容较单一,只让孩子们展示思考结论、答案。有时候课堂虽采用一问多答的形式,但大多停留在追问结论的层次。如学习《世界的气候》等难度较大的知识和内容,原来我只是提问要求让学生回答气候图和其对应的气候特征,而不会介绍知识规律的成因或者让学生提炼相关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结构之间关联。原来的教学中学生对知识只是简单的背诵和凭自己感觉去猜想结论和揣测老师想要的结果。
  长时间这样只重视结果的单一展示,就阻止了学生思维的锻炼和成长,不仅会打击参与展示的积极性,也使课堂没了生机,从而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探究其原因,过去的教学我总是担心展示内容过多会占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其实不然,展示内容单一虽节约了时间,但缺少对思维锻炼与创新,以及对思路方法的整理。这样会不利于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课堂中孩子们的思维容量和活跃度。
  学习“五环践学”模式后的思考和做法:
  通过深入对“五环践学”中展示环节的研究实践后,我认为课堂不仅要展示思考结果,还需要展示学生思考的过程以及思维的碰撞。学生在展示思考过程时,要有序展现思维的步骤,并阐明运用的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方法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如学习《世界的气候》,在掌握气候图和特征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热量带和气温的关联以及他们受哪些地理因素的影响,要让学生学会降水量分布和类型关系以及受哪些因素影响,并且学会地理图表和语言的相互转换能力等。这样的展示可以使学生对气候的形成及相互联系理解得更透彻,更能灵活应用(与社会工农业、民居等人类活动的关联和原因)。
  经过不断实践,我认为展示内容不仅是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还应该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学生的“质疑”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深层次学习,更能引导孩子们的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展示思维成果后或课堂结束前,我还设计展示“疑问”的环节,让学生分小组展示疑问,可以是对课堂中问题解决思路的疑问,也可以是对产生思路的疑问。这样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展示的形式
  在过去我的地理课堂展示形式有时非常单调,仅采用口头问答的展示形式。的确,口头展示简单快捷,但缺乏条理性和直观性。单调的展示形式,不利于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更不利于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探究其原因,我原来的教学基本没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设计展示内容及展示形式。如在自然地理学习中,学习时理解重于记忆,应注重运用原理、规律,需要把知识和原理结合图表或者思维导图来掌握。

研究“五环践学”后我的思考与做法:
  通过不断研究学习后,我认为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课堂中不仅可以采用口头展示形式,还可采用书面展示、行为展示、自由展示等多种形式。
  如学习“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可让学生根据已学的“区域差异比较”的相关知识展示自己的设计,要求学生将两大地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差异在表格中列出,这样不仅使二者差异展现得一目了然,而且有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系统。再如学习“辽阔的疆域”中我国的行政区划,可让学生在记忆行政区划的轮廓和基本特征基础上,进行个人或者小组合作完成行政区拼图游戏,还可以根据行政区特征进行一组同学提问别组同学抢答PK大赛,这样就使得相对枯燥单调的知识趣味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地理教学中,学习相对简单的人文地理知识内容时,可以采用让学生填写知识结构图、表格的展示形式,帮助学生构建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学习相对复杂的自然地理知识内容时,可以采用让学生绘图的展示形式,使原理知识更形象,帮助学生更方便、更快捷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在学习结束后,可以让孩子们展示一些视频、图画或者表演等,让自己和小组合作为大家讲解其中的地理知识和关联,从而达到学科素养提升的目的。
  三、展示的评价

“展示分享”后我们有时候让学生互评,于是课堂中任由学生思辨讨论,教师旁观“看热闹”。有时候也采取“学生展示后教师评价”的点评方式,展示学生思维成果后,教师进行“大包大揽”,点评纠错,归纳总结。 

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我认为如果学习内容难度不大,学生互评互学自行解决问题;但如果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学生互评则达不到评价效果,且耗时较多。教师包揽评价虽然节约了时间,但这种展示流于形式,且未能促动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以上两种评价源于有些教师未能恰当解决新课改中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保持“平等中的主导”地位,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深入理解“五环践学”后的思考与对策:

结合实践研究与课标要求,我认为展示后的点评应确定“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在“主体”和“主导”中追求合理的平衡。若问题不难,可以让学生互评。若问题较难,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与学生共同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和思维关联,帮助学生顺利地展示、互评。

我认为在合理安排展示评价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各点评者对评价的原则要有统一的认识,我们要对合理的、有特色的展示成果加以表扬肯定,还要应对展示过程中的钻研精神、不完善甚至错误展示中的可取之处加以肯定。因为对展示内容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展示的正误,还要注重维护学生积极的心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展示的积极性,推进课堂的生态持续性发展。

“展示分享”环节是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设计的主要依据。我们将一如既往,深入研究和应用“展示分享”环节,让其成为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系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 该文于2019年10月25日在四川省2019年普通初中地理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