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舒: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时间:2021-08-20 来源:
语文是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其课后作业同样需要创新。作业是语文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获得,技巧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体现创新的多元复合体。作业如何设计,如何完成,如何批改与评价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要素。
一、作业形式富有个性化
传统作业练习中,教师往往忽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交往。学生个性得不到发挥,创造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作业的设计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作业应该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座桥梁。因此,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植物叶片装饰,用创作的乐曲,用摄录的活动录像,用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了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绘画、历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并走进社会生活。这样的作业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平台,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学生不仅从作业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信息,还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留下了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面对差异,作业设计分层次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以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方式,给学生作业开设一个“自助餐”,让他们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设计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小学生又具有好奇、争强、好胜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三、作业没有“标准答案” ,只有“合理即可”
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敢越“标准答案”一步。当作业“雪化了变成什么?”学生回答“变成春天”,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将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这位学生的想象力也将被我们扼杀了。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有‘创’才有‘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果我们拒绝学生打破常规的举动,那我们也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拒之门外。
总之,我们必须冲破“标准答案”的藩篱,变“标准答案”为合理回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人见解,允许学生与同学争论答案,最后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而不是一味由教师下定语。
四、作业批改可以更有“人情味”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并欣赏每个学生的创新活动。一本看似单一的作业,蕴含着学生的丰富的个性特征。对于教师来说,它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他热爱生活,鼓励他勤奋学习,解答他的疑难困惑,指点他走出挫折,为他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的成功快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评价学生的作业,不仅要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评价非智力因素。评价时应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当发现他将字写得工整了,发现他组了一个很特别的词语,发现他的日记又多了几个精彩的句子……一句真诚的赞语,可以让学生欣喜很多天!评价还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尽量捕捉作业中的亮点,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增加评价写字质量这一项;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在作业本上画上一个笑脸;有的学生的作业质量高,令人赏心悦目,给予“作业能手”的称号。这样我每天面对的都是崭新的、充满天真灵气的作业,在这里,学生和教师之间是那么地默契,是最真诚的朋友和伙伴。
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更是给他们创造探索的空间。老师在布置作业环节要花心思、下功夫,让他们真的能学有所获!
(作者系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