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玲:英语教学中高效学习活动的实施
时间:2021-08-20 来源:
英语教学中高效学习活动的实施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罗 玲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这一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立足高品质课堂,笔者在组织小学生英语学习时坚持以下策略。
一、以人为本策略
1、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以学生愿意接受教育为前提。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展开。所以,无论是什么学段、什么学科都应该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中心,富有同理心,主动积极的关注每一个学生。
2、不同阶段、不同学生使用不同教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由具体运算阶段(一二年级开始)向形式运算阶段(五六年级开始)过渡,思维由低段的具体形象性特征、中高段逐渐掌握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再到小学毕业时具有抽象思维和纯符号思维发展。因此,不同年级的老师都应认识到小学生认知发展所处的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析学情,对于不同学生使用不同教法。
3、抓住学习的最佳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特征,要想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还应把学生终身英语学习看作是个整体,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对小学英语教育进行规划,抓住语言学习的最佳期,适度超前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促成学生个性思维发展。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
在语言学习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用来适应环境的语言认知结构,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即是把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或者通过改变已有的语言认知结构来适应新语言知识的认知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之前,必须要立足学生现有的英语知识结构,试图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将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所谓先行组织者,我们可以理解为课堂的导入,即在学习知识时呈现一种起组织作用的、能把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组织要学习的材料。例如,在教学How’s the weather?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找一些关于不同天气的照片或视频,也可以引导同学观察窗外的天气,学生虽然没有学过weather,也不懂How’s the weather?是什么意思,但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能够理解在不同的天气下,生活状况是不一样的,头脑中也能够提取和天气相关的信息,这样就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新知识建立起了联系。先行组织者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情境策略
根据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课程生态谋求回归生活世界。课程是生活与生活的中介,教师应想办法将新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建立联系,最终在生活情境中使用。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在教学呈现新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可采用海量图片刺激视觉、角色扮演、肢体语言辅助、实物展示、同伴教学等方法将学生再次带到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课文中遇到了mess这个词,课文中的妈妈看到了孩子吃饭桌子上、地上到处都是,便说了句“Look at the mess”。第一次遇到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老师直接讲出中文意思,又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这时,可以尝试展示出不同“杂乱”环境的照片,并且这些照片尽量是学生容易在生活中看到的。如:杂乱的卧室,杂乱的餐桌,杂乱的储物柜……每出现一张照片展示一遍“mess”,图片展示完后,找到教室里杂乱的角落,或者某个杂乱的抽屉,这时学生就会脱口而出“mess”。小学生的思维偏感性,需要调动多感官进行具体想象的情境感知,眼耳口手脑各个器官都有分工,把实际生活与课堂建立起联系,达到“语言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目的。
四、问题教学策略
在课堂新知识的呈现过程中,学生语言的习得实际是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循环,逐步深入,自然生成的。由于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接触新事物、探求未知世界的需求,并十分乐于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交流。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提问和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知识的感性视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比如,外研社一年级起点一年级上册2模块1单元活动1,警察登记小朋友的名字说到“Your name,please?”,分别是Sam和Amy,警察还问了第三个人“Your name,please?”,但是第三个人并不存在,而是一个和Sam、Amy衣服颜色一样的邮箱。课文本来讲解完新知识已经结束了,但在结尾处还可以向学生提问:明明是邮箱,并不是人,为什么警察还要问它呢?警察当时在干什么呢?出于什么原因会把邮箱看作是一个小朋友呢?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讨论的过程也是各个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讨论结束后,小组请出代表发表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通过一次次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沟通交流能力等逐步得到培养。
五、培养审辩思维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策略
根据有关世界20个重要国家学生素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学生记忆力居第一,创造力倒数第六,想象力倒数第一。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一线城市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辩思维培养提高了认识,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这些突破大多出现在教育发达的一线城市,且大多是在初高中。许多农村地区学校、城乡结合区域学校,老师们的教学拘泥于让学生学会字、词、句,创新素养和审辩思维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比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审辩思维素养应该从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小学阶段开始培养。
1.审辩思维素养
课堂不是教会了我们什么,而是教会了我们怎样进行思考,思考的过程便需要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素养。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可以被叫作批判思维,批判思维并不是对事物的一味否定,而是运用辩证的眼光,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不盲从,凡事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在我国,孩子进入学校开始,便被标准答案、唯一答案限制在框框条条里,视野被束缚在所谓的“真理”世界内,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不愿去思考也不懂得怎么去思考。然而,学生是生活在未来的人,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能力是在21世纪顺应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培养审辩思维素养从区分客观事实和主观看法开始。在小学课堂中,学生审辩思维素养的培养是从提问开始的。我们可以试试多问这样的问题:What happened? 鼓励学生收集信息,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Why does it matter?试图找出事物的意义;How do you think of it?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Who is saying it? 思考说话人出于什么角度说这样的话,鼓励学生进行换位思考;What if...? 让学生进行多种情况的假设,再进行论证和解释。
2. 创新素养
审辩思维素养和创新素养关系十分密切,审辩思维是量变的过程,而创新思维则是质变结果。二者很难从概念上厘清,各有侧重点:审辩思维更强调学生的内化过程,这里面包括了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反思评估等环节;而创新思维更强调学生背离传统思维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发现事物联系,发现新事物,创造新事物。在小学阶段,学生创造意识和活动目的比幼儿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教师想要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养,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要抓主干,找重点讲解,把剩下的实践更多用在培养创新思维上去。
(1)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培养思维的跳跃能力和发散能力。
(2)对于观点性、陈述性的问题,开展小组交流和讨论,把更多的时间投入思考。
(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必总是给出清晰、标准的答案,而应该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4)学生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不应该简单的点评“Good、Super、Wonderful”,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互动方式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答案的价值。可以尝试将上一个同学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清楚,并对他的回答进行追问,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分享自己的看法。
(5)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学生活动:词语发散、辩论、续写故事、改编故事等。
在英语活动学习观中,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积极而有效的。在这样积极而有效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进行语言习得。课堂是启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摇篮,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英语课堂不应该只是教学生语言知识,更应该教会让学生用语言这一工具获取信息,自然的筛选信息,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作者系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