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刍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策略

时间:2020-07-03      来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刍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策略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王思思


初中数学知识相对于小学有了质的飞跃,着重于代数与几何的融合。学生在这个阶段有很强的畏难情绪,对于枯燥的知识提不起学习兴趣,这就会导致部分同学出现数学学科的“滑铁卢”。数学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如此可能会间接影响学生对物理、化学学科的兴趣。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堂的关键往往取决于一个精彩的课堂引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增加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对于不同的课有不同的引入方式,下面笔者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引入方法。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温故而知新,通过对旧知的回顾,由旧引新,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层次的递推性,同时也间接让学生了解到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初一数学(有理数的除法)

1、计算,(2)5×(-2),

2、思考  

1:(回答1题)结果为2和-10

2:(经过1题思考后)因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先将式子化为5×2,所以得结果为10.

师:通过同学的回答,那么有理数的除法是否和生2说的一样呢?它的除法法则又是怎样的呢?本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

通过几个例题的给出,既回顾了旧知,同时也通过最后老师提出的疑问,以对生2计算的猜测引入,可使学生好奇计算的正误,使未懂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它是否就能直接利用之前旧知识解决,提起学生兴趣;也让反映快的学生能够利用旧知去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铺垫,优生带差生,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巧妙的设置情境,用具体的生活实例去吸引学生,这样的导入不仅会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习主动性。

案例2: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法),请结合生活,探究并且计算出(-4)+1;(同桌讨论)。

1:举例,小明欠小红4块钱,记为:-4,第二天小明还小红1元,记为:+1,结果小明还欠小红3元,所以(-4)+1=-3

2:记往西为负,往东为正,小强先往西走4米,记为-4,又往东走1米,记为+1,可得整个过程是往西走了3米,记为-3,所以可得(-4)+1=-3

师:两位同学结合生活例子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相信别的同学还有其它方式来计算,同时这个也适用于我们其它有理数的加法,我们就带着生活的例子走进本堂课的学习,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本堂课知识点较简单,学生兴趣不高,由简单的题目结合生活,使得数学融入生活。一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觉得自己推导法则,更容易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新颖有趣,动脑思考

在上课时,若直奔主题,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反感。如果设置一个新奇的引入,能使学生充满好奇心,想去研究、敢去研究它,那么本堂课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案例3:

1、初二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如图,下列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为多少?

QQ截图20200716160428

1:都为180°

师:(抛出第二个问题)都知道内角和是180°那你会用所学知识证明吗?

本堂课,在没有好的引入前,部分学生会认为不就是内角和吗,为180°,知二求三,没什么意思,可能会因此忽略本堂课的学习。而当老师提出:“你知道为什么吗?”从学生角度出发他就会好奇这是为什么呢?并且会产生学习兴趣,觉得本堂课知识点新颖,未曾接触过,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动脑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四、故事引入,引起悬念

老师善于专研教材,了解数学史,问题布局,故事引入,引起好奇,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愿望。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只有引起好奇,才会全神贯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4:初二数学(勾股定理)如图,是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图形是由勾股定理制作而成,同时在西方这个定理也被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它是由地板的形状得到的关系,这个也被称之为毕达哥拉斯树。


QQ截图20200716160604

师: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定理在数学史上会有这么重要的地位?我们将带着这个疑问进入本堂课的学习,探究出它的重要之处。通过对其简单的介绍,会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学生会思考这种图形为什么这么特别,这个定理讲述的又是什么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几何的学习,得让学生敢于猜测,勤于动脑,多画,多看,多证,在此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之后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创新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教学中,课堂引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不管哪种引入,都会使枯燥的课堂焕然一新。数学教师应提高学科素养,善于专研教材,针对不同课堂,不同课程,用最适合的引入方法营造一个崭新的开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作者系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