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勇: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合伙人管理模式

时间:2020-07-22      来源:

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合伙人管理模式


成都蓝港外国语小学  成 勇



从2013年起,学校数学团队一直践行学力课堂,在课堂中主要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在学力课堂中,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质疑能力等学力大幅度提升,对数学学习兴趣更为浓厚;教师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理论和专业能力均得到了提升。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最关键的就是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和管理。我们的合作学习小组虽已建立,但在小组管理上仍然是层级管理,组长是顶层,做的事情最多,学力得到极大提升,但事多而效率不高;组员是底层,没有针对性的学力培养目标,因而组员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出现倦怠感;教师对小组过程性管理不到位,评价单一不科学,小组结构老化,构建不能迭代更新,不予放手,泛关注,或定向关注,导致小组“真实发生”不够,合作学习陷入虚化的困局。基于此,我们将在学力课堂实施中构建数学课堂合伙人管理模式,将小组管理从层级管理变为平行式管理,从组长集权管理到组员人人有责、人人有权、人人有学力培养目标的分权管理。

一、课堂合伙人管理模式的内涵

合伙人管理模式:在数学课堂管理中,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和教师对学生现有阶段的学力评估,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种不同的管理角色,组成同质大组和异质小组,小组成员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此推动学生学力发展的一种课堂管理模式。

同质大组:每一个部门有10位学力水平相同的同学组成,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学力培养目标,以方便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同质评价。

异质小组:每一个小组有CEO、外交发言官、信息技术官和检查官四位不同角色的管理人员。小组CEO是班级CEO的助手,负责各小组课堂教学具体管理事物,在小组讨论和小组汇报时行使小组管理权,在小组做决策时行使审议权;外交发言官负责小组的发言和小组对外事物,在小组汇报时行使发言权,在小组对外交流时行使外交权;信息技术官负责小组设备操作管理和加分,在小组汇报时行使电子设备操作权,在小组总结时行使统分权;检察官:负责小组纪律监督,在检查小组作业完成情况时行使检查权,在小组汇报时行使监督权。

二、构建课堂合伙人管理模式的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者自动自发的学习,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向,探索发现结果,并独立进行检查、求助、调整,自己对学习过程负责。因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自由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有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合伙人管理模式正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只是更强调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性和自主性。

控制带来的是服从,自主才能带来投入。传统的小组合作多为一个组长(管理者)和三位组员(被管理者)的层级模式,其弊端在于多数被管理者不动口不动手不参与其中,久而久之,变为了少数管理者的一言堂,导致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自主性,能力得不到提升。“合伙人”课堂管理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是管理者,人人都参与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让不同的学生能力得到不同发展,让人人都在课堂获得认可感、成就感,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从而促进学力发展。

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合伙人管理模式

1、组建小组:形成学习共同体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组建学习小组,关注学生的知识交流。组建优秀的学习小组是构建课堂合伙人管理模式的基础。

(1)小组组建原则

   小组组建要遵循自愿、均衡和流动的原则。小组的成员都是自愿双向选择;每一个小组的实力要均衡,具有可对抗性;每个小组的学习位置和成员都是可流动的。

(2)小组组建流程

小组组建流程为:①发布招募公告;②提交岗位申请;③进行现场招聘并签约;④组建学习共同体。

2、小组合作: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成为具有创造性又基础扎实的人。

(1)课前独学——关注人人深度学习

课前,教师为学生提供每课微课和学力单,学生先观看微课,在完成学力单。学力单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核,也有需要深度思考后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以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一数》一课的学力单为例,温故旧知和探索新知里面的填空,属于基础考核,检验每位同学的基础是否过关,而新知探索里面我的发现版块属于能力提升版块,需要学生深度思考后才能解决问题。

(2)课中小组讨论——关注学困生深度学习

在小组讨论时,我们关注学困生的深度学习,利用小组讨论时间解决基础问题。在小组讨论时我们要做到有层次、有条理和有记录。

有层次: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由小组CEO统一负责安排,由小组能力较弱的检察官、信息技术官先分享自己的方法,CEO进行提问和补充,外交发言官负责讲解和记录。

有条理:检查官讲解→CEO提问,第一层问题为学力单可见问题;第二层问题为学力单不可见问题;第三层问题为数学核心问题→小组成员一起解惑→小组成员一起总结。

做记录:外交发言官负责记录讲解过程和核心问题,小组其余成员负责订正和补充。

(3)课中小组汇报——关注学优生深度学习

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既有解决基础问题的知识梳理,但更多的是解决数学核心问题,将全班同学特别是学优生真正引入深度学习和交流。

①建立完整的汇报语言系统,用语言方式引导学生建立严谨的解决问题逻辑顺序。

②明确汇报人员分工:外交发言官负责小组汇报,CEO负责补充和提问,信息技术官负责板书,检查官负责全班纪律监管。

③教师引领:汇报材料的选择、质疑问题深度的引领、方法的总结提升以及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4)课外拓展小组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在课堂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显得有些顾此失彼。但学生的学力是一定要关注和培养的,因此,我们选在课外为培养学生学力而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我们每周定一个主题在自己的部门群自由探讨,学生的问题自己解决;我们每月定一个数学拓展活动,自己的活动自己设计。

3、小组评价:引导学生学力发展

(1)评价体系量化

①制定评价标准:制定加分项目、扣分项目细则;实行积分制,每周、每月、每期对小组和个人积分最高的实行奖励。

②制定评价量表:评价量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所得或者所扣分数马上到账,及时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

③大数据统计:利用APP班级优化大师将学生每周分数统一记录,期末进行大数据分析,重在积累性评价。

(2)评价方式多样化

①过程性评价多样化我们每周会根据学生评价量表的分数选出个人最佳和小组最佳,关注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和集体荣誉;我们每月会在每一个部门推选出2人成为本部门的月最佳,关注同质评价,同等学力的同学进行竞争,公平公正;我们每年会选出作业、汇报、质疑、纪律、基础测试、能力测试六个小项最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评价。

②结果性评价多样化作业实现分层布置,班级学习习惯良好的同学利用APP完成家庭作业,基础较弱同学利用纸质练习层完成作业;测试分层测试,实行AB卷,A卷为基础测试,B卷为能力测试。


(作者系成都蓝港外国语小学教师,该文获成都市小学数学论文评选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