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芳:聚焦“双减”“双新”的高中古诗文课堂改革
时间:2025-07-10 来源:
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有非常多的变化,尤其是选文突出了经典性,较多地增加了古诗文数量。古诗文数量的增加,让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难点。为聚焦“双减”“双新”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而赋能高中语文活力课堂,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育质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究。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古诗文课
(一)选择切合课题的有趣导入方式
讲故事、引入诗文名言、播报时政热点、播放视频等导入方式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选择切合课题的有趣导入方式,则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素养。
今天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室里普遍配备了“希沃”等数字化教育设备。适时地使用“希沃”设备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的视听得到震撼。比如在对选择性必修下册的诗歌《氓》做教学设计时,可结合刚刚上映的热门电影《我本是高山》的片段来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对女主人公的“决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能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论身处环境是旧时代还是新社会,女性的自主独立是捍卫自主选择权的根基!
(二)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设置开放性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交流的愿望。
在必修上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笔者在结尾设置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有人说,这首词的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情绪?你是如何理解的?苏轼为什么会感叹“人生如梦”呢?因为他想建功立业,但年华已逝,年近半百,这是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苦闷,也是人之常情。看似消极,可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是如何排遣这种苦闷的呢?向江月洒酒祭奠以求慰藉,在清风明月中找到寄托,可谓是随遇而安的无奈慰藉,也是历经磨难而顿悟的一种旷达洒脱!
通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也懂得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真正地把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引领到阅读和学习上来,为学生减轻了学习负担。
二、群文教学,高效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如何确立群文阅读主题?笔者在“双减”“双新”背景下,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路径:
(一)抓住题目特征,以相同文体为群文阅读主题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所选三篇古文都是先秦诸子散文名篇,包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分别选自《论语》《孟子》《庄子》,此课的教学就可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群文阅读,比较儒家、道家思想的不同特征。
(二)联系写作背景,以写作对象为群文阅读主题
知人论世,方可读懂诗词歌赋。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两次泛游赤壁,为我们留下了有名的“三赤”,那就是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这三篇文体不全同,但是写作背景相同——都是写于作者在黄州困顿失意之时,写作对象都是“赤壁”,写作内容又都是在赤壁的山川风月之中寻觅精神出路、升华人生,因此可将苏轼的这三篇关于“赤壁”的作品确立为群文阅读,主题可定为“三写赤壁,精神突围”!
(三)结合单元人物,以精神品质为群文阅读主题
新教材的编写,人文主题也是其中一条线。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为例,《屈原列传》与《苏武传》两篇古文都是人物传记,传主虽然出自不同时期,但两人都有忠君爱国的精神品质,可据此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主题可设计为“不同的时期,同样的爱国”。可在课前预习时设置任务:阅读两篇课文并收集屈原、苏武的生平事迹,体会他们“忠君爱国”的内涵,为他们分别写一段话,开头均为“XX,我想对你说”。
(四)品读诗词歌赋,以共同意象为群文阅读主题
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之一,就是古代诗文篇目数量增多,尤其在必修上册目录中古代诗词就有12首之多,如何将它们分类再组合构建群文阅读,让教学更为高效,就是语文老师值得探究的问题了。比如笔者就在品读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诗词歌赋中就发现:《短歌行》《登高》《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四首诗词都有相同的意象“酒”,因此笔者将这四首诗词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主题是“诗酒品人生”。
(五)梳理教材目录,以某个作者为群文阅读主题
在阅读高中语文新教材目录时,笔者发现,在同一册书里同一个作者的作品不只出现一次。比如在必修上册,毛泽东、苏轼就各出现了两次;在必修下册,王安石出现了两次;在选择性必修中册,毛泽东、鲁迅也各出现了两次;在选择性必修下册中,杜甫出现了两次。因此,可以梳理教材目录,以某个作者为群文阅读主题,如“苏轼辞赋赏鉴”或“杜甫律诗品读”。
三、集体备课,优化作业设计的数量与质量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实施,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也要求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发挥“教师团队效应”。因此,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势在必行。
在“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也是集体备课的重要环节。减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更是对新时代的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优化古诗文作业设计的数量与质量做了以下尝试:
(一)重视古诗文高频实词、虚词的归纳
古诗文的重要考点之一就有高频实词和18个虚词,因此对教材里每篇古诗文中出现的高频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整理、举一反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师说》作业设计为:归纳总结实词“师”“传”“道”和虚词“之”“其”的意义和用法,各举一例(从课文中找例句)。
(二)重视考点聚集的重点句子的翻译
古诗文中有很多句子考点聚集,可以单独设置句子翻译题,以考查学生对其中涉及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其他课外古诗文中也能辨别和准确翻译。比如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中有个句子“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就可设计为翻译题,因为里面包含了重要实词“嘉”“遣”“使”“赂”“答”等,重要虚词“以”“因”“其”以及以“者”字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三)重视古诗文必背篇目的默写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一共有72篇,这使得老师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必然更加重视这些篇目的教学和学生背诵默写。这些背诵篇目都是经典文章,既可以让学生背诵默写来完成考纲要求,又可以积累名篇佳句以提升语文素养,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又如《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对于需要全文背诵的篇目,可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清晰地边背诵边回忆以巩固所学。如必修上册《劝学》的作业设计为:以《劝学》为对象,画一张思维导图,要求结构清晰要点齐全,再根据思维导图进行回忆背诵全文。
(作者系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教师,该文2024年获得温江区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