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涛:在“五环践学”中凸显体育学科特质

时间:2020-06-24      来源:

“五环践学”中凸显体育学科特质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查


随着 “五环践学”教学模式在我校的深入开展,各学科逐步全面铺开。经过几年的积累与实践,我对五环践学模式各环节运用与理解也逐渐深入,它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自主思考意识和专注度。

体育学科包含三大核心要素: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它的学科特点是指相对开放的课堂环境,多渠道的感官刺激与体验,体能、技能与心理的协调发展以及人类品格的能力培养。它是多学科的交集与汇聚,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在“五环践学”中凸显体育学科特点?

一、“五环践学”的“自学质疑”与“本体感受理念”共通

   所谓“本体感受理念”,是指在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把握体育教学的直观性,而且要注重本体感受性。所有动作技术的教授,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感知,不断完善和强化技术动作,最后达到动作的自动化。所以,“本体感受理念”和五环践学中的“自学质疑”有共通性,都需要学生在接触新教材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预先的学习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将是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唯一区别在于,在新运动技术学习中运用“自学质疑”的时候,需要在教师设定的框架下进行,即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质疑”。如:学习《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时候,教师先做示范,但不讲解,学生观察模仿动作,而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球掷得更远?”,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并在练习中不断归纳要点,最后教师统一集中,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纠正、补充与完善动作要领,再组织大家进行训练。整个过程,学生作为主体全程参与其中,学习主动性显著提高,自然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五环践学”的小组学习模式有助于体能、技能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小组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意识,在体育教学中也能够发挥较好的效果。例如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的教学,需要两人及以上的同学相互配合、共同学习,这就需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每个学生对于动作技术的感受各不相同,因而会出现一些错误动作,学习小组内会进行沟通与交流,自评与互评,帮助纠正错误动作,提高练习效果。另外,体育活动有助于良好人格的养成,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奋力拼搏、努力上进的精神,以及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而学习小组正是这种精神氛围的“催化剂”。如800米或1000米跑的训练,总有同学对其心有余悸,而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会让落后的学生获取前进的动力,从而让班级氛围阳光向上。

三、“五环践学”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的最高目标。“终身体育意识”指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并持之以恒的进行练习。“五环践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要大大优于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学习效果也会大大加强。学生在熟练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兴趣也会随之增长,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

运动技能的形成和体能的强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练习、领悟、积累与强化。“五环践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沟通与表达,增强团队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我还会不断实践与运用,强化课堂效果,努力实现育人目标!

(作者系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教师,该文2019年11月发表于《追随有温度的教育: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