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仁静:让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落地生根
时间:2021-08-20 来源:
让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落地生根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孙仁静
现实中不少数学教师反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并不好,虽然也用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但是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的品格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教师没有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的内涵充分理解,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去教学,而缺乏真正地结合教学内容去挖掘核心素养的切入点,使得核心素养的落实并不到位。由此可见,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对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的必要性
首先,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过程,以数学能力与品质的提升为宗旨,在宏观上迎合了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微观上,能够让教师上课时不再局限于本堂课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以及形成的技能,改变原来碎片化教学、低层次训练的授课模式,转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轨迹以及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促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就寻找核心素养的切入点,思考合适的渗透方法,能够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堂知识,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普通髙中课程方案》(2017版)中明确指出:“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核心素养目标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面向核心素养去组织课堂活动,这样才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入“口号游戏”的窠臼。
最后,有助于促进更多数学教师转变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重视核心素养育人。近年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适时转变,重视知识传授和解题技能训练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向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素养的培育,并充分利用课内外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多从学生角度设计活动,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以此来促进核心素养六大要素的真正落实。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第一,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据笔者的初步调查了解到,部分小学的数学教师在上课前根本就没有认真地钻研教材和教参,轻视教材内容,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应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因而经常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想到哪里讲哪里的情况,教学语言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整堂课上下来,学生们听得非常累,一些基础差的学生甚至不能说上来教师这堂课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完全一头雾水。分析其原因才知,这些教师并没有将学生放到主体的位置上,也没有站到小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难易程度,以致于对课堂上的教学重难点内容的把握不准,教学所花费的时长不一,进而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教材的掌握不一。
第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够浓厚。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上,真正能够从小学生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的教师很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备课会花费教师很大的精力和较多的时间。由于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也很大,以能否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为目标,在学生兴趣激发上的考虑有所欠缺,导致部分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提不起兴趣来。
第三,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比较薄弱。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思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来看,并非如此。不少小学生自身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较懒惰,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先自己动脑思考而是等着教师讲解,自主探究的意识比较薄弱,仅仅是停留于对知识的表面解读,遇到难题经常不知道应该从何处入手开始思考,产生一种很难的感觉,久而久之,养成了思维上的惰性。
三、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切入点
(一)仔细钻研教材,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如同为学生成长引航的舵手,学生则是划船的人。只有教师掌握好方向,学生才能在努力的前提下划到终点。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数学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提高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平时的时间去钻研数学教材,并结合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认真研读,弄清编者的意图,弄清楚自己所教学段处于哪个环节,前后教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并能够利用新知识去巩固旧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加强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等知识的学习。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渗透了一些数学史相关的内容,但很多数学教师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对数学史内容了解得不多,在课堂上也就不能很好地给学生讲解其背后的故事,无法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不到数学的美,学习的热情自然会下降。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广泛涉猎各类图书,尤其是要多了解数学家的故事,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故事,改变僵化的习题训练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家们如何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从而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增强学习的兴趣,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把握认知基础,基于理解组织教学活动
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学习能力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同,他们拥有不同的数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的简单模式,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或者现实起点,然后基于这一点去及时调整原本的教学预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真正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其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学习的真实发生。
例如,笔者曾在“小数除法”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小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去了解他们的认知基础,然后基于学生目前对小数的认识开展教学。如,100元,找回3元,4个人AA制,每个人应分摊多少钱?我们来列式计算,你把你的算式写到黑板上。有位男孩自告奋勇,上前写下了:(100-3)÷4=24(元)……1(元),同时向我们解释到:每人均摊24元,还余下1元。随后,笔者问该男孩,现在你应该给老师多少钱呢?男孩回答“24”,笔者随即说到:24元的话,老师感觉好像吃亏了,你干脆给我多少呢?男孩又说出“25元”。笔者继续说:给老师25,那你可就吃亏了。另外一名女生说到:这个数好像应该是在24和25之间。到这里,笔者成功地唤醒了学生们头脑中“有余数的除法”的前概念,同时也让学生们进一步意识到这样的做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顺着学生的思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聚焦于“余下的1如何分”这一问题进行自主研究。按照这样的方式讲解,要比直接将小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运算作为起始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的效果也更出乎意料。
(三)巧妙设计问题,制造思维认知冲突
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整堂课上,学生的思维都是“风平浪静,毫无波澜”的状态,事实上,他们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小学生本身是比较活泼好动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尊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然后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意识到仅仅依靠现有的知识储备无法解决这个新的问题,从而生出学习新知的欲望,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一个长方形的框架,长为175px,宽为125px,然后拖动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开始向外拉伸,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现在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笔者过渡“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了,通过刚才老师的课件演示,同学们能推导出长方形拉伸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吗?”小学生在观察刚才的长方形变形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存在疑惑的,他们通常认为一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变化前后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而上述的提问给学生制造了思维上的认知冲突,使其开始思考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热情更加高涨。有的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没有变,还是两个相邻边相乘。而也有同学认为发生了变化,不再是7x5。笔者顺势进行追问:“同学们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哪个说法对?”随后,笔者鼓励学生用提前发放的学具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动手实验操作来交流经验,并作出最后的判断,即拉伸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小。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笔者没有给他们提示,这样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有助于开拓其思维,纠正拉动转化后“形变积不变”的错误认知,并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明确“割补”“等积”“转化”的策略。
总而言之,随着2017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核心素养内容的首次确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方向,一线教师们应该积极地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挥去应试教育的阴影,主动变革现有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提升小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学能力,提升数学思维深度,确保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正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作者系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