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古蜀文脉 润育时代新人 || 走进成都冠城实验学校《鱼凫文化探秘》特色精品课程

时间:2025-10-17      来源:

当孩子们把鱼凫传说变成放飞的风筝、捏进创意的泥塑、浸成精美的扎染、做成义卖的礼物、唱进穿越的歌剧……文化就不再是博物馆的玻璃柜,而是带得走、用得上、看得见的成长力量。

——这一幕,每年都在成都冠城实验学校上演。学校基于国家课程要求、地域文化禀赋与校本特色追求的深度统整,开发并实施《鱼凫文化探秘》,把4000年前的古蜀鱼凫故事变成了一门看得见、摸得着、能生长的校本特色精品课程。


1

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都对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教学体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坐落在温江。温江是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4000年前的古蜀先民在这里燃起文明的星火,鱼凫王朝的传奇沉淀为深厚的地域历史文脉。学校基于“立德树人”的现实叩问,深入挖掘鱼凫文化的时代价值,并转化为润育时代新人的鲜活课程资源,由此开启了旨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鱼凫文化探秘》校本课程探索之旅。


4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行动方案》提出:“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注重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筹实施”“要因校制宜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加强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开展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这些要求,为学校开发与实施《鱼凫文化探秘》校本课程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5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在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在小学阶段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校地域鱼凫文化为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持续开展《鱼凫文化探秘》校本特色精品课程建设。其目的在于:聚焦育人方式变革,深入发掘鱼凫文化资源,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实施方式与路径,形成校本特色精品课程,彰显学校教育特色;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增强文化自信,厚植人文底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实践创新素养,促进综合素质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6

“鱼凫文化”不是静止的“教科书”,而是可触、可研、可创的“活课程”。学校锚定“知—情—意—行”四维目标,构建“基础层+拓展层+探究层”和“课外联结”并行的“三层级一联结”课程链,让深度学习在多模态场景中真实发生。


7


基础打底:《寻踪鱼凫》校本读物纳入必修,用“知识图谱”生成文化底色;拓展养趣:“古蜀陶艺”“鱼凫农耕”“蜀锦设计”等社团“项目竞标”,踩泥制陶、田间插秧、写生上色,把兴趣写进选课单;探究育新:“模拟考古”“古蜀文明数字复原”等PBL上线,实行双导师制(学科教师+行业专家)项目式学习,学生用“三维扫描”、“创业企划”等回答古蜀之问;课外践行:牵手四川卫视《国宝与少年》,学生双语直播“带货”国宝,向世界“营销”古蜀鱼凫文化。

“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奔赴:把鱼凫研究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等作为研学基地,考古学家、陶艺大师、文化学者定期驻校指导,实现“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研学报告、艺术作品、戏剧展演、演讲辩论等可视化学习成果精彩纷呈。课程链条贯通,学生自主选择、深度探究、创意表达——鱼凫文化从课本走向生活,从博物馆走向世界,从过去走向未来。


8


《鱼凫文化探秘》校本课程数载深耕,犹如春风化雨润童心、桃李成蹊结硕果。

为学生点亮发现之眼、练就探索之脑:从“万春城的老城墙”到“鱼凫王曾在这里吹响号角”,从“银杏的年轮”到“古蜀祭坛的烟火”,从“鱼凫文化探秘”到“艺术科创屡获大奖”……历史不再是课本里沉默的铅字,而成了可以触摸、可以对话、可以创新的成长力量。变化,悄悄发生在每一次校本课程的行走里;发现,一旦萌芽便生生不息——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拔节生长。


9


教师专业跃升的“磨刀石”、潜心探索的“加油站”:《鱼凫文化探秘》让教师从“教教材”到“创课程”,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深入课程开发、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的“深水区”,勾画出专业成长的“第二曲线”。教师多项研究成果获市级以上奖项,文霞老师凭借“穿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课例《青出于蓝之探秘扎染》夺得2025年四川省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场展评一等奖。

而今,《鱼凫文化探秘》已然成为成都冠城实验学校特色精品课程:先后被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鱼凫文化传播基地学校”“金熊猫校园聚合创新平台共创校”“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全国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赢得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吸引众多教育同仁前来观摩交流,受到许多专家名人的高度好评。


10


“把沉睡的古蜀鱼凫文化激活于校园,既让学生找到家乡文化根脉,又把鱼凫先民开拓奋进的精神基因嵌入当代育人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冠城样本’。”著名巴蜀文化学者、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高度评价。

“《家在鱼凫碧水南》把抽象的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触、可塑、可再生的美育课程,让学生在创造中感知历史、在泥土中塑造乡魂,堪称跨学科深度融合的范例。” 四川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成都市教科院美术教研员辜敏现场点赞。

中国陶艺设计大师、西部陶艺文化中心主任周晓冰受聘为学校艺术顾问,深入考察后认为:课程立足经典又保持新鲜,既提升学生人文审美素养,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名片,可为中小学特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著名艺术家石鸣观赏学生鱼凫文化陶艺作品后感慨:“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感知世界的叙事,远离成人刻意雕琢,直抵陶艺最本真的喜悦。”


11

当校园再次扬起那只绘着鱼鹰图腾的风筝,古蜀的鱼凫似乎也在云端俯瞰——看见孩子们把传说写进日记、把数据绘成图表、把故事搬上舞台、把公益写进童年……更看见他们的思维、审美与责任一同拔节向上。从“为什么”到“怎么做”,从“做什么”到“成为谁”,课程创生、价值锚定、路径优化、成效凸显的四重奏,在这条4000年的文化长河里完成一次现代转调。

课程回到起点,又将奔向远方——鱼凫文化不只是尘封的地域标本,更是看见拔节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