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梅: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时间:2025-07-10 来源:
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眉山冠城实验学校 徐小梅
在当前教育革新的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点。这一模式强调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旨在通过持续地反馈与改进,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笔者就对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教师往往未能充分掌握初中生的具体状况,致使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内容。同时,许多教师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依赖传统的讲授法,导致课堂氛围显得单调与死板,缺少充足的互动与讨论。除此之外,评价方式也相对落后,许多教师仍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课堂学习氛围缺乏活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受到抑制,对初中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以及教育效果的提升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初中生共同进步。在对《背影》这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每个学习小组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如动作、语言以及外貌等进行分析,然后整合小组意见,形成全面的人物分析报告。在小组合作讨论文章主题思想时,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悟,从不同家庭背景与个人视角出发,丰富对亲情主题的理解。小组之间还可以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可以在互相启发中更好地理解《背影》一文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
问题是引导学生思维的重点。在对《背影》这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家境的惨淡?”“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却为何能让读者感受到深沉的父爱?”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问题的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梯度性,从简单的文本信息提取到深层次的主体思想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引导他们进行辩论与讨论,有效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问题导向教学,使得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更为深入地了解《背影》的内涵与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育法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对《背影》这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对教育情境进行创建,如模拟文章中火车站送别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文章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到文章中任务的心理与情感。或者播放一段低沉舒缓的音乐,在音乐氛围中让学生朗读课文,音乐的烘托能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情境,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与感恩之情。也可以展示一些旧时代火车站的图片,结合图片描述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协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父子所处的环境,进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当中所表达的情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文学感悟能力。
(四)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育过程需要围绕初中生开展。在导入《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印象较为深刻的瞬间,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文章的学习兴趣。在文章的解读环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文中父亲爬月台的背影为什么会让作者如此感动?”鼓励学生从文中寻找依据,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探讨《背影》中父亲形象的时代特征与普遍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合作学习。总结环节让学生回顾自身的学习收获,教师再进行补充与完善,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得教育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为核心。
总的来说,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鉴于此,上文就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以及合作教学法等多个方面对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效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系眉山冠城实验学校教师,该文于2025年3月在《新视线教育与研究》发表,并获得国家级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