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应然趋向
时间:2021-08-20 来源: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应然趋向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刘 会
近年来,很多人认为,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之后并没有“用武之地”,故应该减少英语在高考中的占比,进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实际上,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应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加之诸多学科的外籍原始资料均以英文为主要记录载体,故英语在高中学习中的占比不应降低,仍需保持,同时还要特别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英语核心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英语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应该还原到“课堂及课程”改革上。
一、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生缺乏正确学习英语的方式方法
一些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基础并不牢固,对一些基本英语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甚至存在学习英语的方法存在错误的问题。比如在单词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仅仅依靠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背诵,其心中并没有“词缀”、“构成规律”等概念。如关于“听”的英文单词“listen”的记忆,尽管学生对该词汇早已熟知,但却从未自主探究过具体的构成方式。稍加拆分即可得知,在记忆该单词的过程中,脑海中只需显现“字母l+is+ten”即可。
2、学生对英语阅读、完形填空等题型感到厌烦
笔者通过对所在班级学生英语试卷得分分布情况进行多次梳理后发现,英语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是丢分最多的题型。经过与多名学生进行充分深入的交流沟通后,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在写作题型中,只要学生对“要求”进行深入了解后,正确运用时态,保证句式构成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则最终得分不会较(很)低。而在选择题方面,由于一些词汇的基础用法早已在课堂教学环节多次强调,故学生的记忆较为深刻,出现错误的几率也较低。第二,在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两种题型中,考察的重点在于“没有重点”,即是要求学生将单词记忆、词组运用、语句构成、时态判断等多项教学重点进行集中考虑,进而以完整、严谨的英语逻辑思维考虑一篇英语文章究竟讲述了什么内容。而学生正处于英语学习的过程,此两种题型丢分过多恰恰彰显出学生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英语思考能力,最终结果便是对英语阅读、完形填空等题型产生厌烦情绪。
3、教师对英语课堂的作用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部分英语教师尚未意识到对“改革”的重点要素进行深入研究,依然按照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堂走向”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造成此种情况的真正原因为:英语教师对英语课堂的作用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缺乏系统化的设想,且未曾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必须指出的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体系之下,教师的此种行为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且确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教师控制下的课堂无法形成改革,则教学上限将会处于停滞不前的态势,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会受到限制。
二、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应然趋向
1、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使高中英语课堂真正发挥答疑解惑的作用
高中英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项趋势在于,教师应该明确“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进而使高中英语课堂真正发挥“答疑解惑”的作用。事实上,此种变革并非小打小闹,要求教师在保证学生成绩不会下降的基础上,完成教学模式设置的革新。比如近年来,国内外很多教育机构正在尝试打造“翻转课堂”。顾名思义,“翻转”即为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而言,针对一些基础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引导并督促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采用此种教学方式的构思点在于,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如果将大量珍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应用于基础内容教学,则稍显浪费。当学生在可前阶段完成基础学习之后,可将自己不理解的英语语法构成、词组的运用方式等内容进行重点记录,带到课堂环节,由教师进行解答。如此一来,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得到前所未有地激发,学习过程将不再被动。但现阶段只能将此种模式视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应然取向,暂时无法全面推广(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收式的“填鸭式”教学,如果骤然改变教学模式,学习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2、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调动其学习热情
上文提到,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已经成为高中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拦路虎”。如何打败这两类强大的“敌人”,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思考并做好课堂设计、切实采取相应的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才会具备战胜敌人的信息,并在解题过程中享受到快乐。具体而言,英语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的教学本质在于:要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英语学习思维,只有按照英式思维思考问题,才有助于求解出正确答案。但问题的关键正在于此,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并没有出国留学的经验,离开英语课堂之后,应用英语的场景极少,故指望学生自主形成英语思维并不现实。基于此,教师不能产生“麻烦”的思想,而是应该选择具备代表性的英语阅读及完形填空文章,围绕其中涉及的英语语法、时态构成以及联系上下文猜测一些陌生词汇的含义等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解析该类题型的基本原理,最终不再感到迷茫,正确得出答案。如此一来,学生面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兴趣会大幅度提升,学习热情也会空前高涨。
3、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在很多时候,教学观念是教师的“心结”。事实上,很多高中英语教师都有此种心结,即“害怕放手”。正如上文所述,如果将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完全由其自主进行学习,则对学生的自律性将会造成极大的考验。对于一些已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且自律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放手,只需施加正确的引导即可;但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而言,一旦失去教师的督促,则学习成绩很可能直线下降。正是基于此项担忧,上文提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才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面普及。但对于教师而言,未来学生的发展轨迹必须围绕“自主性”展开。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逐渐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尽量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方式方法。具体而言: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在学生返校之后,由于长时间未能面对面地考察学生的英语发音及阅读能力,绝大多数学生的相关水平显著下降。不仅如此,由于学生尚未从“放假”的状态调整回学习的状态,故一时之间显得难以适应。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注重收集社会舆论中有关新冠疫情的报道,特别是英文文献资料中关于疫情的正确、客观的报道(必要的时候可收集外国网友的英文评论),在每节课之初,花费3~5分钟,将有关信息与学生进行分享。由于相关内容均是学生较为熟悉且十分感兴趣的信息,故学生会将自身所知与新信息进行结合,可在特定的时间段短暂地形成“英语语境”;而在课后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此类信息进行自主收集和阅读,增加熟悉程度之后,阅读水平自然会提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实际上,上述要求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此基础上,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便会彻底改变,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切实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英语核心素养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作者系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