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霞:美育视野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课程路径设计

时间:2025-07-10      来源:

美育视野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课程路径设计


成都冠城实验学校  文  霞


非遗是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或一个街道社区的生活方式,打开古老文化遗产魅力这一扇窗,将非遗融入现代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在校园与非遗文化相遇;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文化与市场的对接中,更好地用课程唤醒非遗,增强非遗的艺术感染力,用非遗课程来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诗和远方。

一、非遗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关系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守正创新,振兴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具有独特的教育规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构筑全面的非遗育人体系过程中,将非遗文化融入兴趣课,可以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二、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小学美术教学课程路径设计策略

(一)课程设置——打通空间壁垒,创生“守正”环境

非遗课程在发展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无疑是最大的助推器。校园非遗要从整体建构,从内涵发展上衔接,用内涵去支撑特色,用特色提升内涵。

非遗进校园的开展,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师徒”“家族”传承方式,让非遗从小众走向大众,把非遗项目请进校园,一是对有基础、有兴趣的教师进行深度培养。二是将非遗传承课程正规化、常态化、序列化地开展,纳入课程编制体系,保证非遗教学的有序、系统、长效开展,更是内容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学方法——打破枯燥课堂,创建“体验式”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小学美术教学应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非遗文化展览、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非遗文化的创作和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之处,体验才是唤醒孩子无限生命力的最佳途径。

1.让学生学会赏析民间优秀作品(赏实物、品图片、设情景、学视频等),也就是最直接的获取知识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赏析作品的时间,锻炼美术核心素养之图像识读能力,了解学习内容逐渐将知识内化。

2.通过猜技法(同桌猜想、全班猜想)、同实践(同桌互助实践、小组互助实践),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完成赏作品(赏实物、品图片、设情景、学视频等)时,首先考虑的是从图片图案中寻找方法,实现对知识点的把握;其次为他们设计协作的学习方式,同桌间先相互交流,然后小组间分享,推荐小组汇报人员,全班分享、交流、质疑

(三)教学资源——冲破思想禁区,融合“时政式”教学

时政热点是关于近期受广大群众关注的大事的信息。关注时政热点的好处,关注社会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分析舆论走向,与时俱进,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对学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时政热点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教学主题——解开思想的枷锁,探索“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将课程的内容转变成生活、生产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帮助下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且更在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由于课程的特殊性,需要用刻刀,大部分学校会因为具有危险性而放弃开设,成都冠城实验学校将这项非遗的特殊性进行深度研讨,鼓励教师大胆尝试,从小班教学开始,在工具方面做了细致的考量,规范工具管理,学生使用护目镜、手套等相关护体工具,开始了研究式的教学,从5人的班级逐步发展到20人的小班制班级。

(五)教学评价——促进美育的浸润,创设“多元化”评价

在教学评价上,小学美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创作能力;同时,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信心。

1.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我们需要根据美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美育成果。

2.引入多元化的评价工具: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多元化的评价工具,如在线测试、数字作品集等。

3.建立激励机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如设立奖项、举办展览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美育活动,提高美育成果的质量。

三、案例分析——非遗扎染的实践,课程路径设计研究

以小学少儿扎染为例,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引入非遗文化元素。

开展各类活动,推动传统工艺进校园

1.组织开展家校互动的亲子课。形成家长、学生、教师、学校的多方互动,营造积极愉快的传统工艺学习氛围,组织开展跨校、跨区域交流学习,从不同的学生、教师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文化实践体验,促进相关操作经验和教学想法的交流,鼓励学生进行技能为桥梁的交流互动,为扎染的教学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进行扎染作品展出与义卖,让劳动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然后再通过货币的形式转化为公益付出,传统工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传承,同样还扩大了学生对于学习与劳动的社会责任感的认识;组织开展国际化交流、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网络造势、电视台栏目宣传等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宣传,为扎染这一传统工艺进校园注入新的活力。

2.结合文创,推广创新。在现今社会环境转变的大背景下,除了顺应时代的推广传播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符合自身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方式。发挥非遗文创价值,将扎染文化以艺术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丰富教室文化,创设“拾光染坊”

创设具有学生参与的扎染课堂教室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进校园小学扎染课程化的实践后,将学生作品做成文创作品进行义卖推广,利用形象墙展示、开展作品捐赠等形式,将学生各项优秀作品展出,激发其创新欲望、参与欲望,促使其能高效参与扎染学习课堂。

(三)以扎染主题内容为载体丰富课程化要素

1.汇编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扎染主题单元高低段教材

以单元主题为主构建了低高段课程框架,实现小学二三年级上下两册,共计六单元十五课的扎染文化与操作教育;实现小学四五年级上下两册,共计五单元十五课的扎染技术与工艺教育。

2.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打开思路,创新扎染技法与应用方法

1)打开思路,大胆实验,现代扎染艺术创作所需的技艺不局限于传统的技法,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尝试新的实验手法,对不同材质的布料进行多种尝试。

2)改进工具,创新技法。针对小学生用针用线缝不好,扎不紧的情况,更要改进扎染工具,创新扎染技法,做到开放与融合。

3)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分析学生认知,采用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形式。教学设计上采用从较为简单的乱捆法开始,再逐渐过渡到较为复杂的花式缝扎法,扎染图案花纹从较为简单抽象的圆形图案到具有具象结构的花纹图案。运用各种扎染技能创造出扎染艺术作品或小工艺品进行展示。

(四)探索“小学扎染”课程化高效模式并实践

1.设计有效、可实施的技能学习课堂模式。基于传统扎染工艺的教学化和课程化实施,对学校教学的具体环境和设施进行改进优化,完成了对扎染教学工具和教学场地的建设优化。创建专业的扎染教室,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完成实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经验。

2.搭建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平台,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和规范化的教学内容,为扎染课堂提供支撑。比如,在扎染学习课堂中,为学生学习提供微视频、在线资源库等互动平台,让其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

通过将非遗文化引入小学美术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小学美术教学课程路径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作者系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教师,该文2024年在美术、影视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小学组一等奖)